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读苏东坡:女性情感卷   》 回文香笺:读遍千回与万回(1)      Dong Fanglongyin

  由于朝云来到苏轼身边年纪尚小,学者们解读《朝云墓志铭》时,总愿将“事先生二十有三年”按虚龄计,这样一来,朝云的到来便成了熙宁七年,年纪就大了一点,已达十二岁 。
  然而这与事实相悖。我们在熙宁六年苏轼与太守陈襄的唱和中,已经见到朝云的影子:
  江潮带月来云外,天籁和琴历耳傍。
  小妓不知君倦起,歌眉犹作远山长 。
  这年九九重阳节前夕,太守陈襄召苏轼登高吟诗,后者以身体不适为由婉言谢辞,陈襄便用此诗来调侃他,诗中那个擅长唱歌、颇会装扮的“小妓”,显然就是朝云,“江潮带月来云外”中,已经暗寓“朝云”二字。
  熙宁六年年底至次年夏天,苏轼奉命去苏、常、润、秀四州赈灾济民,途中不停地给陈襄寄诗。在互相唱酬之中,朝云仍是他们不断谈及的话题:
  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
  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之二
  这一组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春天,苏轼离开杭州已有三四个月。“花开后院”即指后室里已经贮有佳人,“燕入华堂”更是“乳燕飞华屋”句的先兆,如若不是东坡友人晁以道凿凿确指《榴花词》系为另一位侍妾所作,而东坡又有“紫陌红尘”寻榴花之句,那么“燕入华堂”便可与苏轼在密州所写“榴花开一枝”(《西斋》)一起,作为《贺新郎》写在密州、献给朝云的有力证据。
  “燕入华堂怪未归”中的“怪”字,并非诗人固作多情之词,而是指新年伊始,苏轼在常州附近,曾接到小小朝云的一封来信。年仅十二、“始小识字”的朝云,曾用“织绵回文”的方式向苏轼表达了自己别后相思之情。请看苏轼写于此际的《减字木兰花》,题为《得书》:
  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
  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
  香笺一纸,写尽回纹机上意。
  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
  熙宁七年正月初二立春,“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一句,表明苏轼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先是听到喜鹊叫声,接着就收到书信,书信的内容让他大喜过望:绵绵情意流淌在“香笺”之上,大有唐代名妓薛涛那种“小资”情调,这种方式,决不会出自朴实无华的闰之之手 。
  苏轼在后来的《悼朝云》诗之《引》里曾说:“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朝云十一岁之前,在妓院里主要学习唱歌跳舞、演奏器乐、烹茶待客等技艺,在文墨上并不精通。“晚忽学书”,指她后来忽然对书法产生了兴趣。既学书法,就表明她已通文墨,也即说明她到了苏轼身边,才开始学习认字,正因初学识字,无法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情感,才要连写加画,写出这种“图文并茂”的“回文诗”。
  “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用的是窦滔之妻苏蕙,在锦上织成回文诗,寄与丈夫的典故 。表面看来,寄这类信的人应该是妻子,可在苏轼的文字记载中,从未有过闰之识字、给他写过信的记载,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更没有做“回文”游戏的情致。
  最重要的是,苏轼在给陈襄的诗中,在谈到“花开后院”和“燕入华堂怪未归”之后,又曾专门提及“回文”书信:
  浮玉山头日日风,涌金门外已春融。
  二年鱼鸟浑相识,三月莺花付与公。
  剩看新翻眉倒晕,未应泣别脸消红。
  何人织得相思字,寄与江边北向鸿。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之三
  “何人织得相思字,寄与江边北向鸿”,即指那封来自杭州的“回文绵书”。浮玉山即是润州(今江苏镇江)“江边”的金山(苏轼在浮玉山后自注:“即金山也”),诗的前面两联,皆用“由我及你”方式,分别述说他与陈襄的两地情形,后四句则专指自己。
  有关“剩看新翻眉倒晕”一句,王尧卿注曰:
  当时新翻眉样,谓“倒晕”,在横云却月、远山蛾眉之外,先生尝有诗云:“倒晕连眉秀岭浮。”
  ——《苏轼诗集》第554页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百家讲坛
毋庸回避:少年苏轼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苏轼曾逃婚(2)流连山寺:古庙蛇洞存遣踪
逼娶对象:邻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对象:邻郡太守之好女(2)苏洵明智:妙语婉转除婚约(1)
苏洵明智:妙语婉转除婚约(2)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1)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2)
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3)爱妻王弗:自主相恋结姻缘(1)爱妻王弗:自主相恋结姻缘(2)
定情之时:窃窃私语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难忘短松冈(1)定情之地:永生难忘短松冈(2)
正月二十:终生梦寻难遗忘(1)正月二十:终生梦寻难遗忘(2)绿眉未开:好风闲处任人猜
关系平等:自主恋爱作根基亡妻之痛:为君哀毁因君衰(1)亡妻之痛:为君哀毁因君衰(2)
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1)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2)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3)
No.   [I]   [II]   III   [IV]   [V]   [V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