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國   》 第77節:第七章."中國威脅論"--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下)(12)      陳季冰 Chen Jibing

  這種對中美關係的新型定義目前看來是雙方都能接受的,但它是非常不穩固的,其中包含着顯而易見的隱憂。
  首先,雖然中國認同美國提出的"利益攸關方"的提法,但對這個概念,雙方存在着不同的解讀。焦點當然集中在"負責"的"對象"上,即"對誰負責?"這個問題。對美國來說,答案非常簡單:中國應當對西方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體係負責,說穿了,也就是對西方負責,對美國負責。很多諸如貿易、知識産權、人權、伊朗和朝鮮核問題等都是在這個責任領域展開的,易言之,中國在這些方面的行為是否符合美國的利益是美國衡量中國是否"負責任"的指標。但中國對"責任"卻有着自己的看法,因此中國的定義不見得合乎美國的標準。正如戴維·藍普頓所指出的,"中國希望成為國際體係中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因為它認識到該體係符合其總體利益。但是像華盛頓一樣,北京會根據自己的利益來確定自己的責任。"(見《藍普頓:美錯估中國實力後果嚴重》,載2006年12月30日《參考消息》第8版。)以當下的表現而論,在中國眼裏,所謂"負責任"主要是指尊重聯合國等多邊國際組織的權威,並在國際法的框架內處理國際事務。這樣一來,中國的一些國際行為--如與伊朗、委內瑞拉等美國的"敵人"開展貿易等--經常被美國視為"不負責",或者"負責不夠",甚至是"威脅";但反過來,美國的許多行為也被中國看作是極度不負責任和不能接受的。
  其次,不同於相對穩定的"敵友"關係,這種"利益攸關方"是一種極不穩定的動態關係,需要雙方時刻把握平衡。維持動態平衡本身就已很不容易,而在雙方的實力又明顯不對等的情況下,就更加難上加難。坦率地說,美中雙方雖然都在努力地嚮對方釋放自身的誠意,但對對方的戰略意圖的疑慮、猜忌乃至防備是不會在短時期內輕易改變的。戴維·藍普頓稱之為 "戰略性相互猜忌",即兩國均對於對方的動機持有負面的判斷。(見《中美應努力消除"戰略性猜忌"》,載2005年9月13日《參考消息》第16版。)在這種情勢下,實力相對強大的美國這一方會試圖給自己"上好保險",以確保事態變得最壞時也不會受到太大的損害。這就是藍普頓所指出的過去七屆美國政府所采取的"帶有保險的融合"的對華政策,(見《中美對抗將是極大的戰略錯誤》,載2005年10月12日《參考消息》第16版。)中國古語中也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之說。換一句大白話來說,當前中美之間的真實關係很可能是這樣的:美國認為中國現在還不是威脅,但不可不防;中國則既無能力也不想挑釁美國的現有地位,但同時又堅定地認為,如果美國一定要逼得我們走投無路,那我們也不得不奮起反擊。這種相互之間的防備本身就極有可能破壞原有的平衡,使之朝壞的方向演變。因提出"軟實力"概念(註:"軟實力(Soft Power)"一詞是約瑟夫·奈在199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的,它主要是指文化吸引力、政治價值觀吸引力及塑造國際規則和决定政治議題的能力。奈的核心理論是:"軟實力"發揮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威脅和強迫別人做不想做的事。奈論述了美國藝術和觀念在全球的傳播,指出美國過分依賴武力而忽視其在文化知識領域的影響力的危險。近年來,約瑟夫·奈對中國"軟實力"增長較為關註。關於約瑟夫·奈與"軟實力"的問題,讀者可參見《硬權力與軟權力》一書,【美】約瑟夫·S·奈著,約瑟夫·S·奈、門洪華編,門洪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而聞名於世的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瑟夫·奈曾引用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兩千多年前的一句話來告戒政治領導人和公衆,不要將分析傢的理論模型與現實混淆,從而製造"自我實現"的預言,因為"如果把中國當作敵人對待,它就會成為敵人。"
  認為衝突必然爆發的想法可能會成為導致衝突爆發的主要原因。雙方都認為最終會與對方交戰,於是做了充分的軍事準備,在對方看來,這樣的準備工作恰好印證了自己最擔心的事情……有時,力量較弱的國傢在覺得自己被逼到墻角時也會發動進攻。比如,如果臺灣宣佈獨立,中國可能會不計經濟或軍事代價,動用武裝部隊幹預。(見約瑟夫·奈《中國使人意識到和平的可貴》,載新加坡《海峽時報》2005年3月18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