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笑傲人生:李敖的冷眼狷行 》
2.在文獻會混飯(1)
孫塵 Sun Chen
為了混飯吃,李敖暫且去了文獻會。一次羅傢倫和陶希聖來參觀李敖的臥室,竟看到李敖在墻上挂着〈花花公子〉上的大幅裸體女人照片時,兩人不禁面面相覷,先後奪門而出。
我們上面說過,因生計問題,姚從吾準備將李敖推薦到“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輯委員會”去暫且糊口。他把這意思告訴吳相湘,吳相湘也極為贊成。吳相湘贊成是因為他有自己的小算盤,他一直想拉李敖搞近代現代史,但因為姚從吾也是他的老師,擋在中間拉李敖搞中古文,他就一直不便多說,這回是姚從吾老師的意思,他自然樂為奔走。
吳相湘跑去找陶希聖,陶希聖立刻表示歡迎李敖去。
不料當姚從吾、吳相湘兩位老師高興地將這個好消息告訴李敖時,李敖卻面有難色。李敖表示陶希聖是漢姦,又是國民黨中的紅人,他實在不願意和陶希聖接近。
吳相湘勸李敖說:開國文獻會並非陶希聖一個人的,羅傢倫也是主持人之一,並且你去衹是幫忙編民國開國時史料,是以整理辛亥革命史為主,可以發揚先烈們的幽光潛德,跟陶希聖的身份有什麽相幹?國民黨史料不開放,你去可以趁機看到一些史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還是去吧!
姚從吾老師也勸李敖不妨暫時去,他說他已和鬍適談過,鬍先生也說不妨去。
在兩位老師的勸說下,加上自己目前實在需找個飯碗,李敖衹好答應,暫時去文獻會混碗飯。就這樣,他上了“賊船”。
1962年1月29日,舊年將至,姚從吾老師給李敖送來1000元,並附一信,囑咐李敖“往事己過,今後仍應潛心學問,努力考試留學,期為國用。”並勸李敖“應善用才智,志於大者遠者,切勿沾染駡人惡習,尤忌常作辯難文章。像近日一二野雞學人,下流亂駡,連村婦都不如,自當以為戒!錢賓四先生近來專心辦新亞,理應加以尊重。各行其是,不應無端招駡。若過於放肆,不但樹敵太多,亦恐於工作有妨。尚祈三思!顧某亦不值得一提;提了他不是反是替他作宣傳了麽?凡此均懇專予考慮為要!”
兩天以後,姚從吾轉來陶希聖的信:“茲擬請李敖同學參加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輯事務工作,按月津貼新臺幣1000元。”
李敖的新工作就這樣正式確定下來了!
姚從吾老師在陶希聖信上加註:“李敖同學:頃接吳先生通知。敬轉上,希即前往該會接洽為感!”並另給李敖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希望您能靜靜的考慮考慮,集中全力於一下子;並藉此研究民國史,以期有些具體的成就。同時對於英文也望繼續努力,期能自由運用。如此一兩年後,民國史有了底子,且可考取留學。這對於您應當不是一件太難的事情。衹要善用才智,把握住這個機會,先在民國史的研究中有些卓越的表現,將來成功是可以預卜的……您還是我們研究室中的基本分子,盼望隨時賜予啓導與輔助。”
同一天,李敖還收到了吳相湘的信,信中說:“頃接陶先生來信已將弟工作安排,每月津1000元,自二月一日起開始,望即於明日前往仁愛路二段九巷27號該文獻會為要。從此安心工作,切忌多言,得來亦不易也。”
姚、吳兩位老師給李敖的信都囑他安心工作,緘默為上,切忌多言,都是肺腑之言,也是迫於形勢之言。他們都希望李敖這個學生能安心從事學術研究,將來出國深造,不要再寫“惹是生非”的非學術文章。這的確是一條光明的道路,也是很多學人孜孜以求的陽光大道。但這也說明他們不理解李敖,雖然如此,李敖對老師的真誠關懷還是深表感激的,這使他在戰鬥中時時感受到為人關懷的溫暖。
姚、吳兩位老師所擔心的,顯然是李敖自在《文星》第四十九期發表《老年人與棒子》起不斷發表的炸彈式的文章已經惹惱了不少文壇顯要,這對李敖的成長是不利的。特別是李敖發表了《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後,更無疑是丟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從此在臺灣文壇上引發了長達四年的“中西文化論戰”。在這篇文章裏李敖批評到“錢穆”(錢賓四)、“顧翔群”(“顧某”)、陶希聖等,而李敖去文獻會報到的這一天(1962年2月1日),恰就是這篇文章在《文星》發表的這一天,他們早在這之前已經看到過李敖的這篇文章,難免不擔心,所以勸李敖仍舊走做學問的道路,不要亂寫文章。另外他們仍將李敖視為自己一路的人,讓李敖去文獻會,不過是將李敖“暫時寄存”在那裏,目的是希望這個職業可以先使李敖得以糊口,日後還要李敖出山跟他們做學問,而到文獻會也可“藉此研究民國史,以期有些具體的成就”。
李敖感激是感激,但總覺得兩位老師的想法還是太天真了一點,他們既不瞭解陶希聖,也不瞭解李敖。
陶希聖是國民黨中有些見識的人,見到李敖這樣的奇才,他纔不衹滿足於讓李敖寄存在自己這裏,他要千方百計拉攏李敖,使李敖之“纔”能為國民黨所用。
殊不知李敖是何等聰明的人物,他纔不象他那樣想呢!他去文獻會自是心知肚明,早已另有打算。
去文獻會前,李敖就心中打定主意要提防陶希聖的拉攏。果然,陶希聖見了李敖,好象根本不知道李敖剛在文章中駡了自己,而是備極禮遇。那時陶希聖正搬了新居,把他的舊宅留做文獻會工作人宿舍,他指定李敖住他的臥室那一間,但李敖卻一直沒去住,陶希聖見李敖不去住,又在文獻會樓上隔出三間房,讓敖住一間。因為這間房與辦公室靠在一起,比較單純,李敖就從新店遷回臺北,住進了文獻會,從此結束了“最談泊,最寧靜”的新店鄉居生活。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團结出版社 |
|
|
序: 笑傲江湖的基督山(1) | 序: 笑傲江湖的基督山(2) | 序: 笑傲江湖的基督山(3) | 1.東北小“遺民”(1) | 1.東北小“遺民”(2) | 1.東北小“遺民”(3) | 1.東北小“遺民”(4) | 1.東北小“遺民”(5) | 2.顛沛流離(1) | 2.顛沛流離(2) | 2.顛沛流離(3) | 2.顛沛流離(4) | 2.顛沛流離(5) | 3.新鮮鬍同小學(1) | 3.新鮮鬍同小學(2) | 3.新鮮鬍同小學(3) | 3.新鮮鬍同小學(4) | 3.新鮮鬍同小學(5) | 4.魂牽夢縈的小情人(1) | 4.魂牽夢縈的小情人(2) | 5.遠走臺灣(1) | 5.遠走臺灣(2) | 6.“搶去我的第一名”(1) | 6.“搶去我的第一名”(2)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