小说评论 风雨半支莲   》 第79节:第十四章 再生(6)      钟鸿 Zhong Hong

  办刊中遇到的苦涩,还逊于摄制京剧电视剧《曹雪芹》呢。
  七、 建一儿的奋起
  1978年改革开放时,建一儿25岁了,由于受我的牵累,他没有考大学,极左路线时期,地富反坏右的子女,参加高考是不会被录取的。但他通过自学完成了高等学业。
  (一) 自学成才
  文革初期建一十三、四岁,正上初中,却遭受到那么多的伤害,以至踵骨粉碎。等他的脚基本恢复健康时,已经到了1973年,他也有20岁了,该工作了,街道分配他到一个小工厂当冲床工人。在工厂里由于他爱学习,成为工厂里业余理论教员。1976年《四五》前后,他参加了天安门悼念周总理的活动,又被当成“反革命”逮捕,失踪近一个月。打倒四人帮以后,北京市公安局给建一平反了,颁发给他一朵大红花,终于还其本来面目——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
  四人帮倒台后,他在长安戏院当服务员时,在剧场门口总是一边收票,一边背英文单词或古文,剧场领导认为他这样影响工作,又将他调去烧锅炉,他倒蛮喜欢,这样他可以一个人利用空隙时间学习。我去锅炉房看他时,见他一手拿火筷子捅火,一手还拿着《古文观止》。就这样他自学完业余大学中文系。就凭着这个学历和刻苦学来的知识,改革开放初期,他就迅速崛起,自办民校。
  回想起建一在炉火照耀下孜孜苦读的神情,更深地理解了他是个多么好的青年,他懂得“知识就是力量”,他的志气、追求和顽强的自学精神和他幼年生活在大知识分子家庭有关系。
  (二)、黎锦熙对他的影响
  1984年建一写了一篇记念黎锦熙的文章,发表在同年《湖南文史资料》第五期上。他用充满崇敬的心情,亲切、细致、准确而生动的文字,刻画了著名学者黎锦熙的治学精神、风度品德和日常生活等。
  《我的爷爷》
  ——记黎锦熙教授
  我的爷爷黎锦熙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他曾是晚清秀才,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他是高擎着白话文的旗帜,从封建故纸堆里冲杀出来的猛士。他奠定了白话文语法的基础。从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语言文字——白话文,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
  其实,黎锦熙是我的外公,但我从小就叫他“爷爷”,我们几个外孙都叫他爷爷。我出生后三天就来到爷爷家,我就是在爷爷身边长大的。后来,虽经“文革”之变,搬迁分住。但我的住处一直和爷爷家离得很近,来往很多,表面上虽然分两处,实际上仍是一个家庭。后来爷爷搬到朝阳门内北小街四十六号,我也于一九七六年住到那里,直到一九七八年爷爷与世长辞,可以说在我们第三辈人里,我是受他老人家教益最多的一个。
  从我出生到“文化大革命”开始的一九六六年,十四年中我和爷爷是朝夕相处的。那时我们住在西城区成方街35号一个大四合院内,我住南屋,北屋正中是作为客厅兼饭厅两用的大堂屋;和堂屋相通的西厢房是外婆的卧房,东边的厢房是爷爷的卧室。每天爷爷总是早晨6点就起来工作,吃过早饭接着工作到中午,午饭后小睡一会儿,又接着工作,下午有人来就会客,否则继续工作。晚饭后,有时也要工作到夜里十二点之后,那时全家都已经入睡了,只有爷爷的窗口还亮着灯光。
  爷爷总是那样有条不紊,工作的节奏就像一个时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走着,从不停下来。那时我总是想:爷爷怎么有那么多的工作做不完呢?爷爷的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精神,的确是我少年时期的楷模,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生活道路。
  爷爷有很高的修养,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从未见过他动怒。他是有名的学者,但他不论在外、在家都没有一点架子。平时在家总是穿着一件很旧的上衣和浅黑色条条的布裤子,虽然外婆给他做了新衣服,但他老人家似乎觉得穿旧衣服更随便些,一般待客时也穿这一身。爷爷说话很和缓,很有风趣,从不强词夺理,总是以理服人,真正体现了一位长者和学者的风度。记得我小时候,只要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就到爷爷办公室里去问他,他总是不厌其烦,随问随答。我总是先静静地站在他办公桌的一旁,一直要等到他手边的工作告一段落后,他才回过头来,微笑着,和蔼地让我提问。那种慈祥亲切的态度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我六七岁时,智力正处于启蒙阶段,碰到什么都爱问个为什么,往往一天到爷爷屋里去五六趟。记得我曾请他回答:“电是一种油吗?”“灯为什么会亮?”“灯丝是不是黄金做的?”现在看来这些问题都太简单、太幼稚了。可是爷爷总是从容不迫、耐心细致地给我解答,及时地解决了我幼小心灵中的一个个疑问。
  一九七零年时,爷爷住在永安西里,我就住在东里。正好我初中毕业,在家待业,很想学习,就找出一本《聊斋志异》,知道里面有许多鬼故事,很想看,但不认识的古字太多了,我又懒得查字典,于是就拿着书去爷爷那里。爷爷毕生搞语言文字的研究工作,是中国大词典编纂处的主任,编辑了许多部字典辞书,“文革”之前家里常接到陌生人给爷爷打来电话问字。爷爷向来就有“活字典”之称。我拿着《聊斋》,坐在他老人家桌旁,一边看,一边请教,爷爷总是有问必答,从不放过一个细节。但他毕竟是81岁的老人了,有时也会碰到冷僻不常用的字,爷爷虽记得其意义,但记不准发音了,这时他就要拿过大词典来细细地查找。看到他老人家体重不到一百斤的身躯,精瘦的胳膊上暴起一条条青色的血管,膝盖上放着笨重的大词典,我深受感动。望着他那清亮的眸子,里面充满了睿智,那样一字一音查找时专心致志的态度,我感到惭愧极了。就是这样在他老人家亲自教诲之下,我读完了上、中、下三册《聊斋志异》。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华龄出版社
第1节:致意钟鸿(王蒙)第2节:第一章 混沌入世 (1)第3节:第一章 混沌入世 (2)
第4节:第一章 混沌入世 (3)第5节:第一章 混沌入世 (4)第6节:第二章 大房子坍塌(1)
第7节:第二章 大房子坍塌(2)第8节:第二章 大房子坍塌(3)第9节:第二章 大房子坍塌(4)
第10节:第三章 山河破碎童心碎(1)第11节:第三章 山河破碎童心碎(2)第12节:第三章 山河破碎童心碎(3)
第13节:第三章 山河破碎童心碎(4)第14节:第四章 西北高原育小苗(1)第15节:第四章 西北高原育小苗(2)
第16节:第四章 西北高原育小苗(3)第17节:第四章 西北高原育小苗(4)第18节:第四章 西北高原育小苗(5)
第19节:第四章 西北高原育小苗(6)第20节:第四章 西北高原育小苗(7)第21节:第五章 父亲的传奇(1)
第22节:第五章 父亲的传奇(2)第23节:第五章 父亲的传奇(3)第24节:第五章 父亲的传奇(4)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