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政 》 下一站,中国 》
第78节:第七章."中国威胁论"--当代的两种"中国想象"(下)(13)
陈季冰 Chen Jibing
最后,互为"利益攸关方"的美中关系新定位本身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一方面,下一届美国政府会如何处理布什政府的这一政策遗产,特别是如果民主党当选以后是基本继承还是大幅度地改造现行的美国对外政策?是一个难以预料的变数;另一方面,中国这一边也存在类似的变数,这将主要取决于中日关系和台海局势的走向。
要在未来避免发生冲突和对抗,并推动这种动态平衡关系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光在口头上说"加强了解、加强信任"是远远不够的,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恐怕有两方面:第一,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中美双方都应当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加强相互沟通、了解和协调,尽量避免单方面改变现状;第二,在几乎所有方面,双方不仅要加强交流,更需要努力地去主动寻找、发现甚至创造共同利益,因为只有共同利益才是增进信任的可靠保证。对于第一点,美国方面要做的是:放弃在中国周边建立起一个反中国的"围堵"战略联盟的努力,并尽量清晰地表明自己在各方面的一些基本底线,例如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中国军力的增长等等;而中国方面也应当努力使自己的意图变得更加透明和可预期。值得庆幸的是,最近一、两年里中美军方的交流和互动明显增多,显示了一种良性的态势。2007年11月4日,中美两国正式同意在两国军队间开通热线电话,这迈出了双方军事沟通的重要一步。事实上,美国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与中国建立军事热线的设想,但中间却几经波折。美国现任国防部长盖茨(Robert Gates)为此专程出访中国,与其前任拉姆斯菲尔德的鹰派作风形成鲜明对比,温文尔雅的盖茨在启程前对西方媒体说,"我不认为中国对美国现在构成军事威胁",为此他谋求加强与中国的军事合作。(见《中美防长敲定开通军事热线》,载2007年11月6日《参考消息》第1版。)后一点相对难度较小,也更容易在较短时期里见到成效。事实上,无论是经贸往来、国际反恐还是朝核问题等,中美之间广泛地存在着合作的需要及可能,这种互利双赢的合作基础今后将会进一步扩大,同时也需要双方有意识地去构建。2007年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35周年,罗伯特o佐立克在为此撰写的纪念文章中指出,当前中美需要新的上海公报:"1972年,美中共同反对的东西界定了当时的双边关系。而在2007年,两国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它们共同追求的内容上,从而界定它们现在的关系。"(见《佐立克:中美需要新的上海公报》,载英国《金融时报》4月17日,转引自2007年4月18日《参考消息》第8版。)
总的来说,越来越多的西方明智之士已开始认识到,试图阻挠中国的崛起"就好像用绳子绑住火箭一样徒劳",那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为自己的未来制造一个强大的敌人。更加本质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才是中国真正的"威胁"?无论是对中国自己还是对世界来说,如果说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威胁"的话,倒不如说真正的威胁是中国的失败。可以想象,一旦中国不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内部问题,从而在其漫长的现代化过程中再度受挫而陷入混乱,那么,考虑到中国的巨大规模,整个世界都将受到极大的考验。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早在20年前就曾说过,"即使今日我为美国公民,也要告诉所有美国人,如果中国不能适当地找到它的历史地位,决非人类之福。"(见《放宽历史的视界》第267页,黄仁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说:"中国的利益就是世界的利益……世界应当共同努力,保证中国能够成功地融入国际社会,帮助中国实现和平崛起。"(见《"中国的利益就是世界的利益"--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外交学院演讲摘录》,载2005年11月24日《参考消息》。)
当然,伴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很多时候还是十分痛苦的。但对西方来说,真正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不是将这种竞争看成"威胁"并试图堵塞中国的民族复兴之路,而是如何保持和进一步提高过去300年里西方赖以成功的那些优势。戴维·蓝普顿问道:"中国已成为美国耗费了极大力气才建立起来的全球竞技场上的一个能力越来越强的竞争者,中国想与美国比赛。问题是:美国会在这场比赛中并在它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场地上好好表现吗?"(见《中国进步将促进美国发展》,载2005年3月15日《参考消息》第8版。)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 | 第2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2) | 第3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3) | 第4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4) | 第5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5) | 第6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6) | 第7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7) | 第8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8) | 第9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9) | 第10节:楔子."中华复兴"与"大国精神"(10) | 第1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 | 第1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2) | 第13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3) | 第14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4) | 第15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5) | 第16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6) | 第17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7) | 第18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8) | 第19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9) | 第20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0) | 第21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1) | 第22节:第一章.现代化的精神历程(12) | 第23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1) | 第24节: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发(2)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