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領導講話寶典:提升領導講話魅力的十大謀略   》 第78節:二、新時期高層領導講話新風格(3)      苗發勇 Miao Fayong

  更讓人意外的是,溫傢寶總理居然在會前上網瞭解民意。“昨天我瀏覽了一下新華網,他們知道我今天開記者招待會,給我提出了幾百個問題。他們對國事的關心,深深感動了我。”
  4.貼近民心
  有一次在回答印度報業托拉斯記者關於中印關係的問題時,溫傢寶引用了印度典籍《奧義書》中的話:“三千年前,印度有一部著名的典籍叫《奧義書》,可能是梵文,裏面有這樣一段話,我把它演繹了一下:願我們同受庇佑,願我們同受保護,願我們共同努力,願我們文化輝煌,永遠不要仇恨,永遠和平、和平、和平!”全場記者對他的回答報以熱烈掌聲。這既是對溫傢寶博聞強記的一種欣賞,更因為作為中國總理的他表現出的對和平的真誠願望。
  有一次出國訪問,溫傢寶說,他出國幾天就有些想傢了。他隨口誦出了《遊子吟》,四周許多人隨着他高聲吟誦。溫傢寶深情地說:“也許離開家乡太久的人,纔覺得對祖國母親太值得想念!”
  在伊斯蘭堡會見中巴青年代表時,溫傢寶總理希望兩國青年都是雄鷹,都可以上天攬月,展翅飛翔:“你們正處於風華正茂時期,看着你們一張張熱情的笑臉,我仿佛也年輕了許多。我絶不忌妒你們,但我羨慕你們。”
  在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首府珀斯與中澳學生座談時,溫傢寶總理說,海外留學人員是國傢的寶貴財富,中國政府非常重視留學生工作,將為留學生回國創業、報效祖國創造更好的條件。與緊張的經貿參觀考察活動相比,溫傢寶與中澳學子的交流洋溢着親切、熱烈的氣氛。“我是一個普通人。和年輕人在一起,我感到自己也年輕了。”溫傢寶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開場白一下拉近了中國總理與年輕學子之間的距離。他接着回憶了在戰亂年代度過的童年,特別提到了祖父創辦的學校在戰火中被毀的情景。“在我心中,有兩件事留下深刻印象:一是要和平;二是要發展教育。”在場的20多名中澳學生中,來自西澳大學、伊迪斯科文大學的3名中澳學生成為現場提問的“幸運兒”:中國政府對留學回國人員有沒有優惠政策?澳大利亞人應當怎麽看待中國文化?要加強兩國之間的瞭解,應當做怎樣的努力?“對留學人員我們的立場是: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但希望你們記住,你們都有兩個母親:生你的母親和祖國母親。”這是溫傢寶對留澳學生和全體中國留學生的期許。“中國是古而又新的國傢,澳大利亞是新而又興的國傢。兩國歷史、文化、地理條件不同,但我們都酷愛和平、熱愛生活。我們可以和而不同,共生共長而不強求一律。可以彼此相互學習,相互藉鑒,和諧地生活在這個地球上。”這是溫傢寶對文化包容性、多樣性的闡述。
  溫傢寶總理的語言風格,體現了他的民本情懷,流溢出他對民衆作用的深刻理解。使人感受到了一個大國總理的崇高風範,體會到了為政者的情懷。
  把握機遇 迎接挑戰 實現共贏
  —在博鰲亞洲論壇第二屆年會上的講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溫傢寶
  (2003年11月2日)
  各位來賓,各位朋友,
  女士們,先生們:
  我很高興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第二屆年會,同大傢一起探討“亞洲尋求共贏,合作促進發展”的問題。
  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面積占全球陸地近30%,目前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經濟總量占世界總量的四分之一,應該而且可以為世界和平和發展作出突出貢獻。
  亞洲有着悠久的燦爛文化,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流域是著名的人類文明發祥地。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亞洲人民為人類文明發展譜寫了輝煌篇章。
  近代以來,亞洲飽經滄桑,屢遭磨難,各國人民為爭取解放、謀求發展,作出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要實現亞洲新的崛起和振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廣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一、為官須練“嘴上功”(1)第2節:一、為官須練“嘴上功”(2)第3節:一、為官須練“嘴上功”(3)
第4節:一、為官須練“嘴上功”(4)第5節:二、枯燥講話討人嫌(1)第6節:二、枯燥講話討人嫌(2)
第7節:二、枯燥講話討人嫌(3)第8節:二、枯燥講話討人嫌(4)第9節:二、枯燥講話討人嫌(5)
第10節:三、精彩講話“八音盒”(1)第11節:三、精彩講話“八音盒”(2)第12節:三、精彩講話“八音盒”(3)
第13節:三、精彩講話“八音盒”(4)第14節:三、精彩講話“八音盒”(5)第15節:一、做好三種人(1)
第16節:一、做好三種人(2)第17節:一、做好三種人(3)第18節:一、做好三種人(4)
第19節:二、善用三件寶(1)第20節:二、善用三件寶(2)第21節:二、善用三件寶(3)
第22節:二、善用三件寶(4)第23節:二、善用三件寶(5)第24節:二、善用三件寶(6)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