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解“毒”於丹 》
知識分子應當嚮“民衆”屈膝獻媚嗎(1)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文/楊昊鷗
在基督教裏,國王也好,農夫也好,衆生皆是上帝之子民,在聖像之前,人人頭頂虔誠,誰也不必嚮誰屈膝獻媚。
在晉如兄的籲請書發出之後,我聽到了一種聲音——“你們的問題就在於你們不肯放下身段”。我不禁愕然。所以我要再敲一些字,以之說明,我們為何絶不放下身段。
我們的謙卑一直以來並且將永遠衹奉獻給我們所敬畏的傳統、我們的文化,除此之外我們不會嚮任何人獻媚,哪怕這些人的總和加起來成為“民衆”這個概念。這是我們從先賢孔子那裏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如果在這個原則上陽奉陰違,我們便羞於自稱讀過聖賢書,我們便不配提起孔夫子的大名。反而言之,如果孔夫子為了名利而獻媚於諸侯,而不是周遊列國甚至淪落到“窮於陳蔡,七日不火食”的窘迫也不肯妥協,他就絶不足以成為萬世師表,他就絶不可能成為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文化的脊梁。
試看於丹女士的這一段: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傢,怎麽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它就是這麽一本語錄。”
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時代畢生以復興周道為己任,雖百死而不悔。當我讀到於丹女士這段受到熱烈吹捧的文字時,內心涌現起無盡的悲涼。時尚而美好的詞語本身沒有錯,但是把時尚而美好和偉大人物挂鈎,這種思路便值得商榷。
我們不會因為大衆的不懂,而放棄鑽研、切磋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我們也不會因為大衆不懂、抗拒,轉而迫不及待地把神聖的經典庸俗化為時尚的花邊文章。我們在偉大的傳統面前虔誠地匍匐而行,不僅因為這種虔誠的姿態帶給我們內心的安寧,更因為我們深知這種姿態是體會先賢偉大思想的唯一途徑。
2006年有一部上座率頗高的電影叫做《達芬奇密碼》,小說原著我沒有看過,衹是陪女友去電影院看了電影。印象很深的是電影的結尾,當事情似乎都已經很清晰明朗的時候,主人公為了傳承在人類文明中起到深刻影響的基督教虔誠信仰,放棄了進一步揭露耶穌實際上曾經和抹大拉有過夫妻關係的史實(大意如此)。我感動於電影的最後一幕,湯姆·漢剋斯扮演的男主角跪在抹大拉的遺骸之上仰望蒼穹,鏡頭越拉越遠,衹看見廣袤的大地上一個微小的生靈屈膝而跪。看到這裏的時候我突然想到了皮錫瑞的《經學歷史》,我以前讀這本書的時候覺得皮老先生很絮叨,也很固執,在書中不厭其煩又不失牽強地強調孔子做六經。我閃過一個念頭,這不就是中國版的“達芬奇密碼”嗎?就在這樣一部商業片中,我們看到了西方人是如何珍視他們的傳統——為了守護,他們甚至寧願虛構。何以我們的民族在面對傳統的時候竟是一種草率的態度?無可否認,近一百年是中華文明斷代的一百年,之前人們因綜合國力的落後歸罪於傳統和文化的落後,做出了許多可笑、可悲的荒唐事,為什麽今天的人們依然不明白——一個民族長足的發展,恰恰是因其傳統文化在為之提 供不竭的動力!
我們還有理由不虔誠嗎?
自古成事難,敗事易。積澱了數千萬年的煤炭,衹需要幾百年就可以被挖光。由無數代先賢建構的偉大傳統,衹需要一小撮敗傢子就可以糟蹋幹淨。我在前一篇文章裏引述過林崗先生的話:“我們的文明,未來極有可能像許多古文明一樣,擁有燦爛的過去,但最後散落成碎片,被融化和吸收到別的民族當中,但自身作為一個整體不復存在。”
我要說,如果我們的文明要破碎成片,那麽,破壞者請從我們的屍身踏過。
我們絶不會放下身段,乞求公衆憐憫的目光。我們絶不會放下身段,是因為我們頭頂着一片璀璨的古文明,任何希望進入這片殿堂的人都應該首先學習這種虔誠的姿態——不是把虔誠獻給我們,而是獻給我們共同的文化。警惕文化蘇丹紅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前言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 |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 |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 | “冕”就是指當官嗎(1) | “冕”就是指當官嗎(2) | “冕”就是指當官嗎(3)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 | “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