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对中美关系的新型定义目前看来是双方都能接受的,但它是非常不稳固的,其中包含着显而易见的隐忧。
首先,虽然中国认同美国提出的"利益攸关方"的提法,但对这个概念,双方存在着不同的解读。焦点当然集中在"负责"的"对象"上,即"对谁负责?"这个问题。对美国来说,答案非常简单:中国应当对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负责,说穿了,也就是对西方负责,对美国负责。很多诸如贸易、知识产权、人权、伊朗和朝鲜核问题等都是在这个责任领域展开的,易言之,中国在这些方面的行为是否符合美国的利益是美国衡量中国是否"负责任"的指标。但中国对"责任"却有着自己的看法,因此中国的定义不见得合乎美国的标准。正如戴维·蓝普顿所指出的,"中国希望成为国际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因为它认识到该体系符合其总体利益。但是像华盛顿一样,北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来确定自己的责任。"(见《蓝普顿:美错估中国实力后果严重》,载2006年12月30日《参考消息》第8版。)以当下的表现而论,在中国眼里,所谓"负责任"主要是指尊重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的权威,并在国际法的框架内处理国际事务。这样一来,中国的一些国际行为--如与伊朗、委内瑞拉等美国的"敌人"开展贸易等--经常被美国视为"不负责",或者"负责不够",甚至是"威胁";但反过来,美国的许多行为也被中国看作是极度不负责任和不能接受的。
其次,不同于相对稳定的"敌友"关系,这种"利益攸关方"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动态关系,需要双方时刻把握平衡。维持动态平衡本身就已很不容易,而在双方的实力又明显不对等的情况下,就更加难上加难。坦率地说,美中双方虽然都在努力地向对方释放自身的诚意,但对对方的战略意图的疑虑、猜忌乃至防备是不会在短时期内轻易改变的。戴维·蓝普顿称之为 "战略性相互猜忌",即两国均对于对方的动机持有负面的判断。(见《中美应努力消除"战略性猜忌"》,载2005年9月13日《参考消息》第16版。)在这种情势下,实力相对强大的美国这一方会试图给自己"上好保险",以确保事态变得最坏时也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害。这就是蓝普顿所指出的过去七届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带有保险的融合"的对华政策,(见《中美对抗将是极大的战略错误》,载2005年10月12日《参考消息》第16版。)中国古语中也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之说。换一句大白话来说,当前中美之间的真实关系很可能是这样的:美国认为中国现在还不是威胁,但不可不防;中国则既无能力也不想挑衅美国的现有地位,但同时又坚定地认为,如果美国一定要逼得我们走投无路,那我们也不得不奋起反击。这种相互之间的防备本身就极有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使之朝坏的方向演变。因提出"软实力"概念(注:"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是约瑟夫·奈在199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它主要是指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及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奈的核心理论是:"软实力"发挥作用,靠的是自身的吸引力,而不是威胁和强迫别人做不想做的事。奈论述了美国艺术和观念在全球的传播,指出美国过分依赖武力而忽视其在文化知识领域的影响力的危险。近年来,约瑟夫·奈对中国"软实力"增长较为关注。关于约瑟夫·奈与"软实力"的问题,读者可参见《硬权力与软权力》一书,【美】约瑟夫·S·奈著,约瑟夫·S·奈、门洪华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而闻名于世的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引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两千多年前的一句话来告戒政治领导人和公众,不要将分析家的理论模型与现实混淆,从而制造"自我实现"的预言,因为"如果把中国当作敌人对待,它就会成为敌人。"
认为冲突必然爆发的想法可能会成为导致冲突爆发的主要原因。双方都认为最终会与对方交战,于是做了充分的军事准备,在对方看来,这样的准备工作恰好印证了自己最担心的事情……有时,力量较弱的国家在觉得自己被逼到墙角时也会发动进攻。比如,如果台湾宣布独立,中国可能会不计经济或军事代价,动用武装部队干预。(见约瑟夫·奈《中国使人意识到和平的可贵》,载新加坡《海峡时报》2005年3月18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