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政 》 下一站,中國 》
第79節:第七章."中國威脅論"--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下)(14)
陳季冰 Chen Jibing
3.人口、資源、環境威脅
2005年9月,中國企業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投資建設的"波羅的海明珠"超大型住宅工程正式開工。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與當今世界上絶大多數國傢對外國投資的熱切啓盼截然不同,"波羅的海明珠"項目在獲得聖彼得堡市政當局批準時曾引發激烈的反對。示威者打着"不給中國人一寸土地!"的口號舉行遊行,一些市議員發表演講,稱中國人正"對全世界進行人口擴張"。為了平息這些憤怒情緒,"波羅的海明珠"項目的協議中有一條歧視性的奇怪條款:建成後入住居民中的中國人將衹有1%,即不到400人。差不多與它同時開工的同樣由中國企業投資的莫斯科一個商務項目也遭到了類似的抵製,以至於莫斯科市政府官員不得不再三保證,"莫斯科絶不會出現唐人街"。俄羅斯移民局也表示,不會允許大量中國人在俄羅斯集中聚居,"對俄羅斯來說,像唐人街那樣的華人聚居區是不可接受的。"但這些似乎很難說服那些持極端反對意見者,聖彼得堡的一位市議員堅信,"中國人不過是在俄羅斯領土進行麯綫擴張。"(見《中國對俄投資項目在爭議聲中開工》,載2005年9月25日《參考消息》第8版。)
隨着對外經濟貿易的快速增長,中國人的身影越來越頻繁地活躍在世界各個地方,這在國際上引發了一些關於"中國人口對外擴張威脅"的議論,而對這種想象中的"威脅"反映最為強烈的是與我們有數千公裏陸地邊境綫的北方鄰國。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中國與俄羅斯這兩個毗鄰大國的雙邊關係進入了一個穩定上升的發展期。可以說,目前的中俄關係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歷史上最好的,雙方的經貿往來也持續升溫。但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國內近年來卻涌動着一股有關"中國對俄羅斯進行人口擴張"的莫名恐懼。
這種恐懼建立在下面這一不平衡的數量對比上: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中俄邊境綫的中國一邊,彙聚着成千上萬的滿懷對富裕生活的渴望卻又苦於資源匱乏的中國人;而另一邊,少得可憐的俄羅斯人卻守着資源豐富的廣袤土地。比靜態的數據對比更可怕的是兩國人口互為消長的長期趨勢,中國的人口還在迅速增加,俄羅斯人口卻在持續減少。於是,結果不言自明:"中國人將蜂擁而至,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按照"中國威脅"鼓吹者的悲觀預計,可能數十年後,俄羅斯的遠東領土就將被中國移民占領。俄羅斯2005年的一個調查顯示,有將近2/3的俄羅斯人認為,中國人參與開發俄羅斯遠東地區是一種"威脅";而在它的遠東地區,持這種觀點的民衆比例超過80%。(見《俄羅斯怎麽看中國移民》,載2005年9月27日《參考消息》第16版。)一些俄羅斯學者對歷史的回顧進一步加劇了這股恐懼,因為俄羅斯遠東的大片國土在歷史上原本就屬於中國,是清朝末年在當時沙俄帝國的武力脅迫下被迫割讓的。一位俄羅斯女作傢說,"中國人對歷史是如此念念不忘",其潛臺詞自然是:中國政府會因此而支持和鼓勵旨在占據俄羅斯遠東領土的有計劃的移民遷徙活動。(見《中國究竟是敵是友?》,載2007年3月24日《參考消息》第8版。)據俄羅斯前駐華大使羅高壽回憶,有一些高官對他說,"似乎有2億中國人打算遷居遠東,目的是侵占我們的領土。"(見《羅高壽:中國人是"出色的鄰居"》,載2007年2月7日《參考消息》第16版。)
事實上,這樣的恐懼幾乎是百年前類似情緒的翻版。20世紀初的著名遠東問題政論傢梅爾庫洛夫曾出版過一本題為《濱海邊疆區的殖民化問題》的轟動一時的小册子。在他看來,這一地區未來將無可救藥地被"黃種"勞工所占據,而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平庸無能以及俄羅斯人缺乏適應能力又使得問題更加嚴重。
然而,所有這些誇張的恐懼感都是建立在臆測基礎上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那些憂心忡忡的"中國人口擴張論"者似乎對當下的實際情況並不關心,他們甚至根本沒興趣搞清楚目前在俄羅斯的中國人數量究竟有多少。不同渠道披露的數據之間的誤差大到了難以置信的地步:2004年公佈的人口普查結果表明,俄羅斯境內的常住中國人有3.5萬人;俄羅斯內務部提供的資料卻說,全俄共有40萬到70萬中國人;而媒體則引用一些知情人的話說,有300萬到1200萬中國人生活在俄羅斯……(見《俄羅斯遠東存在"中國威脅"嗎?》,載2005年12月15日《參考消息》第16版。)目前比較能夠被大多數研究者接受也衹是一個極不精確的估計:全俄羅斯生活着50萬中國人,其中遠東地區大約有20萬。正如俄羅斯中國問題專傢科濟馬指出的,這個數字遠遠低於華人在美國全國人口中的比例。而且在俄中國人中絶大多數是不帶傢屬的單身,很顯然,他們是做生意的,並沒有長期在俄羅斯呆下去的打算。(見《"中國對俄威脅論"是無稽之談》,載2006年10月24日《參考消息》第16版。)事實上,目前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中國人數量甚至比歷史上俄羅斯興建西伯利亞大鐵路和遠東大開發時期要少得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 | 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 |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 | 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 |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 | 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 |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 | 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 |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 | 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 |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 | 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 |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 | 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 |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 | 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 |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 | 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 |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 | 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 |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 | 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 |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 | 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