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兩個太陽照南明(1)
梅毅 Mei Yi
——隆武帝與魯監國兩朝為政
受努爾哈赤的孫子博洛王子的直接指揮,李成棟成為清朝平滅南明隆武帝的先鋒大將。鷹犬前驅,鐵蹄沓沓,衣滿服,騎駿馬,率領滿漢大軍,馳騁在南中國的大地上。
李成棟的這一個目標南明隆武帝朱聿鍵,原本是明朝宗室唐王,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
脫卻牢籠繼帝位
——隆武帝的坎坷身世
隆武帝朱聿鍵的身世,說來十分坎坷。他的爺爺老唐王,憎嫌朱聿鍵之父(當時的唐王世子)嘴唇上長個大瘤子,對這個畸形兒子怎麽看怎麽不順眼,心裏一直愛惜小妾生的兒子。於是,他暗中把朱聿鍵父子囚禁起來想活活餓死他們(當時朱聿鍵纔12歲)。
幸虧暗中有個小官張書堂幫忙送些糙米飯,在囚房中,朱聿鍵父子苟活了十六年。身處牢籠,志氣不小,朱聿鍵埋頭苦讀,鑽研儒學典籍,沒有浪費大好光陰。
朱聿鍵的父親唐世子,眼看就要熬出頭,卻被急切想襲唐王王位的弟弟毒死。這位弟弟也夠缺德,他知道哥哥很想把嘴上的大瘤子治好,就送來藥,說喝下去可以消瘤。唐世子治病心切,一飲而盡,馬上一命嗚呼。
於是,老唐王準備封愛妾的兒子為世子,取消了朱聿鍵的世子地位。
結果,地方官員吊唁唐世子時,警告老唐王說,世子死因不明,貿然改變世襲人選,說不定朝廷日後會怪罪。老唐王害怕,怕日後國法追究,趕忙立朱聿鍵為“世孫”。
老唐王三年後病死,朱聿鍵的狠心叔叔沒有達到襲封的目的。作為唐王嫡孫,朱聿鍵終於在朝廷恩旨下襲封本來就是他這一係的唐王王爵。
被壓抑那麽久,剛剛熬出頭的新唐王朱聿鍵鋒芒畢露,在宗室換授等問題上與崇禎朝臣多有衝突,得罪了不少大臣。而後,崇禎九年,由於為父報仇心切,他竟然殺掉了毒死他父親的叔叔。
恰巧清朝王爺阿濟格率兵攻打北直隸等地,唐王立功心切,竟不顧“藩王不掌兵”的國規,招兵買馬,率兵從南陽北上,一腔忠勇地前去“勤王”,沒有遇到清軍,卻中途和農民軍交手,亂打幾陣,互有勝負。
由於明成祖朱棣是以藩王身份反叛得天下,故而明朝制度對藩王防備極嚴。依照明朝規製,藩王盡可在王府內恣意享樂、醉生夢死,惟獨不能興兵擁將離開藩屬。即使朱聿鍵動機純粹,仍使當時在位的崇禎帝大怒,派錦衣衛把這位唐王關進鳳陽皇室監獄。
再牛逼的王爺,衹要變成了“罪宗”,也衹能認倒黴。由於掌獄太監索賄不成,就往死裏整這位唐王朱聿鍵。幸虧他從前有多年坐牢的“經驗”,熬了七年,終於能保住性命。
崇禎十六年,明朝的鳳陽巡撫路振飛到當地巡視,前往監獄拜見這位有名的王爺。唐王當時已經被磨掉許多銳氣,待路振飛彬彬有禮,使後者對他非常有好感,並派人對這位王爺加以特別護理。
崇禎帝在北京自殺後,弘光帝繼位,下發特赦令,釋放高墻罪宗,朱聿鍵纔被放出來。
這位金枝玉葉真是倒黴,活到43歲的年紀,在囚牢裏倒有24年之久。
弘光朝並未恢復他的王爵,責其往廣西平樂府居祝但朱聿鍵剛剛走到杭州,短命的弘光朝已經玩完。朱明又一個王爺潞王朱常汸在衆人推戴下於杭州稱“監國”(代理皇帝)。三天後,清軍殺到,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潞王與屬下沒做任何抵抗,嚮清軍獻城投降。
此前一天,朱聿鍵已離開杭州。潞王被俘消息傳來,黃道周等明朝大臣上疏勸朱聿鍵監國。
在鄭芝竜傢族擁護下,朱聿鍵在建寧(今福建建甌)稱監國。二十天後,他在福州正式稱帝,改元隆武。
隆武政權,就成為南明的第二個政權。
其實,如果依據倫序,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該輪到廣西的明朝桂王,但桂王當時距離江南太遠,遠水不能解近渴。衆明臣齊推唐王朱聿鍵的另外一個原因,在於他的封地是南陽。這地方是從前東漢光武帝劉秀的起傢之地。在心理暗示影響下,衆臣推唐王為帝,想把他當作重振大明的標志,很想讓他暗合天意,爭取做一個明朝的“光武帝”,復興明朝。
隆武帝舉行大典儀式當天,大風霧起,拔木揚沙,尚璽官的坐騎受驚,玉璽摔落,碰壞一角。衆人心驚,皆認為兆徵不祥。雖然如此,隆武君臣還是很有平復天下的决心,銳意恢復。
由於身世坎坷,隆武帝和弘光帝的荒淫無恥作為迥然不同。他善於撫慰群臣,樂於納諫,甚至同意招納“大順軍”(李自成軍)餘部,以共同抵抗清軍。這一點,尤顯大度和富有遠見。同時,針對南明軍殺害剃發的漢族平民一事,他予以嚴厲阻止:“兵行所至,不可妄殺。有發為順民,無發為難民。”這一諭旨,使得一般百姓歡呼鼓舞,紛紛來投。
雖為英明之主,隆武帝卻一直為鄭氏傢族集團所架空。以鄭芝竜、鄭鴻逵、鄭芝豹、鄭影為首的鄭氏傢族,都是大海盜頭子出身,數十年橫行福建、廣東、浙江一帶沿海,兼商兼盜。他們在崇禎初年受招安後,趁天下大亂之際一直忙於擴大地盤,充實自己的私人力量。
鄭芝竜等人推舉隆武帝,其實也是看上了這位爺“奇貨可居”。朝中一切實權,都掌握在鄭傢手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 | 半明半滅大明朝(3) | 半明半滅大明朝(4) | 半明半滅大明朝(5) | 半明半滅大明朝(6) | 半明半滅大明朝(7) | 半明半滅大明朝(8) | 半明半滅大明朝(9) | 半明半滅大明朝(10) |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 半明半滅大明朝(1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3) | 半明半滅大明朝(14) | 半明半滅大明朝(15) | 半明半滅大明朝(16) | 半明半滅大明朝(17) | 半明半滅大明朝(18)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 半明半滅大明朝(20)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