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故道白云   》 第75节:慧藏(1)      一行禅师 Thich Nhat Hanh

  51.慧藏
  第十三次雨季安居后,佛陀回到舍卫城。缚悉底和罗罗都跟着他。这是缚悉底首次来园精舍。发现这里幽美的环境十分适合于修行,他确实有点儿惊喜。园精舍凉快清新,气氛友善。每人都热诚地跟缚悉底微笑。他们都知道看顾水牛经是因他的启发而讲说的。缚悉底坚信在这种互相扶持的气氛下,他的修行一定会有很大的裨益。他开始明白到"僧"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比"佛"和"法"为少。僧伽就是一起修习觉察之道的团体。它能提供支援和辅导,皈依僧宝是必需的。
  罗罗刚好二十岁了。舍利弗为他授戒为具足比丘。团里的僧众都替他高兴。给罗罗授具足戒之前,舍利弗已先给他特别的教导。缚悉底那几天也和罗罗一起,以能从舍利弗的教导中学得更多。
  罗罗受戒后,佛陀也花了点时间教导他不同的观想法门。缚悉底也被邀旁听。佛陀教他们观想六感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境:色、声、香、味、可碰触之物和心所生起之物象,以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意识。佛陀教他们如何深入地观察这十八个感受的境界。这些境界又称为十八界,包括了六感根、六尘境和六种感受意识或内尘。人对事物的体会全都是根尘相应而产生的。十八界都是互依互存的,因而它们都没有常性和独立性。了解这个道理,便可以彻见万法无自性的实相,随即超越生死。
  佛陀很详尽地给罗罗解释空无自性的真理。他说:"罗罗,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之中,没有任何一蕴是恒常和有独立个体的。这个色身不是某个我。这个色身也不是属于某个我的东西。所谓的我,不能在色身里找到,而色身也不能在所谓的我里找到。
  "一般有三个对我性的见解。第一,是色身就是我,又或受、想、行、识都是我。这就是认为'蕴是我'的信念,也是第一个错误的见解。但当我们说:'蕴非我'的时候,又堕入了第二个错误的见解,因为这便是相信我与蕴实乃独立存在,而蕴只不过是我所拥有之物。这第二个错误见解,称为'蕴异于我'。第三个错误见解,就是相信蕴中有我,我中有蕴。这便是所谓'蕴我互存其间'。
  "罗罗,修禅观空,就是细观五蕴,以能体悟它们非我、非属于我和非与我互存其间。一旦破除了这三个妄见,我们便可以体验到'万法皆空'的实相真性。" 缚悉底在园精舍留意到一个名叫长老的比丘。他永远都是独行的,不和别人谈话。虽然长老尊者没有骚扰别人或违反戒律,但缚悉底总觉得他不是真正与僧众和合共处。一次,缚悉底想与他谈话,但他却全没反应地走开了。其他的比丘都称他为"独行侠"。缚悉底常听到佛陀鼓励比丘要避免闲谈,多作禅修和锻炼自足。但缚悉底感觉到长老尊者的自足生活似不合乎佛陀所说的原意。困惑不解,缚悉底决定找佛陀替他解疑。
  第二天开示的时候,佛陀请长老尊者出来。佛陀问他:"你是否喜欢独处,做任何事都不靠别人,以免和其他的比丘有所接触?" 他答道:"是,上人,那是对的。你曾嘱咐我们要尽量自足和独自修行。" 佛陀转过身来,对僧众说道:"比丘,我会再阐释自足的意思和较适当的独处方法。一个自足的人生活在专念之中。他察觉到每一刻在发生的一切,无论在身体上、感受上、心上和心物上。他懂得如何在当下的一刻体察事物。他并不追逐过去,也不迷失于未来,因为过去的已不可再,而未来的也真的未到来。生命只存在于当下的一刻。我们失去此刻,就是失去了生命。生活于当下的一刻,才是更好的独处方法。
  "比丘们,什么是'追逐过去'的意思呢?追逐过去就是把自己隐于一些已经过去的念头之中,诸如你从前的样貌如何、感受如何、所居的地位或曾经历过的苦与乐等。这些念头都会使你纠缠于过去。
  "比丘们,什么是'迷失于未来'的意思呢?这就是把自己迷失于对未来所生起的念头。这些念头包括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恐惧和担忧。你会猜想自己将来的外貌、感受、喜乐与苦恼。这些念头只会令你为未来而困扰。
  "比丘们,快回到此刻,以能直接与生命接触和洞视生命。没有与生命直接接触,是没有可能彻视生命的。专念地生活可以带你回到现在此刻。但如果你被目前的事物引起欲望渴求和焦虑,那你又会失去专注,因而不能活在当下了。
  "比丘们,一个真正懂得独处的人,就是他在人群之中,也必定是活在当下一刻的。如果一个人在森林里深居独处而不专注于当下这刻,反而徘徊在过去未来,他便不是真正独处了。" 佛陀用一首偈语综合他所说的: 不要追逐过去。
  不要迷失于未来。
  过去的不再。
  未来的未来。
  彻视生命的当下 此时此处, 行此道者 安稳自主。
  我们必须今天精进。
  明天已太迟。
  死亡随时将至。
  哪有商讨之宜? 智者称赞那些 日与夜 专注生活的人 为"更殊胜之独处者"。
  说过偈语后,佛陀向长老道谢,并请他再就座。佛陀没有嘉许或批评长老,但长老比丘很明显地对佛陀自足和独处的意思已更为了解。
  当晚法会中,缚悉底听到众大弟子们对佛陀早上的开示非常重视。阿难陀尊者重复佛陀每字每句的开示,包括偈语在内。缚悉底一向惊叹阿难陀的记忆。就是佛陀每字的语气,阿难陀也记得清清楚楚。阿难陀复述完毕,摩诃迦遮罗站起来说道:"我提议把佛陀今早的开示录成经典。我更想建议将它名为'独处殊胜法经'。每个比丘都应熟读此经和把它实践修行。" 摩诃迦叶站起来支持摩诃迦遮罗的建议。
  第二天早上,比丘们在外出乞食时,遇到一群在田边嬉戏的小童。小童捉了一只蟹,而其中一个男孩用食指把它按住,再用另一只手揪下它的一只爪。观看的儿童都拍掌欢呼。那男孩十分满意同伴们的反应,于是便再接再厉,把全部的蟹爪逐一揪落。跟着,他把蟹身扔到田里,再捕捉另一只。
  小童见到佛陀和比丘,都向他们鞠躬作礼,才再继续折磨下一只蟹。佛陀叫他们停止。他说:"孩子们,别人把你的手脚揪下来,你们会觉得痛吗?" "会,大师。"小童答道。
  "你们知道蟹也和你们一样,会感到痛苦的吗?" 小童没有作答。
  佛陀继续说:"蟹也如你们一般要吃要喝。它们也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你们令它痛苦,它的亲人也会痛苦。仔细想想你们的行为吧。" 小童似乎知道过错。看见其他村民已前来围观,佛陀便乘机说教慈悲之法。
  他说:"所有众生都有权享受安稳。我们应该保护生命和尽量给大家幸福。所有众生,不论两足或四足,泅水或飞翔的,都有生存的权利。我们不应伤害或杀戮其他众生,更应保护生命。
  "孩子们,就如一个母亲可为她爱和关怀的子女牺牲一样,我们也应该以宽阔心怀去保护所有众生。我们的爱应该散播到我们的上、下、内、外的一切众生。无论日夜、行住坐卧,我们都应该活在此种爱心之中。" 佛陀叫小童放走刚捉来的蟹。然后,他又对众人说:"静思这种爱心的人,首先会给自己带来快乐。这样做,你会睡得好,而醒来更觉自在。你不会做噩梦或忧悲苦恼。同时,你也会得到周围的人和物的保护关怀。你用爱心和慈悲对待的人,会带给你很大的喜悦。而他们自己的痛苦也会慢慢消除。" 缚悉底知道佛陀有心对儿童施教。为了帮助这方面的弘法,他和罗罗便在园精舍开了一些为儿童而设的学班。在年轻的在家众的帮助之下,年轻人每月有一次聚会学法的机会。善达多的四个子女都很帮忙,唯独儿子迦罗没多大兴趣听法。他参加的原因也只是因为喜欢和缚悉底在一起罢了。幸好他的兴趣也日益增长。波斯匿王的女儿跋吉梨公主也十分支持这些学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1.为步行而行(1)第2节:1.为步行而行(2)第3节:1.为步行而行(3)
第4节:2.牧牛(1)第5节:2.牧牛(2)第6节:3.一大把姑尸草(1)
第7节:3.一大把姑尸草(2)第8节:4.受伤的天鹅(1)第9节:4.受伤的天鹅(2)
第10节:4.受伤的天鹅(3)第11节:5.一碗乳汁第12节:6.蕃樱桃树下(1)
第13节:6.蕃樱桃树下(2)第14节:6.蕃樱桃树下(3)第15节:7.白象之奖
第16节:8.宝石的项链(1)第17节:8.宝石的项链(2)第18节:9.慈悲之路
第19节:10.未出生的孩子(1)第20节:10.未出生的孩子(2)第21节:11.月下之笛
第22节:12.金蹄(1)第23节:12.金蹄(2)第24节:12.金蹄(3)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