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圖畫、小說中的“般載”與船艦(3)      伊永文 Yi Yongwen

  吻合的。《西洋記》第十五回寫到獻給皇帝審查的“經折兒”,“海裏畫的是船,船又分得有個班數,每班又分得有個號數”,實際這就是“船樣”。
  “船樣”標明造船的工料定額、主要的構件,如瀋《南船記》性質一樣。當然,《西洋記》不可能像造船技術書那樣專門化,但它也透露出了明代造船技術一個相當精確的側面。像“寶船”的鐵錨,分上中下不同類型,每一類型又要細分“三號”,最大的“頭一號的錨要七丈三尺長的廳,要三丈二尺長齒,要八尺五寸高的環”。係錨的棕纜,“每根要吊桶樣的粗笨”。
  為鍛造這樣的鐵錨,錨廠搭起了49座,周圍約有9丈9尺,高約有2丈4尺的爐子,“各鋪行運鐵,各匠人運炭,實於各爐之中,以滿為度,也不論他千百擔鬥”,“衹見那爐上的小門兒風兒又宣,火兒又緊,火趁着風威,風隨着火力,無分晝夜,都是這等通明”,“卻就是火焰山也不過如此”。這情景不由人想起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對“錨”的評說:“蓋爐錘之中,此物之最巨者。”《西洋記》不單在描述造船技術方面準確、細緻,在其他方面也大致不差。像各船編定字號,《籌海圖編》可證確實是這樣。《西洋記》所說的“寶船”長44丈,闊18丈,無論驗之正史《明史》,還是驗之筆記《客座贅語》,都是這樣記錄的。
  此外,《西洋記》還寫了“馬船”、“糧船”、“坐船”、“戰船”。這些船,在典籍中也都有明確記載,而《西洋記》較之則更為詳實,羅懋登寫道:每一號船中間,有明三暗五的廳堂,有明五暗七的殿宇。每一號船上面,有三層天盤。每一層天盤裏面,擺着二十四名官軍,日上看風看雲,夜來觀星觀鬥。
  尤其是鄭和所乘的第一號寶船,“是個帥府,頭門、儀門、丹墀、滴水、官廳、穿堂、後堂、庫司、側屋,別有書房、公廨等類,都是雕梁畫棟,象鼻挑檐,挑檐上都安了銅絲羅網,不許禽鳥穢污”,真是規模宏大,設計精巧。
  三桅大船鄭和遠涉西洋,除卻外交、貿易,還含有抵禦侵襲、耀兵異域的成份,所以專有軍事護航的“戰船”。“戰船”的編製和裝備,在以“從軍”名義隨鄭和下西洋的鞏珍所寫的《西洋番國志》中也沒有提到,其他史料也言及寥寥,因此,筆者將《西洋記》中有關“戰船”的情況加以綜合統計:“戰船”有五桅,長18丈,寬6丈8尺。載捕盜、舵工、瞭手、扳招、上鬥、碇手、甲長、士兵,共580名。
  每艘“戰船”備有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管形武器:大發貢炮10門,大佛狼機炮40座,碗口銃50個,鳥嘴銃槍100把,噴筒600個。
  燃燒爆炸物有:火箭5000枝,煙罐1000個,灰罐1000個,火磚5000塊,火炮300個。
  彈藥有:火繩6000根,粗火藥4000斤,鳥銃火藥1000斤,大小鉛彈3000斤。
  遠射防襲的器械有:弩箭5000枝,藥弩100張,鐵箭3000枝,鐵蒺藜5000個。
  靠船近戰器械有:鈎鐮100把,砍刀100張,過船釘槍200根,標槍1000枝,藤牌200面。
  還有弩藥10瓶,大銅鑼40面,小鑼100面,大更鼓10面,小鼓40面。這是為作戰時助威,並起通訊聯絡作用的。
  在《西洋記》中,鄭和就是憑着這樣優良的軍事實力,所嚮無敵,踏平西洋萬頃浪。雖然其中不乏誇張成份,但強大堅固的船艦卻不是虛構的,從這一點來說,明刊本《新鎸量江記》中水軍演習圖《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基本上是當時船艦的一係列全景的真實而又生動的演繹。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絶技(1)絶技(2)絶技(3)伎巧(1)
伎巧(2)宋元玩具(1)宋元玩具(2)宋元玩具(3)
李開先與笑話(1)李開先與笑話(2)李開先與笑話(3)明清象聲(1)
明清象聲(2)明清象聲(3)高爾夫球源何在(1)高爾夫球源何在(2)
高爾夫球源何在(3)高爾夫球源何在(4)“葉子戲”的演變(1)“葉子戲”的演變(2)
“葉子戲”的演變((3)“漢文化圈”的交流(1)“漢文化圈”的交流(2)“漢文化圈”的交流(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