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天命所归是大国   》 第77节:77      Wang Xiaodong

  但我为什么要谈论一下泰戈尔呢?因为我忽然想到这个问题与非西方文化在现代世界的命运很有关系,因而是个重要问题。如果我谈得不对,我非常希望有高人能给我解惑;如果我的想法中还有些微亮点,则我会感到非常荣幸。
  我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泰戈尔,那是在“文革”的时候,我只有十四五岁。那时,泰戈尔的书亦属禁书之例。仅仅是因为我的一个同学的母亲在图书馆工作,我才得以读到泰戈尔的书。本来,以我那时的年龄,多半不会去读泰戈尔。但恰恰因为那是禁书,能够读到就成了一种特权。正是抱着一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我才在少年时代读了包括泰戈尔的著作在内的许多世界名著。那时读了泰戈尔,我不甚了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问题。
  “文革”后,泰戈尔的书变得唾手可得了,我的年龄也大多了,我试着又读泰戈尔。但不知怎的,这个众口赞誉的伟大作家的书我就是不大喜欢。我觉得,泰戈尔的文字,美则美矣,但总是让我觉得很俗,很平庸,没有灵气(当然,我从未有勇气告诉别人我的这种想法,这篇文章是第一次)。但我也不大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别人都极度赞美,我就感觉不出来呢?因为我也不是专搞文学的,所以也无暇去深究,也就放一边了。
  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遇,一个非常喜欢泰戈尔的诗的朋友给我念泰戈尔的诗,我静静地听了很长时间。反正也不能做别的事,我也就全心全意地去体会泰戈尔的诗意了。这全心全意地体会的结果似乎使我恍然大悟。
  我不能说我懂印度文化,但我也不是一点书都没有读过。我读过一点《奥义书》,读过一点《佛经》,读过一点印度的古代史诗,也读过一点中外专家研究印度文化的专著。很显然,那里面有很独特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印度的东西。而我从泰戈尔的文字里却读不出这些东西来。我那天的恍然大悟,就是悟到了泰戈尔的文字只不过是对于西方文化的精致的然而却是毫无独创性的、平庸的模仿。比如说,他的那些谈论女人的诗,在西方应该说是汗牛充栋。我把我的这个想法与我的朋友说了。她说,经我这么一说,她感觉似乎也是这么回事,因为她读泰戈尔的诗时,眼前经常浮现出早期西方电影中常见的一个男人半跪在女人脚前吻她的手的景象。我后来又把这个想法和其他朋友交流了一下。他们说,经我这么一提醒,似乎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愿他们不是为了不伤我的自尊心才这样说的)。
  泰戈尔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很高,被认为是印度文艺复兴的领袖。泰戈尔的文字被认为是植根于印度古老的文化和现实生活。我认为,这些流行说法只是人云亦云而已。泰戈尔的文字只是一种对于西方文化的模仿,虽然精致,也只是一种缺乏自己灵魂的模仿而已。
  我在这里斗胆揣测一下西方人捧泰戈尔的心理。他们捧泰戈尔,不过是像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也学会了走路,于是赞叹道:你们看这个孩子,真了不起,他都学会走路了!我敢说,如果一个西方人写出和泰戈尔同样水平的东西,他根本不会受到任何注意(有谁会因为一个成年人会走路而赞叹不已呢)。
  这就是在现代西方文化笼罩下的非西方文化的“复兴”的全部内容。其他非西方文化,包括我们中国文化,无一例外,逃脱不了这样一个命运。
  我常常听到一些中国人谈论中国文化的“复兴”。我想对他们说:在民族主义的富国强兵的任务完成之前,不可能有什么中国文化的“复兴”。
  第五章文化保守主义:貌似自尊的自卑
  “逆向种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在不同时期的甚嚣尘上,是西方文化奴役与中国国内政治在思想上的急功近利相结合的产物。80年代“逆向种族主义”大行其道,是因为改革开放的政治需要,而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死灰复燃,是因为“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需要。不同时代的政治需要或有其合理性,但在思想上为了满足一时的政治需要而随意歪曲更为恒常的真理,则必然造成思想的死亡。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1第2节:2第3节:3第4节:4第5节:5第6节:6第7节:7第8节:8
第9节:9第10节:10第11节:11第12节:12第13节:13第14节:14第15节:15第16节:16
第17节:17第18节:18第19节:19第20节:20第21节:21第22节:22第23节:23第24节:24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