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七編 雄關要隘(1)      董耀會 Dong Yaohui

  為什麽會有兩個鴉鶻關?
  鴉鶻關,原位於遼寧新賓縣西南近百裏處,是明長城遼東鎮上的一個重要關隘。此關東西面是連綿不斷的群山,峰巒疊嶂,唯此處有一形勢險要的山口,可通南北。明代時,這裏是遼東鎮通往建州衛的主要通道,亦為朝鮮使臣入貢的必經之路。鴉鶻關自1468年建關後,因其軍事地位重要,明廷同建州女真在此發生了十分頻繁的爭奪戰,到萬歷末年,遼東武備逐漸廢弛,而建州女真部卻日益強盛起來。1618年努爾哈赤率部攻下鴉鶻關,然後進攻清河,鴉鶻關由此為女真所據。自鴉鶻關失守之後,當時任遼東總兵的李成梁又在舊關西南25公裏,今本溪市金鬥峪附近,重建新關,又在新關附近重修一條長城,以作為清河堡邊防的屏障,並將新關仍命名為鴉鶻關。
  撫順關的含義是什麽?
  撫順關位於遼寧撫順市東10公裏的前甸鄉關嶺村附近,關隘設在渾河河𠔌要衝之北的製高點上。明朝時撫順關是女真建州衛通往遼瀋平原的重要通道。明滅元後,對已退居長城之外但實力仍很強大的蒙古族,明政府主要采用武力和經濟封鎖的政策,迫使其就範,而對當時還不夠強大的其他少數民族,則是采取懷柔政策。撫順即“撫綏連疆,順導夷民”之意。撫順關建築於1464年,而撫順關西坐落於渾河河𠔌衝積平原上的撫順城,則建於1384年。明初大將軍徐達率部平定遼東後,為確保在該地區站住腳,從山東等地遷來大量的移民進行屯田,並築了遼東18城,撫順城即為其中之一。撫順關和撫順城在絶大部分和平時期裏,是明王朝嚮建州女真開放馬市貿易的主要關隘。撫順關今已不存,當地稱其遺址為南城地。
  山海關是怎麽命名的?
  山海關,古時又稱渝關。位於華北與東北的交界處,據遼西走廊西端通道,扼海陸咽喉要衝。為歷代兵傢必爭之地。山海關的名稱,源自明朝初年。1381年,大將軍徐達發燕山等衛屯一萬五千多人,修永平、界嶺等32關時,見此處踞山臨海,形勢險峻,如天造地設,以其雄纔大略和遠見卓識,規方度勢,因險製塞,建關設衛,接引長城,即形成了衛佐京師的東大門。並因其負山襟海,雄關聳峙,於是命名為山海關。
  山海關共發現多少種長城銘文磚?
  解放後,山海關所轄明長城全長26公裏,南起渤海之濱的老竜頭,東北至與撫寧、遼寧綏中縣交界的九門口止,在此段長城中,有12公裏的土築磚包墻。明代修築長城時,出於明確責任和區分每一築城單位需要,采取了在城磚上模印銘文的做法。經過對山海關所轄長城的多次調查,已發現16種銘文城磚。這些文字多係軍事編製的名稱,也有徵調的民夫所在各州縣名稱。這對於研究明代山海關的軍事防禦無疑是重要的實物佐證。
  “中”字磚,1984年清理角山關遺址時發現,城磚規格:39×18×9釐米。“中”字印在磚的大面中部,陽文,楷書體。
  “右”字磚,1985年修復老竜頭濱海段長城時發現,城磚規格:39×18×9釐米。“右”字印在磚的大面中部,陽文,楷書體。
  “河”字磚,1985年修復老竜頭濱海段長城時在4號臺附近發現,城磚規格:39×18×9釐米。“河”字印在磚的大面中部,陽文,楷書體。
  “永固磚”,1987年修復老竜頭長城時在南海口關南側內墻體上發現,城磚規格:40×20×9釐米。“永固磚”三字印在磚的小面中部,陰文,楷書體。
  “左”字磚,1991年發現於角山主峰南坡長城城面上,城磚規格:39×18×9釐米。“左”字印在磚的大面中部,陽文,楷書體。
  “萬歷十二年真定營造”、“萬歷十二年德州營造”、“萬歷十二年灤州造”、“萬歷十二年燕河路造”、“萬歷十二年盧竜縣造”、“萬歷十二年撫寧縣造”、“萬歷十二年樂亭縣造”、“萬歷十二年遷安縣造”、“萬歷十二年臺頭路造”、“萬歷十二年建昌車營造”等10種銘文磚,此外,還有一種磚僅模印“德州營造”四字,解放後均於東羅城墻體上陸續發現。城磚規格:38×18×10釐米,文字全部印在磚的小面中部,陰文,規整楷書體。
  “萬歷十二年石門路造”磚,1984年於臨閭樓遺址處發現,城磚規格:38×18×10釐米,文字印在磚的小面中部,陰文,規整楷書體。
  有的印模銘文磚不但有確切紀年,又有燒製單位,如“萬歷十二年真定營造”等文字;有的僅一單字,如“左”、“右”等;有的係標明質地(也許還有另外一種含義),如“永固磚”。這些銘文磚多由駐防的軍隊所燒製,部分係由永平府管轄內各州縣所徵調的築城民夫燒製。
  九門口長城為什麽又叫“一片石”?
  九門口長城是明長城薊鎮的重要關隘。在河北撫寧縣與遼寧綏中縣交界的地方,它南邊離山海關僅有15公裏。九江河穿過這裏,歷史上曾是東北進入中原的咽喉,與山海關唇齒相依。九門口因有一座長達110米,高出水面10米的過河城橋,橋有水門9個,所以叫九門口。又因9座泄水門底部是用12000多塊花崗岩條石鋪砌的近7000平方米的過水鋪石,每塊石上鑿有馬蹄榫卯並灌鐵水連接、固定,所以又叫一片石。一片石起初僅見於文獻記載,又沒指明它的確切地點。1986年發現萬歷四十三年(1615)和天啓六年(1626)修築長城記事碑的文字材料,如“真定民兵營春防奉文派修一片石九門”,“九門一片石”。從這些記載與遼寧省博物館所藏明嘉靖十三年(1534)許論繪製的《九邊圖》上看,一片石不僅從九江河上通過,而且與九門口同為一地。這使考古人員想到幾百年來歷史學界一直在尋找而始終不見蹤跡的一片石當在九門口。不久,在地表下1.5米至5米深處,發現了人工鋪砌的聯片條石。1987年元旦,經過發掘,在地下沉睡了幾百年的一片石全貌,終於展現在人們的面前,九門口長城工程浩大,巧思絶倫,為萬裏長城沿綫地區所罕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