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评传 笑傲人生:李敖的冷眼狷行   》 2.在文献会混饭(1)      Sun Chen

  为了混饭吃,李敖暂且去了文献会。一次罗家伦和陶希圣来参观李敖的卧室,竟看到李敖在墙上挂着〈花花公子〉上的大幅裸体女人照片时,两人不禁面面相觑,先后夺门而出。
  我们上面说过,因生计问题,姚从吾准备将李敖推荐到“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辑委员会”去暂且糊口。他把这意思告诉吴相湘,吴相湘也极为赞成。吴相湘赞成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一直想拉李敖搞近代现代史,但因为姚从吾也是他的老师,挡在中间拉李敖搞中古文,他就一直不便多说,这回是姚从吾老师的意思,他自然乐为奔走。
  吴相湘跑去找陶希圣,陶希圣立刻表示欢迎李敖去。
  不料当姚从吾、吴相湘两位老师高兴地将这个好消息告诉李敖时,李敖却面有难色。李敖表示陶希圣是汉奸,又是国民党中的红人,他实在不愿意和陶希圣接近。
  吴相湘劝李敖说:开国文献会并非陶希圣一个人的,罗家伦也是主持人之一,并且你去只是帮忙编民国开国时史料,是以整理辛亥革命史为主,可以发扬先烈们的幽光潜德,跟陶希圣的身份有什么相干?国民党史料不开放,你去可以趁机看到一些史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还是去吧!
  姚从吾老师也劝李敖不妨暂时去,他说他已和胡适谈过,胡先生也说不妨去。
  在两位老师的劝说下,加上自己目前实在需找个饭碗,李敖只好答应,暂时去文献会混碗饭。就这样,他上了“贼船”。
  1962年1月29日,旧年将至,姚从吾老师给李敖送来1000元,并附一信,嘱咐李敖“往事己过,今后仍应潜心学问,努力考试留学,期为国用。”并劝李敖“应善用才智,志于大者远者,切勿沾染骂人恶习,尤忌常作辩难文章。像近日一二野鸡学人,下流乱骂,连村妇都不如,自当以为戒!钱宾四先生近来专心办新亚,理应加以尊重。各行其是,不应无端招骂。若过于放肆,不但树敌太多,亦恐于工作有妨。尚祈三思!顾某亦不值得一提;提了他不是反是替他作宣传了么?凡此均恳专予考虑为要!”
  两天以后,姚从吾转来陶希圣的信:“兹拟请李敖同学参加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编辑事务工作,按月津贴新台币1000元。”
  李敖的新工作就这样正式确定下来了!
  姚从吾老师在陶希圣信上加注:“李敖同学:顷接吴先生通知。敬转上,希即前往该会接洽为感!”并另给李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希望您能静静的考虑考虑,集中全力于一下子;并借此研究民国史,以期有些具体的成就。同时对于英文也望继续努力,期能自由运用。如此一两年后,民国史有了底子,且可考取留学。这对于您应当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只要善用才智,把握住这个机会,先在民国史的研究中有些卓越的表现,将来成功是可以预卜的……您还是我们研究室中的基本分子,盼望随时赐予启导与辅助。”
  同一天,李敖还收到了吴相湘的信,信中说:“顷接陶先生来信已将弟工作安排,每月津1000元,自二月一日起开始,望即于明日前往仁爱路二段九巷27号该文献会为要。从此安心工作,切忌多言,得来亦不易也。”
  姚、吴两位老师给李敖的信都嘱他安心工作,缄默为上,切忌多言,都是肺腑之言,也是迫于形势之言。他们都希望李敖这个学生能安心从事学术研究,将来出国深造,不要再写“惹是生非”的非学术文章。这的确是一条光明的道路,也是很多学人孜孜以求的阳光大道。但这也说明他们不理解李敖,虽然如此,李敖对老师的真诚关怀还是深表感激的,这使他在战斗中时时感受到为人关怀的温暖。
  姚、吴两位老师所担心的,显然是李敖自在《文星》第四十九期发表《老年人与棒子》起不断发表的炸弹式的文章已经惹恼了不少文坛显要,这对李敖的成长是不利的。特别是李敖发表了《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后,更无疑是丢下了一枚重磅炸弹,从此在台湾文坛上引发了长达四年的“中西文化论战”。在这篇文章里李敖批评到“钱穆”(钱宾四)、“顾翔群”(“顾某”)、陶希圣等,而李敖去文献会报到的这一天(1962年2月1日),恰就是这篇文章在《文星》发表的这一天,他们早在这之前已经看到过李敖的这篇文章,难免不担心,所以劝李敖仍旧走做学问的道路,不要乱写文章。另外他们仍将李敖视为自己一路的人,让李敖去文献会,不过是将李敖“暂时寄存”在那里,目的是希望这个职业可以先使李敖得以糊口,日后还要李敖出山跟他们做学问,而到文献会也可“借此研究民国史,以期有些具体的成就”。
  李敖感激是感激,但总觉得两位老师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一点,他们既不了解陶希圣,也不了解李敖。
  陶希圣是国民党中有些见识的人,见到李敖这样的奇才,他才不只满足于让李敖寄存在自己这里,他要千方百计拉拢李敖,使李敖之“才”能为国民党所用。
  殊不知李敖是何等聪明的人物,他才不象他那样想呢!他去文献会自是心知肚明,早已另有打算。
  去文献会前,李敖就心中打定主意要提防陶希圣的拉拢。果然,陶希圣见了李敖,好象根本不知道李敖刚在文章中骂了自己,而是备极礼遇。那时陶希圣正搬了新居,把他的旧宅留做文献会工作人宿舍,他指定李敖住他的卧室那一间,但李敖却一直没去住,陶希圣见李敖不去住,又在文献会楼上隔出三间房,让敖住一间。因为这间房与办公室靠在一起,比较单纯,李敖就从新店迁回台北,住进了文献会,从此结束了“最谈泊,最宁静”的新店乡居生活。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团结出版社
序: 笑傲江湖的基督山(1)序: 笑傲江湖的基督山(2)序: 笑傲江湖的基督山(3)1.东北小“遗民”(1)
1.东北小“遗民”(2)1.东北小“遗民”(3)1.东北小“遗民”(4)1.东北小“遗民”(5)
2.颠沛流离(1)2.颠沛流离(2)2.颠沛流离(3)2.颠沛流离(4)
2.颠沛流离(5)3.新鲜胡同小学(1)3.新鲜胡同小学(2)3.新鲜胡同小学(3)
3.新鲜胡同小学(4)3.新鲜胡同小学(5)4.魂牵梦萦的小情人(1)4.魂牵梦萦的小情人(2)
5.远走台湾(1)5.远走台湾(2)6.“抢去我的第一名”(1)6.“抢去我的第一名”(2)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