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孟子他說   》 79、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      熊逸 Xiong Yi

  介紹過了伯夷和叔齊,再來說說伊尹。伊尹是幫助商湯開基立業的一代名臣,伊尹之於商朝,就如同姜太公之於周朝。關於伊尹的生平,有着很多的傳說。有的說法是,他有着不錯的出身,後來為夏朝的末代暴君夏桀效過力,又投靠了商湯王,後來又改投了夏桀,後來又改投了商湯,如是者一共五次。如果現在有一位職員在兩傢競爭的公司之間也這樣來來回回,肯定被同事們駡死不可。另一種說法是,伊尹出身卑賤,是個奴隸,在商湯手下擔任食堂裏的大師傅。有一次商湯不知怎麽溜達到廚房來了,伊尹藉這個機會用烹調的道理比喻治國之道,一下子得到了商湯的重視,被破格提拔,終成名臣。孟子是支持第一種說法的。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公孫醜的那個問題:"您怎麽評價伯夷和伊尹呢?"
  孟子的回答是:"這兩人的處世之道大不相同。伯夷的做法是:不效力於看不慣的君主,也不領導不讓自己喜歡的老百姓,遇到好世道就出來做事,遇到壞世道就腳底下抹油。伊尹的做法是:不管在什麽樣的主子手底下都能做事,不管是什麽樣的老百姓都能領導,遇到好世道就出來做官,遇到壞世道也一樣做官。"
  孟子接着說:"我教書是買二送一,我再額外給你談談孔子的做法:孔子是能做官就做,不能做就辭,能長幹就長幹,該捲鋪蓋捲的時候也毫不猶豫。這三位都是古代的聖人,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呵呵,雖然我們不一定都學得來。"
  孟子這是從一個側面來討論這幾位先賢,至於最敏感的"伯夷和叔齊的正義性"的問題,這時候卻沒有觸及。孟子後面會不會說呢?等着往後看吧。
  公孫醜接着問:"老師,那您在這三位聖人當中最想學習哪一位呢?"
  孟子說:"那還用問,我最想學的當然是孔子。"
  公孫醜真是個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學生,接着又問:"伯夷、伊尹和孔子都是聖人,他們是在同一條水平綫上的麽?"
  孟子說:"他們雖然都是聖人,可水平卻還是有高有低的。孔子是聖人中的聖人,自從有人類以來,再沒有第二個人能有孔子這麽牛!"
  "哦,"公孫醜點了點頭,"那他們有沒有什麽相同之處呢?"
  孟子說:"他們的相同之處是:如果能有一片方圓百裏的土地讓他們做國君,他們都能夠從此起傢,使得諸侯朝見,最後一統天下。還有一點相同之處是:他們絶對不會為了一統天下而去做哪怕一件不義的事、殺哪怕一個無辜的人!"
  孟子對"相同之處"說了兩點。
  其中的第一點,就是孟子一再拋出的仁政說--"百裏小國可以一統天下"。
  我們在"梁惠王篇"裏已經看過多次,孟子的這套理論在遊說諸侯的時候雖然屢屢讓聽者怦然心動,可等人傢腦子一冷靜下來,也都不會拿它太當一回事。那麽,會不會有人覺得好奇呢,這個"百裏小國可以一統天下"的說法難道從來就沒人接受嗎?
  --還真有人接受過,孟子的後學荀子就趕上過這麽一回。
  荀子遊蕩到楚國的時候,楚國正值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掌握大權。春申君倒還看重荀子,派給他一個蘭陵令的官職。
  蘭陵地處今天的山東省,這也算個著名的地方,李白還為這裏的酒廠做過廣告:"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蘭陵雖然地方不大,但在這裏做官也算個不錯的差使,可儒傢賢者們在他們所生活的時代裏總是擺脫不了黴運,荀子做官沒多久,就得罪小人了。
  小人嚮春申君說荀子的壞話,這壞話說得極有水平:"頭兒,我給您提個醒,您可一定得小心荀子!"
  春申君一愣:"荀子這人不錯啊,挺踏實啊,是位真正的賢者!"
  小人說:"您說得不錯,荀子確實是位真正的賢者,可是,正是因為這一點,我纔勸您多加小心。"
  春申君被說糊塗了:"你這都是哪兒挨哪兒啊?"
  小人說:"您好好想想,商湯王靠着七十裏的地盤就能稱王,周文王靠着百裏的地盤就能一統天下,荀子可是位大賢者啊,不在商湯王和周文王之下,他要有了蘭陵這片小地盤,難保不會從此起傢,最後也來個一統天下。真到那時候,咱們楚國可就要完蛋了啊!"
  春申君一聽,立時就出了一頭冷汗:"不錯,是這個理啊!"怎麽辦?春申君趕緊炒了荀子的魷魚。
  --這真是莫大的諷刺,"百裏小國一統天下"這個說法在正道上從來不被大國諸侯們待見,可要反着來用卻一用就靈。
  再說孟子所謂"相同之處"的第二點:"他們絶對不會為了一統天下而去做哪怕一件不義的事、殺哪怕一個無辜的人!"
  孟子的這個思想既古樸又非常前衛。說古樸,因為它體現着似乎衹屬於古代君子的一種超卓的道德操守;說前衛,因為我們很多人直到現在都沒能弄明白這個道理。
  在孟子時代稍前,梁惠王的前輩魏文侯曾經重用過一位叫做裏悝的偉大改革傢。論起輩分,裏悝大概算是孟子的師叔祖,因為裏悝別看是位改革傢,其實他可是儒傢係統內部的人,是子夏的弟子。
  但在儒傢係統之內,裏悝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反動派,他的所作所為和儒傢思想有着原則性的分歧。裏悝反對禮製,在魏國搞了一套"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辦法,無論級別高低,大傢一律多勞多得、少勞少得,誰也別想靠前代的特權混日子。再一點是,裏悝有着極高的法製意識,他編過一部《法經》,在中國歷史上算是開一代先河的東西。這部《法經》後來成了商鞅的枕邊書,商鞅去秦國求職的時候,隨身就帶着這書。
  所以,以裏悝的資歷,自然是做全國大法官的當之無愧的首選。據說,精明強幹的裏悝在任上判了一案又一案,公正嚴明,不枉不縱。但是,這一天,突然出現問題了。這問題具體是怎麽回事,早已經鬧不清楚了,大概來說,裏悝剛剛成功破獲了一起兇殺案,兇手被抓之後認罪伏法,讓他招什麽他就招什麽,讓他怎麽招他就怎麽招--不對,說錯了,應該是"讓他如實招供,他就如實招供"。殺人犯說:"老爺,我認栽了,我全招!這案子是我做的,是這麽這麽回事,某某是我殺的。我有罪啊,我喪盡天良啊,不但某某是我殺的,三年前的某某兇殺案也是我做的!"
  大傢一聽,這真不錯,不但破了眼前的案子,連三年前的積案也順帶着破了,可不經意間一看主審官:咦,裏悝大人的臉色怎麽緑了?
  裏悝是被嚇的:三年前的那件案子早就結案了,殺人犯早就被執行死刑了,難道,難道當初判錯了案子不成?!
  經過一番周密的審訊和詳細的復查,裏悝終於確認,三年前的案子自己給判錯了,冤殺了一名無辜之人。這該怎麽辦?
  這問題實在不好處理啊,如果是我們處在裏悝的位置上,我們又該怎麽辦呢?
  當然了,兩千多年過去,社會畢竟進步了太多太多。在現代社會裏,即便真的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也會有完善的國傢賠償措施等等等等來做善後。但是,裏悝當時可還是腐朽沒落的封建社會啊,當時國傢幹部的思想覺悟可還都普遍是剝削階級的思想覺悟呢。那麽,裏悝到底會怎麽辦呢?
  裏悝的心裏波瀾起伏,思想鬥爭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當時國際社會的局勢,最後,還是封建小農意識和買辦階級的腐朽本質占了上風,裏悝把牙一咬,把心一橫:我殺錯了人,我負責!
  --怎麽負責?高官裏悝到菜市場上買了一塊最硬的豆腐,一頭撞死了。
  一代改革傢裏悝就這麽死了。可能有人覺得他實在是小題大做,不就是錯殺了一個人麽,以你裏悝那麽大的官,隨便不就給遮掩過去了,實在事發了,來個記過處分也就已經很了不得了,你要是活着,還能為國傢做多大的貢獻呢!
  可裏悝到底頭腦僵硬,思想覺悟沒那麽高,認為自己就是搞法律工作的,自然一點兒都不能違法,殺錯了人就得償命。從裏悝之死,我們可以再來捉摸一下孟子的那句"他們絶對不會為了一統天下而去做哪怕一件不義的事、殺哪怕一個無辜的人!"
  裏悝的做法是不是太笨了呢?孟子的這種思想是不是太書呆子氣了呢?恐怕很多人都會産生這種疑問。我們從歷史書上滿眼看到的都是權謀狡詐,為了一統天下或別的什麽目的,哪怕是再美好的目的,別說做一件不義的事、殺一個無辜的人,就算做一萬件、殺一萬人,都不算什麽。所以,要在歷史上為孟子的這句話找到佐證還真是不容易啊。
  想來想去,想到了外國,聖雄甘地也許能算一個例子,可是,即便甘地是個完美的例子,是對孟子這一思想的完美佐證,但問題是,如果甘地當時面對的不是英國殖民者--他們到底還有幾分紳士風度--而是面對日本鬼子,我真是很難想像他的一次次的絶食,他的不抵抗運動能夠取得哪怕一絲一毫的收效。
  孟子的這個思想如果放到現代社會,其實基本上就是很多人極力鼓吹的"程序正義"--為了達到一個正義的目標,手段上也必須是符合正義的,絶對不能為達目的而不擇手段。這問題要是再多想想,就有個"少數"和"多數"的關係問題:邊沁的一種思想曾經影響深遠,他推崇所謂"最大多數人的最的利益"--現在我們仍有很多人對這一主張堅信不疑,但問題是,如果你屬於"多數",那還不壞,可你若是不幸屬於"少數"……
  我們再回過頭來想想"梁惠王篇"中講到的睢陽保衛戰,張巡和許遠為了他們心中的正義的目的,在城裏殺人吃肉--不知道被吃掉的張巡和小妾、許遠的書童,他們會怎麽來理解這件事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自序梁惠王章句上 2、"禮儀之邦"其實是別的意思
3、河南人惹誰了?4、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5、中國人也篡改過教科書6、封建社會是個好社會
7、拉大旗,做虎皮,打着紅旗反紅旗8、聖水、清水和髒水
9、人民是可以自由遷徙的10、別把政府失職說成自然災害
11、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妖12、孟大俠天下無敵
13、孟子要搞和平演變14、姓陳的沒一個好東西
15、自由主義在齊國16、詠春拳訣
17、孟子的生活作風問題·說實話騙人才是真功夫18、胸有成竹說錯話
19、人人成佛,人人成聖20、草民們的瞎激動
21、書生好談兵22、賣國、亡國全有理
23、親娘、後娘、別人的娘,有奶就是娘24、有奶就是娘,有槍也是娘,有奶有槍更是娘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