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閱世心語   》 第77節:辭"國學大師"(1)      季羨林 Ji Xianlin

  辭"國學大師"
  現在在某些比較正式的文件中,在我頭頂上也出現"國學大師"這一燦爛輝煌的光環。這並非無中生有,其中有一段歷史淵源。
  約摸十幾二十年前,中國的改革開放大見成效,經濟飛速發展。文化建設方面也相應地活躍起來。有一次在還沒有改建的大講堂裏開了一個什麽會,專門嚮同學們談國學,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畢竟是保留在所謂"國學"中的。當時在主席臺上共坐着五位教授,每個人都講上一通。我是被排在第一位的,說了些什麽話,現在已忘得幹幹淨淨。《人民日報》的一位資深記者是北大校友,"於無聲處聽驚雷",在報上寫了一篇長文《國學熱悄悄在燕園興起》。從此以後,其中四位教授,包括我在內,就被稱為"國學大師"。他們三位的國學基礎都比我強得多。他們對這一頂桂冠的想法如何,我不清楚。我自己被戴上了這一頂桂冠,卻是渾身起雞皮疙瘩。這情況引起了一位學者(或者別的什麽"者")的"義憤",觸動了他的特異功能,在雜志上著文說,提倡國學是對抗馬剋思主義。這話真是石破天驚,匪夷所思,讓我目瞪口呆。一直到現在,我仍然沒有想通。
  說到國學基礎,我從小學起就讀經書、古文、詩詞。對一些重要的經典著作有所涉獵。但是我對哪一部古典,哪一個作傢都沒有下過死工夫,因為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後來專治其他的學術,浸淫其中,樂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誦幾百首詩詞和幾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觀上談一些與國學有關的自謂是大而有當的問題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國學知識並沒有增加。環顧左右,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藉用京劇女角詞)!我連"國學小師"都不夠,遑論"大師"!
  為此,我在這裏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
  辭學界(術)泰鬥
  這要分兩層來講:一個是教育界,一個是人文社會科學界。
  先要弄清楚什麽叫"泰鬥"。泰者,泰山也;鬥者,北斗也。兩者都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東西。
  光談教育界。我一生做教書匠,爬格子。在國外教書十年,在國內五十七年。人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特別是在過去幾十年中,天天運動,花樣翻新,總的目的就是讓你不得安閑,神經時時刻刻都處在萬分緊張的情況中。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一直擔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麽成績,豈不戛戛乎難矣哉!我這個"泰鬥"從哪裏講起呢?
  在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中,說我做出了極大的成績,那不是事實。說我一點成績都沒有,那也不符合實際情況。這樣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現在卻偏偏把我"打"成泰鬥。我這個泰鬥又從哪裏講起呢?
  為此,我在這裏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學界(術)泰鬥"的桂冠摘下來。
  辭"國寶"
  在中國,一提到"國寶",人們一定會立刻想到人見人愛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這種動物數量極少,而且衹有中國有,稱之為"國寶",它是當之無愧的。
  可是,大約在八九十來年前。在一次會議上,北京市的一位領導突然稱我為"國寶",我極為驚愕。到了今天,我所到之處,"國寶"之聲洋洋乎盈耳矣。我實在是大惑不解。當然,"國寶"這一頂桂冠並沒有為我一人所壟斷。其他幾位書畫名傢也有此稱號。
  我浮想聯翩,想探尋一下起名的來源。是不是因為中國衹有一個季羨林,所以他就成為"寶"。但是,中國的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等等,等等,也都衹有一個,難道中國能有十三億"國寶"嗎?
  這種事情,癡想無益,也完全沒有必要。我來一個急煞車。
  為此,我在這裏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
  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露出了真面目,自己是不是就成了原來蒙着華貴的綢罩的朽木架子而今卻完全塌了架了呢?
  也不是的。
  我自己是喜歡而且習慣於講點實話的人。講別人,講自己,我都希望能夠講得實事求是,水分越少越好。我自己覺得,桂冠取掉,裏面還不是一堆朽木,還是有頗為堅實的東西的。至於別人怎樣看我,我並不十分清楚。因為,正如我在上面說的那樣,別人寫我的文章我基本上是不讀的,我怕裏面的溢美之詞。現在睏居病房,長晝無聊,除了照樣舞筆弄墨之外,也常考慮一些與自己學術研究有關的問題,憑自己那一點自知之明,考慮自己學術上有否"功業",有什麽"功業"。我盡量保持客觀態度。過於謙虛是矯情,過於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為我所不敢取。我在下面就"夫子自道"一番。
  我常常戲稱自己為"雜傢"。我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甚至科技領域內的許多方面都感興趣。我常說自己是"樣樣通,樣樣鬆。"這話並不確切。很多方面我不通;有一些方面也不鬆。合轍押韻,說着好玩而已。
  我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已經有七十年的歷史。我這個人在任何方面都是後知後覺。研究開始時並沒有顯露出什麽奇才異能,連我自己都不滿意。後來逐漸似乎開了點竅,到了德國以後,纔算是走上了正路。但一旦走上了正路,走的就是快車道。回國以後,受到了衆多的幹擾,十年浩劫中完全停止。改革開放,新風吹起。我又重新上路,到現在已有二十多年了。
  根據我自己的估算,我的學術研究的第一階段是德國十年。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原始佛教梵語。我的博士論文就是這方面的題目。在論文中,我論到了一個可以說是被我發現的新的語尾,據說在印歐語係比較語言學上頗有重要意義,引起了比較語言學教授的極大關懷。到了1965年,我還在印度語言學會出版的《Indian Linguistics》Vo1.Ⅱ發表了一篇On the Ending-neatha for the Fuar Ruom Rlunel Atm,in the Budccher mixed Dialeer。這是我博士論文的持續發展。當年除了博士論文外,我還寫了兩篇比較重要的論文,一篇是講不定過去時的,一篇講-am>o,u。都發表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上。在德國,科學院是最高學術機構,並不是每一個教授都能成為院士。德國規矩,一個係衹有一個教授,無所謂係主任。每一個學科全國也不過有二三十個教授,比不了我們現在大學中一個係的教授數量。在這樣的情況下,再選院士,其難可知。科學院的院刊當然都是代表最高學術水平的。我以一個三十歲剛出頭的異國的毛頭小夥子竟能在上面連續發表文章,要說不沾沾自喜,那就是純粹的謊話了。而且我在文章中提出的結論至今仍能成立,還有新出現的材料來證明,足以自慰了。此時還寫了一篇關於解談吐火羅文的文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人生第2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第3節:不完滿纔是人生
第4節:走運與倒黴第5節:緣分與命運第6節:牽就與適應
第7節:謙虛與虛偽第8節:時間第9節:成功
第10節:愛情(1)第11節:愛情(2)第12節:知足知不足
第13節:漫談倫理道德(1)第14節:漫談倫理道德(2)第15節:漫談倫理道德(3)
第16節:漫談倫理道德(4)第17節:論朋友第18節:談孝
第19節:老年談老第20節:老年四"得"第21節:老年十忌(1)
第22節:老年十忌(2)第23節:老年十忌(3)第24節:老年十忌(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