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時代最大絆腳石的人生傳奇:晚清有個李鴻章 Biggest stumbling block to the legendary times of life: there is a late Qing Li   》 第十一章 看西洋景(3)      趙焰 Zhao Yan

  先是李鴻章問俾斯麥身體如何。俾斯麥說:“晚上總是失眠,感覺很難受。”李說:“我晚上也經常頭痛。”還把馬關遇刺時顴骨上受過的傷指給俾斯麥看。談到正題,李鴻章嚮俾斯麥請教道:
  “我這次到貴府拜訪,有一件事想聽聽您的高見。”
  “什麽事?”俾斯麥微笑着傾了傾身子,顯得饒有興趣。
  “要使中國復興,有何良策?”
  “可惜中、德兩國相距過於遙遠。貴國的政治,我平日不曾留意,無從懸决。”
  問題太大了,也太具體,俾斯麥因為根本不瞭解中國的國情,當然無法立即提出建議。接着,李鴻章問他該如何勵精圖治,俾斯麥談了一些練兵的心得:
  “以練兵為國傢的基礎,捨此別無長策。兵不貴多,一國之兵不必超過5萬人。但隊伍必須年輕,技藝務求精湛,才能所嚮無敵。”
  除此之外,俾斯麥還具體談了如何駐兵如何用兵的要訣。因為同有帶兵打仗的經歷,李鴻章和俾斯麥相談甚歡。兩人商議,中國今後將聘請德國教習赴華幫助練兵等事宜。會談結束後,兩人互贈禮品,李鴻章在俾斯麥那本集天下名賢手澤的紀念簿上題了幾行漂亮的書法。那天,俾斯麥着裝極為莊重,胸佩紅鷹大十字寶星,頭戴德皇所賜的玉冕,手執介圭,腰懸登壇的寶劍。俾斯麥平日一直崇尚質樸,很少如此盛裝。
  在荷蘭,李鴻章受到了荷蘭女皇的接見,並觀看了皇傢演出的歌舞,異國情調的歌舞,讓李鴻章飄飄欲仙。夜深人靜時,李鴻章忍不住作詩一首:
  出入承明四十年,忽來海外地行仙。
  華筵盛會娛絲竹,千歲燈花喜報傳。
  在比利時,李鴻章觀看了軍事演習;到達巴黎時,正值法國國慶,李鴻章乘船在塞納河上欣賞了焰火表演;在英國,適逢英國女王生日,李鴻章拜見了女王,與女王合影留念。對於英國,李鴻章一直百感交集,這個率先以堅船利炮打入中國的日不落國傢,是中國陷入災難的始作俑者。到了白金漢宮之後,李鴻章沒有心情作詩,衹是在紀念册上提筆寫下兩行杜工部的名句:
  西望瑤池降王母,
  東來紫氣滿函關。
  在詩中,李鴻章用瑤池的王母娘娘來比喻女王,用出函𠔌關的老子,也即後來的太上老君來比喻自己。引用這樣的詩,不亢,也不卑,倒是非常妥帖。李鴻章把詩逐字逐句地解釋給英國人聽,讓他們逐字逐句地傳達給女王。女王聽了之後,很高興,李鴻章也為自己的聰明感到得意。人到老年之後,李鴻章往往是身不由己地喜歡場面上的事,喜歡場面上的熱熱鬧鬧,喜歡很多人衆星捧月似的圍着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迎來送往。
  船衹到達美國時,正在度假的美國總統剋利夫蘭特地中斷休假迎接他。李鴻章的到達在美國引起了轟動,大約50萬人觀看並歡迎了這位清國重臣。李鴻章參觀了自由女神像、尼亞加拉大瀑布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李鴻章還興致勃勃地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的專訪,並在教會舉行的歡迎會上鼓吹了一番中西宗教可以共存的理論。雖然李鴻章並不懂宗教,但那種與事實之間一直保持距離的官話李鴻章還是說得滴水不漏。李鴻章在整個訪問期間就像一個二流演員一樣,他把自己這場長達好幾個月的大戲演得像模像樣,頗有風采,竟有很多人對這個來自東方古國的大臣着迷。李鴻章自己也沉醉其中,顯然,他對於自己的演出相當滿意。
  在這裏,有必要援引一段李鴻章在1896年8月至9月訪問美國接受《紐約時報》記者的采訪時的一個訪談。在此之前,《紐約時報》的記者是這樣生動描述這個東方老者的:李總督的面龐上有一種引人註目的慈祥表情,他雙眼明亮,閃爍着睿智的光彩,目光裏包含了幽默和機智。他戴着一副老式的硬框眼鏡,顴骨高而不瘦,黝黑的皮膚看上去很健康。看得出來,他過着悠閑和舒適的生活。《紐約時報》的報道還特別指出,李總督的就寢時間很早,他大約晚上7點鐘開始用餐,8點鐘剛過就睡了,而早上6點就起床。對於習慣於夜生活的美國人來說,李鴻章這樣的早睡早起是他們感到奇怪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楔子(1)楔子(2)楔子(3)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1)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2)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3)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4)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5)
第一章 鴉片的宿命(6)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1)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2)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3)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4)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5)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6)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7)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8)第三章 曾門弟子(1)第三章 曾門弟子(2)第三章 曾門弟子(3)
第三章 曾門弟子(4)第三章 曾門弟子(5)第三章 曾門弟子(6)第三章 曾門弟子(7)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