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與文明   》 12.細????峻法(8)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宋神宗時,東南地區也實行????鈔法,買解????發解????鈔,買東南????發末????鈔。末????鈔由京師榷貨務發行。崇寧以後,蔡京執政,????鈔法普遍推行於東南地區。隨着官府加緊聚斂,濫發????鈔,鈔與????失去均衡,商人持鈔往往不能領????。蔡京又印刷新鈔,令商人貼納一定數量的現錢,換領新鈔。此舉加重了商人負擔,並使????鈔失去信用。
  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蔡京創行????引法,用官袋裝????,限定斤重,封印為記,一袋為一引,編立引目號簿。商人繳納包括稅款在內的????價領引,憑引核對號簿支????運銷。引分長引短引。長引行銷外路,限期一年,短引行銷本路,限期一季。到期????未售完,即行毀引,????沒於官。這引仍是變相的新鈔,當時????引又稱鈔引,在????鈔取????憑證的基礎上增加了官許賣????執照的性質,並在行銷制度方面更為嚴密。
  ????引法在南宋一直繼續實行,但南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趙開在四川創行的????引法則略有不同。井戶煮????不立課額,商人納錢請引,繳納引稅、過稅、住稅,嚮井戶直接買????出售。官置合同場負責驗視、秤量、發放,以防私售,並徵收井戶的土産稅。廢除官買民????然後賣給商人的中介環節,直接徵收井戶和????商的稅錢。為了保證食????專賣制度的貫徹執行,官府還規定了各産地食????的販賣區域,越界、私賣、私製和偽造????引,超額夾帶食????者都予嚴懲。
  宋朝????法較唐朝更為完備和嚴密,????利收入更成為國傢的一項重要財源。南宋淮浙鈔????史的序幕,在高宗稱帝前已經揭開。《宋史·張愨傳》說,高宗為兵馬大元帥時,建議元帥府印給????鈔,不過旬日,得緡錢五十萬佐軍。大元帥府賣鈔換錢的辦法,本來是高宗即位前為應付急需而采取的權宜之計。但高宗即位以後,在金軍追逐下東逃西竄,這權宜之計,居然變成了慣用的手段。為了躲避金軍的追逐,高宗和孟太後等曾逃經多處,先後至揚州、鎮江、建康(江寧)、越州、明州、溫州、吉州、杭州等地。這些地方,都一度成為賣鈔中心。
  南宋朝廷的第一個中央專賣機構,設在真州(江蘇儀徵)。這一專賣機構的名稱,先為“提領措置真州茶????司”,後來改作“真州榷貨務”(《宋會要·食貨》)。真州榷貨務建立之際,雖然宣佈停止大元帥府印鈔賣引,但汴京當初發行的淮浙????鈔,仍繼續流通。為了通過真州賣鈔而直接獲得較多的現錢,高宗於建炎元年(1127)六月下令,將淮浙????場的海????分為兩半,一半支付給真州鈔客,一半支付給持京鈔的人。南宋朝廷的第二個專賣中心,設在揚州。揚州之後的第三個專賣中心,是建康府。第四個專賣中心,是越州(今紹興)。第五個專賣中心,是臨安府。第六個專賣中心,是建康府。第七個專賣中心,是鎮江。第八個專賣中心,是真州。這些經銷淮浙????鈔為主的榷貨務,是隨高宗逃遁與回歸路綫沿途設置的,這是戰爭時代的特例。
  ????鈔
  宋代????法行“入中法”,推行????鈔,????鈔是由唐代飛錢發展而來,是“入中法”下????商通過“入中”取得的一種作為支????販賣憑證的信用票據。????鈔初名交引、券、要券、????引等,自仁宗慶歷元年(1041)始稱????鈔。????鈔是一種支????販賣的信用票據,隨着不斷發行及自身體係的完善,????鈔出現了貨幣化趨勢,逐漸具有貨幣的基本功能。
  西北地區屬銅鐵錢並行區,由於鐵錢笨重而難以攜帶,“不可流轉”,因此“常賴????鈔以為用”。官府對????鈔的貨幣化是認可的,在這一區域????鈔已是“公私通用”。所以北宋時期,瀋括和孫覺等官員一致主張“(????)鈔可以為幣”。
  收藏在日本的一張宋代鈔版,上面既無年份,也沒有名稱,金額也是發行時填寫。上面有文字“除四川外許於諸路州縣公私從便主管並同見錢七百七十陌流轉行使”,它就是主要在四川以外廣大地區流通的????鈔。這張鈔版證明宋代????鈔確已高度貨幣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貨幣的作用(《中國歷代貨幣》圖版49)。
  上一頁
  [返回目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1.玄滋素液(1)1.玄滋素液(2)1.玄滋素液(3)1.玄滋素液(4)
1.玄滋素液(5)1.玄滋素液(6)1.玄滋素液(7)1.玄滋素液(8)
2.穿井取鹵(1)2.穿井取鹵(2)2.穿井取鹵(3)2.穿井取鹵(4)
2.穿井取鹵(5)2.穿井取鹵(6)2.穿井取鹵(7)2.穿井取鹵(8)
2.穿井取鹵(9)3.煮海熬波(1)3.煮海熬波(2)3.煮海熬波(3)
4.陽光産品(1)4.陽光産品(2)4.陽光産品(3)5.造????者:????丁(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