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否定群雄解紅樓 》
第8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3)
崔耀華 Cui Yaohua
1.書中寫道“一時寶玉倦怠,欲睡中覺”,這時“賈蓉媳婦秦氏”早為寶玉布下了一個白雲鄉、溫柔鄉。使寶玉一墜此境便陶醉無比。作者此處是以《聊齋》夢魔之術而喻千古之哲理,作者寫道:
“賈母素知秦氏是極妥當之人,——因他生得裊娜纖巧,行事又溫柔和平,乃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見他去安置寶玉,自然是放心的了。”
書中的賈母——史老太太、史老太君、老祖宗。是以名而托意,暗指賈母為歷史之化身(後詳敘)。此處用擬人法,指出秦氏代表的“秦邦業”、“秦業”中的合理內核,從歷史角度而言,“去安置”寶玉——去引渡、去教化、去啓迪寶玉,是最為“極妥當”的。所謂“自然是放心的了”即不會發生什麽錯誤、誤導和讓世人及歷史所擔心的事。
劉心武認為:賈母衹有賈蓉之妻秦氏這個唯一的重孫媳,又何來“乃重孫媳中第一個得意之人”之說?這是劉先生一大不解之謎,不解賈母、史老太君、老祖宗是何人何意。對史老祖宗從歷史去解,她的重孫何止千萬個?“第一個得意之人”在用語和藝術內涵上不就成了歷史之必然嗎?故對《紅樓夢》解之,會心處則處處字字生輝;不解就會墜落到如臺灣作傢蘇雪林女士所言:“天下無奇不有,竟有一個不學無術的沒落紈絝,寫了一部散漫鬆懈,毫無結構,並且尚未完稿的小說,居然膾炙人口,傳誦一時,讓他享受一百五十餘年的盛名。……儼然成了舊小說之王……與世界名傢也幾可分庭抗禮……看來這位作傢竟要永遠大紅大紫下去。這位作傢是誰?便是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見之令人格格作嘔……”
2.此處所謂“第一個得意之人”:指在中國思想歷史遺産中,對引導和啓迪寶玉最為恰當的一種思想。作者用藝術語言形象地闡述出來就是歷史的“得意之人”,就是秦氏代表的思想最適合歷史發展的需要之意。
3.“生得裊娜纖巧”:言秦氏代表的這種思想,雖然很美,但易夭折,不易生存下來。“纖巧”,不堅實、不強壯也!
4.寶玉被引入“上房”,內有一幅“燃藜圖”和一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寶玉見了連說:“快出去!快出去!”表示寶玉對此情此境厭惡之極。所謂“燃藜圖”畫的是漢代著名儒者劉嚮夜裏苦讀,神仙手持青藜杖吹出杖頭火,為他照明,並教他讀書,授以儒傢最古老的經典之作《洪範九疇》。漢儒稱《洛書》為《洪範九疇》,相傳為商末箕子所作,以此嚮周武王陳述天地之大法。與燃藜圖相輔相成的對聯,意在譏諷儒者們老於世故,沒有什麽真纔實學,衹不過在人情世故上進行苦心鑽營,他們僅僅把這些俗不可耐的東西當成知識,當成才學,當成學問。以此暗示寶玉對儒傢思想的批判態度。
5.“上房”中的景物是和秦氏室內、秦之太虛入境處的景物互為對比加以描寫的。在秦氏室內的陳設除“海棠春睡圖”和對聯外,還有:“武則天用過的寶鏡”;“趙飛燕立着舞的金盤”;“安祿山擲過傷了太真乳的木瓜”;“壽昌公主的寶榻”;“同昌公主的連珠帳”;“西施浣過的紗衾”;“紅娘抱過的鴛枕”等。
劉心武對秦氏室內這些眼花繚亂之物,心裏感到如騰雲駕霧起來,他千思不解地喊出一個“怪”字、“奇”字。
從兩賦論而言,秦氏室內的陳設一點不奇怪,它是和“燃藜圖”“世事洞明、人情練達”所表示的思想意境相對立的另一種意境。
(1)武則天: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法傢人物,歷史上唯一的女皇。
(2)趙飛燕:漢成帝時宮人,善歌舞。“兩賦論”中屬名娼奇尤一類人物。
(3)太真:楊貴妃。唐玄宗之愛妃。安祿山傷其“乳”,即傷玄宗之所愛也。玄宗是寶玉體係人物。
(4)“壽昌公主”“同昌公主”:和寶玉“通靈玉”上的警世之言“莫失莫忘,仙壽恆昌”相互映照,看無出處,實有內聯。
(5)“西施浣過的紗衾”:作品中黛玉被譽為瘦西施之美。物聯情聯,情聯意聯,意聯理聯。秦氏又叫“兼美”,秦氏兼有釵黛兩美的性質。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第1節:出版前言 | 第10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5) | 第11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6) | 第12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7) | 第13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8) | 第14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9) | 第15節:太虛幻境的來竜去脈(10) | 第16節:一事兩面(1) | 第17節:一事兩面(2) | 第18節:一事兩面(3) | 第19節:一事兩面(4) | 第2節:寶玉的真面目(1) | 第20節:一事兩面(5) | 第21節:一事兩面(6) | 第22節:一事兩面(7) | 第23節:一事兩面(8) | 第24節:一事兩面(9) | 第25節:一事兩面(10) | 第26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1) | 第27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2) | 第28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3) | 第29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4) | 第3節:寶玉的真面目(2) | 第30節:黛玉、寶釵的病根子(5)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