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家类 》 故道白雲 》
第75節:慧藏(1)
一行禪師 Thich Nhat Hanh
51.慧藏
第十三次雨季安居後,佛陀回到捨衛城。縛悉底和羅羅都跟着他。這是縛悉底首次來園精捨。發現這裏幽美的環境十分適合於修行,他確實有點兒驚喜。園精捨涼快清新,氣氛友善。每人都熱誠地跟縛悉底微笑。他們都知道看顧水牛經是因他的啓發而講說的。縛悉底堅信在這種互相扶持的氣氛下,他的修行一定會有很大的裨益。他開始明白到"僧"的重要性,一點也不比"佛"和"法"為少。僧伽就是一起修習覺察之道的團體。它能提供支援和輔導,皈依僧寶是必需的。
羅羅剛好二十歲了。捨利弗為他授戒為具足比丘。團裏的僧衆都替他高興。給羅羅授具足戒之前,捨利弗已先給他特別的教導。縛悉底那幾天也和羅羅一起,以能從捨利弗的教導中學得更多。
羅羅受戒後,佛陀也花了點時間教導他不同的觀想法門。縛悉底也被邀旁聽。佛陀教他們觀想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境:色、聲、香、味、可碰觸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以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意識。佛陀教他們如何深入地觀察這十八個感受的境界。這些境界又稱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塵境和六種感受意識或內塵。人對事物的體會全都是根塵相應而産生的。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們都沒有常性和獨立性。瞭解這個道理,便可以徹見萬法無自性的實相,隨即超越生死。
佛陀很詳盡地給羅羅解釋空無自性的真理。他說:"羅羅,在色、受、想、行、識這五藴之中,沒有任何一藴是恆常和有獨立個體的。這個色身不是某個我。這個色身也不是屬於某個我的東西。所謂的我,不能在色身裏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謂的我裏找到。
"一般有三個對我性的見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識都是我。這就是認為'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但當我們說:'藴非我'的時候,又墮入了第二個錯誤的見解,因為這便是相信我與藴實乃獨立存在,而藴衹不過是我所擁有之物。這第二個錯誤見解,稱為'藴異於我'。第三個錯誤見解,就是相信藴中有我,我中有藴。這便是所謂'藴我互存其間'。
"羅羅,修禪觀空,就是細觀五藴,以能體悟它們非我、非屬於我和非與我互存其間。一旦破除了這三個妄見,我們便可以體驗到'萬法皆空'的實相真性。" 縛悉底在園精捨留意到一個名叫長老的比丘。他永遠都是獨行的,不和別人談話。雖然長老尊者沒有騷擾別人或違反戒律,但縛悉底總覺得他不是真正與僧衆和合共處。一次,縛悉底想與他談話,但他卻全沒反應地走開了。其他的比丘都稱他為"獨行俠"。縛悉底常聽到佛陀鼓勵比丘要避免閑談,多作禪修和鍛煉自足。但縛悉底感覺到長老尊者的自足生活似不合乎佛陀所說的原意。睏惑不解,縛悉底决定找佛陀替他解疑。
第二天開示的時候,佛陀請長老尊者出來。佛陀問他:"你是否喜歡獨處,做任何事都不靠別人,以免和其他的比丘有所接觸?" 他答道:"是,上人,那是對的。你曾囑咐我們要盡量自足和獨自修行。" 佛陀轉過身來,對僧衆說道:"比丘,我會再闡釋自足的意思和較適當的獨處方法。一個自足的人生活在專念之中。他察覺到每一刻在發生的一切,無論在身體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當下的一刻體察事物。他並不追逐過去,也不迷失於未來,因為過去的已不可再,而未來的也真的未到來。生命衹存在於當下的一刻。我們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於當下的一刻,纔是更好的獨處方法。
"比丘們,什麽是'追逐過去'的意思呢?追逐過去就是把自己隱於一些已經過去的念頭之中,諸如你從前的樣貌如何、感受如何、所居的地位或曾經歷過的苦與樂等。這些念頭都會使你糾纏於過去。
"比丘們,什麽是'迷失於未來'的意思呢?這就是把自己迷失於對未來所生起的念頭。這些念頭包括對未來的憧憬、希望、恐懼和擔憂。你會猜想自己將來的外貌、感受、喜樂與苦惱。這些念頭衹會令你為未來而睏擾。
"比丘們,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與生命接觸和洞視生命。沒有與生命直接接觸,是沒有可能徹視生命的。專念地生活可以帶你回到現在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欲望渴求和焦慮,那你又會失去專註,因而不能活在當下了。
"比丘們,一個真正懂得獨處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活在當下一刻的。如果一個人在森林裏深居獨處而不專註於當下這刻,反而徘徊在過去未來,他便不是真正獨處了。" 佛陀用一首偈語綜合他所說的: 不要追逐過去。
不要迷失於未來。
過去的不再。
未來的未來。
徹視生命的當下 此時此處, 行此道者 安穩自主。
我們必須今天精進。
明天已太遲。
死亡隨時將至。
哪有商討之宜? 智者稱贊那些 日與夜 專註生活的人 為"更殊勝之獨處者"。
說過偈語後,佛陀嚮長老道謝,並請他再就座。佛陀沒有嘉許或批評長老,但長老比丘很明顯地對佛陀自足和獨處的意思已更為瞭解。
當晚法會中,縛悉底聽到衆大弟子們對佛陀早上的開示非常重視。阿難陀尊者重複佛陀每字每句的開示,包括偈語在內。縛悉底一嚮驚嘆阿難陀的記憶。就是佛陀每字的語氣,阿難陀也記得清清楚楚。阿難陀復述完畢,摩訶迦遮羅站起來說道:"我提議把佛陀今早的開示錄成經典。我更想建議將它名為'獨處殊勝法經'。每個比丘都應熟讀此經和把它實踐修行。" 摩訶迦葉站起來支持摩訶迦遮羅的建議。
第二天早上,比丘們在外出乞食時,遇到一群在田邊嬉戲的小童。小童捉了一隻蟹,而其中一個男孩用食指把它按住,再用另一隻手揪下它的一隻爪。觀看的兒童都拍掌歡呼。那男孩十分滿意同伴們的反應,於是便再接再厲,把全部的蟹爪逐一揪落。跟着,他把蟹身扔到田裏,再捕捉另一隻。
小童見到佛陀和比丘,都嚮他們鞠躬作禮,纔再繼續折磨下一隻蟹。佛陀叫他們停止。他說:"孩子們,別人把你的手腳揪下來,你們會覺得痛嗎?" "會,大師。"小童答道。
"你們知道蟹也和你們一樣,會感到痛苦的嗎?" 小童沒有作答。
佛陀繼續說:"蟹也如你們一般要吃要喝。它們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你們令它痛苦,它的親人也會痛苦。仔細想想你們的行為吧。" 小童似乎知道過錯。看見其他村民已前來圍觀,佛陀便乘機說教慈悲之法。
他說:"所有衆生都有權享受安穩。我們應該保護生命和盡量給大傢幸福。所有衆生,不論兩足或四足,泅水或飛翔的,都有生存的權利。我們不應傷害或殺戮其他衆生,更應保護生命。
"孩子們,就如一個母親可為她愛和關懷的子女犧牲一樣,我們也應該以寬闊心懷去保護所有衆生。我們的愛應該散播到我們的上、下、內、外的一切衆生。無論日夜、行住坐臥,我們都應該活在此種愛心之中。" 佛陀叫小童放走剛捉來的蟹。然後,他又對衆人說:"靜思這種愛心的人,首先會給自己帶來快樂。這樣做,你會睡得好,而醒來更覺自在。你不會做噩夢或憂悲苦惱。同時,你也會得到周圍的人和物的保護關懷。你用愛心和慈悲對待的人,會帶給你很大的喜悅。而他們自己的痛苦也會慢慢消除。" 縛悉底知道佛陀有心對兒童施教。為了幫助這方面的弘法,他和羅羅便在園精捨開了一些為兒童而設的學班。在年輕的在傢衆的幫助之下,年輕人每月有一次聚會學法的機會。善達多的四個子女都很幫忙,唯獨兒子迦羅沒多大興趣聽法。他參加的原因也衹是因為喜歡和縛悉底在一起罷了。幸好他的興趣也日益增長。波斯匿王的女兒跋吉梨公主也十分支持這些學班。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1.為步行而行(1) | 第2節:1.為步行而行(2) | 第3節:1.為步行而行(3) | 第4節:2.牧牛(1) | 第5節:2.牧牛(2) | 第6節:3.一大把姑屍草(1) | 第7節:3.一大把姑屍草(2) | 第8節:4.受傷的天鵝(1) | 第9節:4.受傷的天鵝(2) | 第10節:4.受傷的天鵝(3) | 第11節:5.一碗乳汁 | 第12節:6.蕃櫻桃樹下(1) | 第13節:6.蕃櫻桃樹下(2) | 第14節:6.蕃櫻桃樹下(3) | 第15節:7.白象之奬 | 第16節:8.寶石的項鏈(1) | 第17節:8.寶石的項鏈(2) | 第18節:9.慈悲之路 | 第19節:10.未出生的孩子(1) | 第20節:10.未出生的孩子(2) | 第21節:11.月下之笛 | 第22節:12.金蹄(1) | 第23節:12.金蹄(2) | 第24節:12.金蹄(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