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 帝國興亡隱秘史:誰殺死了秦帝國   》 第八章 項羽出道,殺氣逼人(11)      瀟水 Xiao Shui

  《史記》中描述了當時“少年”的日常生活方式,司馬遷說:“(燕趙間)閭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姦,掘塚鑄幣,藉交報仇,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騖者。”他們劫人掘墳,私自鑄幣,光幹違法的事,他們這麽做的根本目的,“其實皆為財用耳”——都是為了弄錢。他們不但盜牛盜馬盜公物,甚至連皇帝宗廟裏的祭器都敢盜,而且當時可盜的東西比現在還多一種,就是盜墓。《西京雜記》:“無賴少年遊獵,國內塚藏,一皆發掘。”
  總之,“少年”是一個令人嘆息的群族埃他們往往從事一種低級卑賤的正式職業或者幹脆沒有正式職業,主要興趣在於違法犯禁,以此養生。
  可是為什麽詩人們常要作詩歌詠他們呢?
  呵呵,因為這些“少年”重義好勇,性格叛逆,狂放縱逸,這些風格,均帶有一定遊俠味道,引得李白、杜甫這些不會打架但是羨慕打架的人,忍不住要歌詠他們。特別是太平時期、和諧社會的人,更有可能要追念那種逝去的“力”的東西。故而有了《少年行》那些詩。吳宇森大哥拍黑社會老大的《英雄本色》,得到持久歡迎,也是如此吧。
  紙上讀來美好的東西,現實中其實是骯髒和恐怖的。對於這些“少年”,人們實際上又怕又恨,政府也常常“集中警力開展嚴厲打擊”,下面這段文章,是漢朝政府打擊“少年”的實錄:
  “永始、元延間,長安閭裏少年群輩殺吏,受賕報仇,相與探丸為彈,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喪;城中薄墓塵起,剽劫行者,死傷橫道,鼓不絶。
  “尹賞至,修治長安獄,穿地方深各數丈,緻令闢為郭,以大石覆其口,名為虎穴。乃部戶曹掾史,與鄉吏、亭長、裏正、父老、伍人,雜舉長安中輕薄少年惡子,無市籍商販作務,而鮮衣兇服被鎧持刀兵者,悉籍記之,得數百人。賞一朝會長安吏,車數百輛,分行收捕,皆劾以為通行飲食群盜。賞親閱,見十置一,其餘盡以次內虎穴中,百人為輩,覆以大石。數日一發視,皆相枕藉死,親屬號哭,道路皆欷。長安中歌之曰:‘安所求子死?桓東少年常生時諒不謹,枯骨後何葬?’”
  如果你不願看古文,我來給你翻譯。先是背景描述:長安的“閭裏少年”們殺人搶劫,導致受害的死傷者橫於道路,警報(“鼓”)之聲連連不斷,治安形勢非常嚴峻。
  於是,政府受不瞭瞭。“警民開始聯合出擊”,開展“抓捕行動”:
  長安縣令,名字叫尹賞,發動各級官吏和民衆,讓大傢揭發檢舉所有穿着奇裝異服、攜帶武器箭甲的“輕薄少年惡子”,並且造了個巨大的虎穴。然後派出數百輛警車,分頭抓捕。把捕到的幾百名“少年惡子”,每十個裏釋放一個,其餘全塞進虎穴裏,用大石頭堵住出口。幾天以後,打開一看,死者一個挨一個地相枕。親屬前來領取屍體,見此慘狀,號哭之聲震天。從此,亡命之徒屁滾尿流,不敢偷看長安一眼。
  這確實做到了“出手要快,步調要齊,聲勢要大,打擊要準”!
  這些少年,未必是被社會殘酷剝削和迫害的窮苦之人。如果你研究一下現在電視上報道的各種犯罪分子的身份背景(譬如行騙的,打劫的,辦假證的,黑惡勢力),發現他們都並不是赤貧的人,而是不安分守己者,有野心,有一定能力,不想走常規路,想不勞而獲者,想少付出而過奢靡生活的。古代的少年也是如此,他們多數不應當是被社會剝削得活不下去的平民或農民。這種人的存在,可以說是由基因决定的,不管社會多麽美好,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如果社會不能給他們提供自我成功的發展機遇的話。
  和漢朝一樣,秦朝的地方官吏,也是打擊“少年”的。《史記》說“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意思是,函𠔌關以東郡縣的官吏,都曾經讓“少年”們吃了苦頭,對“少年”們這些社會不安分的犯禁分子進行打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1)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2)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3)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4)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後歲月(5)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1)
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2)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3)
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4)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5)
第二章 劉邦開始造勢(6)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1)
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2)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3)
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4)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5)
第三章 一個獨裁者,四個大工程(6)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1)
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2)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3)
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4)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5)
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6)第四章 專製時代開始了(7)
第   [I]   [II]   III   [IV]   [V]   [V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