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讀蘇東坡:女性情感捲   》 回文香箋:讀遍千回與萬回(1)      東方竜吟 Dong Fanglongyin

  由於朝雲來到蘇軾身邊年紀尚小,學者們解讀《朝雲墓志銘》時,總願將“事先生二十有三年”按虛齡計,這樣一來,朝雲的到來便成了熙寧七年,年紀就大了一點,已達十二歲 。
  然而這與事實相悖。我們在熙寧六年蘇軾與太守陳襄的唱和中,已經見到朝雲的影子:
  江潮帶月來雲外,天籟和琴歷耳傍。
  小妓不知君倦起,歌眉猶作遠山長 。
  這年九九重陽節前夕,太守陳襄召蘇軾登高吟詩,後者以身體不適為由婉言謝辭,陳襄便用此詩來調侃他,詩中那個擅長唱歌、頗會裝扮的“小妓”,顯然就是朝雲,“江潮帶月來雲外”中,已經暗寓“朝雲”二字。
  熙寧六年年底至次年夏天,蘇軾奉命去蘇、常、潤、秀四州賑災濟民,途中不停地給陳襄寄詩。在互相唱酬之中,朝雲仍是他們不斷談及的話題:
  草長江南鶯亂飛,年來事事與心違。
  花開後院還空落,燕入華堂怪未歸。
  ——《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五首》之二
  這一組詩寫於熙寧七年(1074)春天,蘇軾離開杭州已有三四個月。“花開後院”即指後室裏已經貯有佳人,“燕入華堂”更是“乳燕飛華屋”句的先兆,如若不是東坡友人晁以道鑿鑿確指《榴花詞》係為另一位侍妾所作,而東坡又有“紫陌紅塵”尋榴花之句,那麽“燕入華堂”便可與蘇軾在密州所寫“榴花開一枝”(《西齋》)一起,作為《賀新郎》寫在密州、獻給朝雲的有力證據。
  “燕入華堂怪未歸”中的“怪”字,並非詩人固作多情之詞,而是指新年伊始,蘇軾在常州附近,曾接到小小朝雲的一封來信。年僅十二、“始小識字”的朝雲,曾用“織綿回文”的方式嚮蘇軾表達了自己別後相思之情。請看蘇軾寫於此際的《減字木蘭花》,題為《得書》:
  曉來風細,不會鵲聲來報喜。
  卻羨寒梅,先覺春風一夜來。
  香箋一紙,寫盡回紋機上意。
  欲捲重開,讀遍千回與萬回。
  熙寧七年正月初二立春,“卻羨寒梅,先覺春風一夜來”一句,表明蘇軾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先是聽到喜鵲叫聲,接着就收到書信,書信的內容讓他大喜過望:綿綿情意流淌在“香箋”之上,大有唐代名妓薛濤那種“小資”情調,這種方式,决不會出自樸實無華的閏之之手 。
  蘇軾在後來的《悼朝雲》詩之《引》裏曾說:“朝雲始不識字,晚忽學書,粗有楷法”。朝雲十一歲之前,在妓院裏主要學習唱歌跳舞、演奏器樂、烹茶待客等技藝,在文墨上並不精通。“晚忽學書”,指她後來忽然對書法産生了興趣。既學書法,就表明她已通文墨,也即說明她到了蘇軾身邊,纔開始學習認字,正因初學識字,無法用流暢的語言表達情感,纔要連寫加畫,寫出這種“圖文並茂”的“回文詩”。
  “香箋一紙,寫盡回文機上意”,用的是竇滔之妻蘇蕙,在錦上織成回文詩,寄與丈夫的典故 。表面看來,寄這類信的人應該是妻子,可在蘇軾的文字記載中,從未有過閏之識字、給他寫過信的記載,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更沒有做“回文”遊戲的情緻。
  最重要的是,蘇軾在給陳襄的詩中,在談到“花開後院”和“燕入華堂怪未歸”之後,又曾專門提及“回文”書信:
  浮玉山頭日日風,涌金門外已春融。
  二年魚鳥渾相識,三月鶯花付與公。
  剩看新翻眉倒暈,未應泣別臉消紅。
  何人織得相思字,寄與江邊北嚮鴻。
  ——《常潤道中有懷錢塘,寄述古五首》之三
  “何人織得相思字,寄與江邊北嚮鴻”,即指那封來自杭州的“回文綿書”。浮玉山即是潤州(今江蘇鎮江)“江邊”的金山(蘇軾在浮玉山後自註:“即金山也”),詩的前面兩聯,皆用“由我及你”方式,分別述說他與陳襄的兩地情形,後四句則專指自己。
  有關“剩看新翻眉倒暈”一句,王堯卿註曰:
  當時新翻眉樣,謂“倒暈”,在橫雲卻月、遠山蛾眉之外,先生嘗有詩云:“倒暈連眉秀嶺浮。”
  ——《蘇軾詩集》第554頁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蘇軾曾逃婚(2)流連山寺:古廟蛇洞存遣蹤
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對象:鄰郡太守之好女(2)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1)
蘇洵明智:妙語婉轉除婚約(2)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1)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2)
晚年追憶:寂寞蓮燈半在亡(3)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1)愛妻王弗:自主相戀結姻緣(2)
定情之時:竊竊私語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1)定情之地:永生難忘短鬆岡(2)
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1)正月二十:終生夢尋難遺忘(2)緑眉未開:好風閑處任人猜
關係平等:自主戀愛作根基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1)亡妻之痛:為君哀毀因君衰(2)
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1)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2)賢淑繼室:妻卻差賢勝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