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亡天下:南明痛史 》
四海狼煙美少年(6)
梅毅 Mei Yi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底,在詔令國史館修編《明季貳臣傳》時,這位老爺子已經明白無誤地把對“我大清”有赫赫功勳的洪承疇、祖大壽、馮銓等一批人打入另册,其意在於“崇奬忠貞”,“風勵臣節”:
……因思我朝開創之初,明末諸臣望風歸附。如洪承略以經略表師,俘擒投順;祖大壽以鎮將懼禍,帶城來投。及定鼎時,若馮銓、王鐸、宋權、金之竣黨崇雅等,在明(朝)俱曾躋顯鐵,入本朝(清朝)仍忝為閣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夢庚、田雄等,不可勝數。(當時)蓋開創大一統之規模,自不得不加之錄用,以靖人心,以明順逆。今事後憑情而論,若而人者皆以勝國(明朝)臣僚,乃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輒復畏死幸生,忝顔降附,豈得復謂之完人!(他們)即或稍有片長足錄,其瑕疵自不能掩。若既降復叛之李建泰、金聲桓,及降附後潛肆詆毀之錢謙益輩,尤反側僉邪,更不是比於人類矣。……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宥)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跡,據實直書,使不能纖微隱飾,即所謂雖孝子慈孫百世不能改者……此實乃朕大中至正之心,為萬世臣子植綱常!
在痛詆“貳臣”們的同時,乾隆帝對於清朝開國之初那些與其祖先馳馬援弓、浴血死戰的明臣明將,如史可法、劉宗周、孫承宗、盧象升等人,大加贊詡,表揚這些人“遭際時艱,臨危受命”,均可稱為“一代完人”,即使對於稍後“負隅頑抗”的南明諸臣,包括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乾隆帝也稱他們是“忠於所事”,乃捨生取義的英雄。這些人,皆入《勝朝殉節諸臣錄》,可謂是萬世流芳。
清初努爾哈赤、皇太極之屬,他們對漢文化的吸收,更多來自《三國演義》、《水滸傳》這樣的話本子小說,所以對關雲長這樣義薄雲天的人物極為崇敬。關羽成為“帝”(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正是清朝順治帝所封。同時,他們對於歷史上的嶽飛、文天祥等人也耳熟能詳,禮敬有加。當然,清朝全力使用洪承疇一類降臣是當時大勢所趨,這些鷹犬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內心深處,清朝皇帝和上層對這些人充滿鄙夷和不屑,特別是對告以南明永歷帝一朝虛實的孫可望,清朝當時雖給了他個“義王”的稱號,但沒過多久就在打獵途中把他當作獵物一箭射死,簡直就是不把他當人看待。相反,對於數位在滿洲興起的階段被俘不屈的明朝大臣,如巡按御史張銓、太僕寺少卿張春等人的大義凜然,清朝帝君們油然起敬,皇太極嘆息道:“我從史傳中得知文天祥事跡,以為是天降神人,今見張春,乃知文天祥確有其人啊1。當然,皇太極也疑惑過,問漢人謀士範文程:“我見中原名將多矣,衹要戰敗勢劣,大多倒戈投降,而那些文臣儒士,卻多不為所屈,殺身報國,此何原因?”範文程答:“文臣讀聖賢書,忠孝名節,皆其平生所學,所以纔危而忘身,一心赴國難,此乃國傢養士之報。”皇太極深以為然,並開始督促諸王貝勒宗室子弟及旗主貴族子弟學習儒傢典籍。代代相承,至於乾攏所以,這位清帝所展現出的“先進”歷史觀,恰恰是漢文化陶冶所致。
“苟利國傢,生死以之1堂堂中華,數千年禮義廉恥之邦,長久以來支撐我們偉大民族屹立不倒的真髓,正是無數仁人義士胸中那一股浩然之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1) | 序讓歷史照亮未來(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 | 半明半滅大明朝(3) | 半明半滅大明朝(4) | 半明半滅大明朝(5) | 半明半滅大明朝(6) | 半明半滅大明朝(7) | 半明半滅大明朝(8) | 半明半滅大明朝(9) | 半明半滅大明朝(10) | 半明半滅大明朝(11) | 半明半滅大明朝(12) | 半明半滅大明朝(13) | 半明半滅大明朝(14) | 半明半滅大明朝(15) | 半明半滅大明朝(16) | 半明半滅大明朝(17) | 半明半滅大明朝(18) | 半明半滅大明朝(19) | 半明半滅大明朝(20) | 半明半滅大明朝(21) | 半明半滅大明朝(22)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