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77節:江漢湯湯,問鼎中原唱大風(6)
劉緒義 Liu Xuyi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一代明主楚文王竟然莫明其妙地死在戰場上。
公元前676年秋,巴師襲擊楚國權縣的所那自。楚國君臣輕視巴人,疏於防範,終至於釀成大禍。事出突然,權尹閻敖因無備而棄守,衹身泅水逃命以致巴師長驅北上,一度進逼郢都的南門。文王大怒,處死了閻敖留在那處的淨敖的族人不勝其忿,竟與巴事謀反叛,
楚文王倉促間出城迎敵,被巴軍打敗。等到文王戰敗想退回郢都時,掌管郢都城門的楚將鬻拳居然拒絶開門迎王。文王沒想到自己出城打了一仗,打完了竟然連傢都回不了,無奈之下衹得領兵渡漢水東進,攻擊黃國(今河南潢川西北),打敗黃國後再撤回。回程途中,文王身染重病,不幸去世。文王葬在楚俗稱為"夕室"的墓地中,葬畢,鬻拳自盡,葬在楚俗稱"經黃"的宮門內。
楚文王之死是一大疑案,疑就疑在一個管城門的鬻拳怎麽會膽敢將國君文王拒之門外。鬻拳的官職是大閽。相當於一個城門校尉官,地位並不高。郢都乃楚國都城,城內王室公卿大有人在,鬻拳區區一城門校尉,怎麽可能壓製住所有高官顯貴,不讓文王進城呢?更蹊蹺的是,文王死後竟然也是由鬻拳將他安葬,葬後鬻拳也立刻自殺。這就更奇怪了。
問題出就出在楚王室內部。《史記·楚世傢》記載,文王死後,其子熊囏繼位。稱楚王堵敖。堵敖三年(《史記》誤作五年),堵敖想殺死自己的弟弟熊惲。熊惲便逃到隨國,然後聯合隨國將堵敖殺死,自立為君,即位為楚成王。
熊囏和熊惲兄弟倆都是文王與息媯所生。息媯被虜至此時僅僅四年,所以當時的熊囏年紀最多不超過三歲,弟弟熊惲就更不用說了,這樣年紀的一對兄弟怎會殺來殺去?"堵敖欲殺其弟熊惲"的背後其實是楚國內部不同集團之間的相互爭鬥。哥哥熊囏和弟弟熊惲均代表各自一方的利益。後來,年幼的楚成王即位後,楚國的權柄落入了楚文王的弟弟子元手中。這麽說來,有人懷疑,楚文王之死其實是死於自己的親弟弟子元之手。
那麽子元為什麽要謀害哥哥楚文王呢?
初試鋒芒
楚文王死後,其子熊囏被擁立即位,欲殺熊惲,文王之弟子元攜熊惲出逃隨國,藉助隨國的力量殺回郢都,鏟除反對派之後再立熊惲為國君,這就是楚成王。
楚成王享國46年,自幼登基,到最後在中原初試鋒芒,也是春秋歷史上難得的一代明主。童書業先生在《春秋左傳研究》一書中就認為,"是時楚人勢力幾已席捲中原,為中原事實上之霸主矣";"不特莊王是霸主,成王亦為霸主也。"衹可被他的孫子楚莊王更輝煌的霸業所掩蓋,一直被人們忽視了。
剪除子元,用賢為政。
子元是殺堵敖、立成王的主要策劃者,所以楚成王即位後他就理所當然的當上令尹,執掌國政。子元以王叔自居,飛揚跋扈、不可一世。當時的楚國,論勢力,最強大的除子元之外還有若敖氏。若敖氏乃楚國國內一大世族,其先祖是兩周交替時楚君若敖的直係後裔,是楚王室的分枝。此傢以先君之號為氏,故稱若敖氏;又因其被封在鬥這個地方,所以其後人以鬥為姓。若敖氏一族在東周初年可謂人才倍出,比如楚武王手下的一文一武兩位名臣:鬥伯比和鬥廉。此傢族為武、文兩代楚國的崛起做出了無可爭議的巨大貢獻,傢族勢力也日漸炙熱,是楚國內一股不可乎視的力量。
子元貪戀嫂嫂文王夫人息媯的美色,《左傳》記載,子元竟在王母宮室旁邊建館捨,振鈴鐸,跳《萬》舞,惑以淫亂。豈料文夫人一聽此麯,就傷心地哭泣。她說:"先夫當初奏此樂舞,是用來操練軍事的呀。如今令尹不把它用來對付仇敵,卻在我這個寡婦面前演奏,豈不讓人奇怪嗎?"《萬舞》是當時的武舞,用於演習軍事。《春秋公羊傳》中說:《萬舞》即"幹舞",是手持幹、戚、揚、弓、矢一類武器起舞的,以表示威儀。子元表演《萬舞》,其本意是想討得嫂子的歡心。然而卻引起文夫人對其夫深切的思念,弄巧成拙,自討沒趣。但沒過多久,子元變本加厲,公然住進王宮,企圖挑逗文夫人。若敖氏的鬥射師找到子元,痛斥他的無道,結果反被子元囚禁。若敖一族本就對子元的囂張跋扈隱忍太久,現在子元又做出此等有辱尊卑倫常之事,還囚禁諫阻的鬥射師,更是怒不可遏。事已至此,若敖氏當機立斷,時任申公的鬥班率衆闖宮,怒殺子元,平息了持續八年的子元之亂。
楚成王任用了楚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令尹來輔助自己,他便是一代名相:鬥𠔌於菟。
鬥𠔌於菟,字子文,故有人慣稱其為鬥子文。子文是楚國歷史上一代名相,其知名度也許不如同時期的管仲,但對熟知春秋史的朋友來說,他的名聲一點不比管仲差。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