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歷史上太監禍國殃民的巔峰時代:明朝宦官   》 九、劉瑾(6)      王春瑜 Wang Chunyu    杜婉言 Du Wanyan

  明代宦官都十分迷信,劉瑾亦不例外。為了炫耀富貴,表示孝順,祈求長生,劉瑾在陝西原籍大興土木,為父母興建了有碑亭石器的祠堂、墳塋;建義勇永安王廟,請得武宗賜額“忠義”,令地方官每年祭拜,並頒敕加以保護,立石碑刻上祭器、房屋的數字,以防止被侵占偷盜。又於京師朝陽門外霸占了幾百頃地,用數十萬銀子蓋玄明宮,供奉玄天上帝。玄明宮規模極為宏大壯麗,時人記為:“千門萬戶誰甲乙,玄明之宮推第一。”這裏“九仞為臺十仞池”,“兩觀懸朱日,三梁架彩虹。蛟螭蟠楝赤,琥珀挂簾紅。鑿水規溟渤,為山象泰嵩。千門迷紫霧,十閣概玄穹。丘壠圍丹竹,祠堂列錦楓。深林遊鹿豕,仙域守羆熊”。這浩大的工程耗去無數人力物力,起蓋時“千人舉杵萬人和”,“千人力盡萬牛死”;“南國樟盡,西峰土石窮”[60]。蓋好後,武宗又賜給祠額。以後,又奏請朝陽門外貓竹廠地以供香火。所謂貓竹廠地,原係堆放貓竹木料的五十多頃空地,後陸續有官民在那裏居註營生、廬墓。為了取得這地,劉瑾拆毀了官民房屋一千九百餘間,發掘了民墳兩千五百餘塚。居民雖已他遷,但力能徙葬骸骨者無幾,以致白骨壘壘暴露於野,冤號之聲沸於郭外。
  正德五年(1510)四月,安化王朱以誅劉瑾為名,起兵造反,在文告中宣佈了劉瑾的種種罪狀。地方官員由於害怕劉瑾,誰也不敢把這事上報,劉瑾自己則趕快把文告藏了起來,衹奏報朱造反,並起用都御史楊一清、太監張永為總督,前往討伐。當劉瑾獨攬大權時,“八虎”中內部矛盾重重,其他人對他有什麽請求,他都不太願意答應,所以馬永成、𠔌大用等都怨恨他。張永勢力較大,對劉瑾又不大恭敬,於是劉瑾伺機調張永到南京,通知要立即起行,不準再進宮門。張永大怒,衝到武宗前與劉瑾爭辯,並揮拳毆打劉瑾,被𠔌大用等勸住,纔免了外調,所以深恨劉瑾,張永的這種情緒在徵討朱的過程中,時時在楊一清面前流露出來。楊一清乘機煽起張永的勇氣,給他出了點子,張永遂决心除掉劉瑾。
  平定朱後,張永在報捷的奏疏中,提出在八月十五日嚮皇帝獻俘,劉瑾要他推遲一些。當時京師風傳劉瑾要在八月十五前後造反。張永恐怕會發生事變,便提前入宮。舉行獻俘儀式後,武宗設宴慰勞張永,劉瑾等都在身旁侍候。晚上,劉瑾先回歸自己的宅第,張永拿出朱的文告給武宗看,同時把劉瑾犯法的十七件事告訴武宗。皇帝這時已有醉意,低着頭說:“劉瑾辜負了我”,張永說這是大事,不可拖拉。於是在馬永成等的支持下,連夜逮捕了劉瑾,把他關在菜廠,並派官吏、校尉查封了他在宮內外的住宅。次日晚朝後,武宗把張永的奏疏出示內閣,並下令把劉瑾降職為奉御,發放到鳳陽。由於事情發生得太過突然,以至滿城官民驚駭,衙門街巷喧囂如沸,好幾天才得平靜下來。
  劉瑾被捕後,仍窺測武宗心意,力圖輓回敗局。他裝出可憐巴巴的樣子給武宗上白帖,哀訴自己赤身被綁,無一衣,乞給予一兩件敝衣蓋體。武宗心軟了,立刻下令給劉瑾故衣百件。張永得悉此事,大驚[61],他恐怕武宗會饒恕劉瑾,便極力慫恿武宗親自去抄他的傢。在劉瑾傢裏,武宗親眼見到搜出私刻的皇帝印一顆,穿宮牌五百個,以及盔甲、弓箭、皇帝穿戴的竜袍、玉帶等各種違禁品,還發現劉瑾經常拿着的扇子裏藏有兩把鋒利的匕首。武宗勃然大怒,說:“劉瑾這奴才果然要造反!”立刻下令把劉瑾關到監獄,由法司、錦衣衛押他到午門外,會同衆多官員審訊。當審訊時,刑部尚書劉驚到不能作聲,旁列的衆公卿亦害怕劉瑾,不敢上前。劉瑾則受棍刑後仍神態自若,大言不慚地要大臣們不要忘記他提拔的恩德。衹有駙馬蔡震上前厲聲斥責他,命令官校打劉瑾嘴巴,拷打訊問。審判結束後,武宗下令把劉瑾千刀萬剮,凌遲三日,然後砍下頭顱示衆;將劉瑾的招供和判决書、處死他的圖形在全國各處張貼;並處死他的族人和同黨。按例,凌遲刀數為3357刀,頭一日先剮357刀,剮出的肉片如大指甲般大校劉瑾受刑那天,過去有人被劉瑾殺害的人傢,多以一錢買下從劉瑾身上切下的一小片肉,祭祀被冤死者,甚至有生劉瑾的肉以泄憤的[62]。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一、宦官一瞥(1)一、宦官一瞥(2)二、明朝宦官的發展(1)二、明朝宦官的發展(2)
二、明朝宦官的發展(3)二、明朝宦官的發展(4)三、明朝宦官的歷史影響(1)三、明朝宦官的歷史影響(2)
四、明朝宦官專權的原因(1)四、明朝宦官專權的原因(2)四、明朝宦官專權的原因(3)一、明朝宦官與政治(1)
一、明朝宦官與政治(2)一、明朝宦官與政治(3)一、明朝宦官與政治(4)一、明朝宦官與政治(5)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1)二、明朝宦官與經濟(2)二、明朝宦官與經濟(3)二、明朝宦官與經濟(4)
二、明朝宦官與經濟(5)二、明朝宦官與經濟(6)二、明朝宦官與經濟(7)二、明朝宦官與經濟(8)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