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駡最多的人和最多人駡的人--李敖 Most people curse curse most people - Li Ao 》
十一、參與競選(1)
陳纔生 Chen Caisheng
從1986年起,臺灣社會發生了一係列頗具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其中最重要的兩件是: 9月27日,臺灣第一個政治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成立,從此扯開了臺灣戒嚴期間嚴密“黨禁”大網上的第一個大缺口。 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正式簽署了“解嚴”令,宣佈從7月15日零點起在臺灣地區“解嚴”,自此,被稱為世界戒嚴之最的持續38年的“戒嚴令”走嚮尾聲。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臺灣開放了“黨禁”,允許自由組織政黨。臺灣各種政治力量與政治人物紛紛摩拳擦掌,加入了組黨的行列。於是群雄四起,臺灣政壇上出現了一股蔚為壯觀的組黨大潮,新興的小黨雨後春筍般地鑽出,令人目不暇接。到1991年底,臺灣已有“合法政黨”68個,這還不包括大量不願正式登記的黨派與政治團體。在這衆多的政黨之中,影響最大的除國民黨外便是民進黨和新黨。 民主進步黨(簡稱“民進黨”)是臺灣的第二大政黨,它是由島內一批長期與國民黨進行鬥爭的人士冒險成立的,對促進島內的“民主化”,迫使國民黨進行“政治革新”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1991年底,民進黨竟然通過“臺獨黨綱”,公然自稱是“臺獨黨”,在臺灣社會引起極大的震撼與不安,尤其是“臺獨”“教父”彭明敏的加入,使民進黨的“臺獨”特色更為鮮明。民進黨一開始是以逆反者的形象出現的,但它反國民黨,卻又學國民黨,正如李敖所謂“意淫大陸,手淫臺灣”,國民黨在那兒過幹癮,而民進黨則明知自己站的是中國的一塊島嶼,卻偏偏要叫喊“臺灣國”,還要把小小的臺灣再割成幾個省,不過是在那兒“意淫”而已。關於民進黨與國民黨的關係,李敖曾在《我為什麽支持王八蛋》一文中說: ……“‘搞民主’的中國知識分子”,即相當於反對黨人士,這些人士,因為是政治人士,他們的品德,不能高估,我們支持他們,支持的不是他們本人,而是支持反對黨政治,我們為反對一黨獨大、一黨獨裁而支持他們,他們也就在這一“反對黨”大方向上的正確,而值得我們支持。除了這一大方向正確外,其實由政客與政客的觀點來看,他們與國民黨殊少不同,在習性上,且尤其相近,他們的個人極少比國民黨中拔尖的個人好。簡單的說,他們衹是在大方向上勝過國民黨而已,其他方面,跟國民黨是半斤八兩。但話說回來,要完成兩黨以至多黨政治、支持王八蛋打龜兒子就在所難免,否則全是龜兒子獨大,龜兒子獨裁,絶不是辦法,在龜兒子的暴政下,衹有支持王八蛋來取得平衡。① 回顧自己十多年前的這段心靈獨白,李敖的心境清醒而又蒼涼,他很清楚他所支持的人多是些他一嚮不屑的政客,如陳水扁之流,是有求於他的“內急”。但他為了那個“大方向”,也“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了。 1992年12月進行的“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除了繼續其“臺獨”主張外,也註意提出一些諸如地方建設、稅收、環境保護、社會福利之類大衆關心的“公共政策”,以吸引選民。這一招收效頗大,民進黨獲得了超乎以往的成功,50位候選人當選,直逼執政的國民黨。 如今,看到民進黨在反國民黨的過程中步入歧途,正一步步嚮“臺獨”的懸崖邁進,李敖把目光投嚮了新黨。他在與記者談話中指出,自己與新黨有四點一致,但對中華民國的解釋、蔣介石父子的定位、三民主義的定位及孫中山的解釋都不同,不過這是歷史,是可以暫時拋開的。 新黨是從國民黨中蛻變和分裂出來的一個政黨。由於國民黨上層領導之間政見不同及權力爭奪,出現了兩大政治派別——“主流派”與“非主流派”。雙方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有明顯的分歧,甚至有激烈的鬥爭。1990年的“總統選舉”中,在國民黨中央全會已經通過了現任“總統”李登輝為候選人的情況下,“非主流派”竟又推出另外的人選與李登輝競爭,釀成一場沸沸揚揚的政治風波。1992年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前,國民黨籍的“財政部長”王建煊、“環保署長”趙少康不顧黨內高層阻撓與安排,辭官競選,結果,兩人均以高票當選。也就是在這次選舉中,國民黨遭到空前的大挫敗,衹得到“立法院”161席中的96席,僅占59%。許多國民黨刻意安排的候選人紛紛落馬,敗在民進黨手下。1993年8月中旬,趙少康等7位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宣佈集體退出國民黨,另組織了一個名為“新黨”的政黨。這是國民黨退到臺灣40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的組織分裂,而且趙少康等人原來是國民黨內年輕一代“革新派”的代表,不少人還擔任過黨的高級幹部,所以他們的舉動引起了臺灣政壇極大震撼。 新黨的理念主要集中為三點:一是“反金權,反獨裁,反臺獨”;二是宣稱新黨是“小市民的代言人”;三是提出不同於國民黨、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新黨以批李登輝為口號,以孫中山信徒自居(所用“新黨”兩字也是集孫中山的手跡而成)、反對“臺獨”的形象,滿足了在李登輝推動“非蔣化”、“本土化”、“臺灣化”過程中漸感失落的外省族群的需求。在實力版圖上,外省籍聚集的地方基礎都比較雄厚,在金門、馬祖地區,新黨已同國民黨平分秋色。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曾說過,“民進黨未來的對手是新黨”。新黨“全委會召集人”陳癸淼則自信地說:“國民黨是昨日的政黨,民進黨是今日的政黨,新黨則是明日的政黨。” 新黨成立後,一直把重點放在“參選”上,爭取在“立法院”的選舉中贏得相當的席位,穩住第三大黨的地位,進而嚮“國民大會”和“總統”選舉邁進。 1999年,臺灣島上又一輪“總統”大選即將拉開序幕。國民黨與民進黨都秣馬厲兵,推舉參選人,準備在大選中一决高低。 由於新黨黨小人少,它采取了領導人趙少康提出的“二階段論”,即在“立委”選戰之前,新黨必須推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在全省巡回輔選,一方面替新黨“立委”提名人站臺助選,同時藉機宣揚新黨理念,等到“立委”選舉過後,新黨再視選情决定“總統”候選人的進退。 1999年3月,李慶華接任新黨全委會召集人職位。在新黨於“立委”選舉中大敗,王建、趙少康、鬱慕明、陳勝峰四大元老一夕之間幾乎全數“陣亡”的當頭,李慶華心中沒有任何喜悅。外界譏諷新黨是“泡沫黨”,嘲笑他是“泡沫黨主席”。叩應節目的提綱送到他辦公室,上面寫着: “推不出‘總統’參選人,新黨泡沫成真?” 李慶華情何以堪。這位國民黨大老李煥的公子,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後,棄學從政,如今遇到了有生以來第一個難題。誰是新黨最合適的人選?面對新黨內的新老精銳,他難以圈定。也就在此時,他的腦海裏出現了一個人——李敖。 作為相識十多年的鄰居,他對李敖應該是最瞭解的了,新黨可以利用李敖,利用他的勇氣、智慧、口才和正義。 1999年8月18日,李慶華在臺北宣佈,新黨常委會已達成共識,將建議黨內的全體公職人員代表大會徵召李敖投入2000年“總統”大選。 消息傳出,李敖一下子從社會文化版、影視娛樂版的主角躍升為政治版的新貴。 李慶華說,新黨推薦李敖參選基於以下幾項理由: 第一,李敖的學識淵博,有宏觀視野,口才好,具戰鬥力; 第二,李敖對臺灣的民主化有重大貢獻,甚至因此坐牢多年; 第三,李敖長年揭發弊案,為弱勢團體,諸如為慰安婦說話,堪稱小市民代言人; 第四,李敖反黑金,反臺獨,堅持社會正義; 第五,李敖是新黨的強烈支持者。 其實還應有一點,就是李敖極高的知名度和衆多的崇拜者。民進黨黨鞭陳其邁就曾說過:“李敖的讀者群比新黨支持者還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 二、行為“古典” | 三、神交梁啓超 | 四、師從嚴僑(1) | 四、師從嚴僑(2) | 五、暗戀羅君若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1)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2) | 六、失戀:“性的信仰的轉變”(3) | 七、姚本師,“不拒麯木” | 八、鬍適:(1) | 八、鬍適:(2) | 九、“偏要驚人過一生!”(1) | 九、“偏要驚人過一生!”(2)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1)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2) | 十、《一個預備軍官的日記》(3)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1) | 一、他嚮往“偉大驚人”(2) | 二、行為“古典” | 三、神交梁啓超 | 四、師從嚴僑(1) | 四、師從嚴僑(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