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 尼采与形而上学   》 第79节:透视主义(1)      周国平 Zhou Guoping

  透视主义
  认识的人类中心论含义
  尼采强调要从严格"人类中心论"含义上把握"认识"这一概念。他还把认识称作"人类的特异反应"、"人神同形同质论"等等,这些提法都是"人类中心论"的不同表述。
  认识论中的人类中心论是一种相对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认识必定以人类特性为转移,不可能有超越于人类特性的纯客观认识。在哲学史上,这种观点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著名命题。在近代,无论洛克、休谟的经验主义,还是康德的先验主义,都在不同程度上立足于人类中心论。彻底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受制于人的感官,仅限于感觉,而用以整理感觉材料的理性法则完全是任意的,在人性和客观实在两方面均无根据。先验主义进一步断定,人用来整理感觉材料的理性法则也存在于人类意识的先验结构中。对于两者来说,进入认识的东西都不是某种"自在之物",而只是人的感觉,或者再加上人类意识中某种先天形式。
  要在认识论领域内贯彻人类中心论观点,关键在于,不但在认识内容(感性材料)方面,而且在认识形式(理性范畴)方面,从人类的种族组织中找到根据。康德确定这一根据在于人类某种先天的心理组织,无疑对于推进人类中心论观点起了决定性作用。不过,从康德到尼采,朗格是一个重要的中介。据考证,尼采曾钻研过朗格的著作。对比尼采和朗格的认识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尼采受过朗格的重大影响。作为新康德主义生理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朗格的显著特点是,一方面旗帜鲜明地主张康德式的人类中心论观点,另一方面把它与某种生理学观点结合起来。他把自己的哲学命名为"感官生理学",并声称:"感官生理学是发展了的和纠正过的康德哲学。"朗格认为,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性质完全取决于我们器官的结构,而我们借以把感性知觉联结为经验的理性范畴,尤其是因果性范畴,则由我们的心理组织所决定。因此,我们的全部认识都是由心理生理组织决定的。"世界不仅是表象,它同时也是我们的表象: 它是种族的组织的产物……"朗格: 《唯物主义史》,第2卷。转引自巴克拉捷: 《近代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第161、162页。尼采把认识的人类中心论含义与生物学含义结合起来,显然来自朗格。此外,朗格认为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对立是按照因果关系所作的类比,"理性世界"是虚构的世界,虚构是从种族生命根源中成长起来的必然产物,这些观点对于尼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尼采认为,就像不存在"自在之物"一样,根本不存在"自在的认识"。一切认识都打上了人类的种族烙印。认识一个事物,也就是把该事物置于与我们的某种关系之中。超越于与人类的任何关系的事物根本不可能成为认识的对象。所以,理性主义者所宣扬的检验真理的自明性标准是荒谬的,因为"一件自明之物不再与我们有丝毫关系"《善恶的彼岸》第80节。《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5卷,第88页。。无论以何种方式认识世界,都是把世界"人化"。"把世界'人化',即愈来愈觉得我们是其中的主人。"《强力意志》第614,第147页。可见,对于尼采来说,认识的人类中心论含义是与认识以生存实践的需要为基础这一"生物学"含义紧密相连的。
  人类中心论含义贯穿于认识的一切形式。例如,自然科学:"全部自然科学仅是理解人和人类事务的一种尝试,更确切地说,是兜着大圈子向人复归的尝试。人膨胀为宇宙,为了最终可以说: '你终于是你之所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也是支配科学的思想。一切自然规律归根到底是一堆人神同形同质关系。"转引自W.格布哈德: 《尼采的整体主义》,第112、115、113页。哲学:"哲学是那一冲动的继续,我们始终带着这一冲动,借人神同形同质的幻想,与自然打交道。"道德:"我们在何处遇到一种道德,我们便在那里发现对人类冲动和行为的一种估价和排位。这种估价和排位始终是一个社团和人群的需要的表达。"《快乐的科学》第116节。《尼采全集校勘学习版》,第3卷,第474页。美:"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 '美'的判断是他的族类虚荣心……人把世界人化了,仅此而已。"《尼采美学文选》,第322页。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总序第2节:自序
第3节:概论(1)第4节:概论(2)
第5节:什么是虚无主义第6节:不速之客的到来(1)
第7节:不速之客的到来(2)第8节:上帝死了
第9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1)第10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2)
第11节: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尼采(3)第12节:科学与虚无主义(1)
第13节:科学与虚无主义(2)第14节:现代的双重阴影(1)
第15节:现代的双重阴影(2)第16节:现代的双重阴影(3)
第17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1)第18节:神话的毁灭和形而上学的兴起(2)
第19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1)第20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2)
第21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3)第22节: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4)
第23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1)第24节:形而上学的原型和虚无主义的发端(2)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