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义说部 》 明史演義 》
第七十五回 侍母膳奉教立儲 惑妃言誓神緘約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申時行上疏以後,尚書楊巍,又請將丁此呂貶斥,頓時鬧動言官,統說時行與巍,蔽塞言路。御史王植、江東之交章彈劾兩人,神宗為罷高啓愚,留丁此呂。於是申、楊兩大臣,抗疏求去。大學士餘有丁,上言殿閣大臣,關係國體,不應為一此呂,遂退申、楊。許國尤不勝憤懣,亦專疏乞休。神宗乃將此呂外調。王植、江東之始終不服,遂力推前掌院學士王錫爵,可任閣務。錫爵曾積忤居正,謝職傢居。見七十三回。至是因臺官交推,重複起用,晉授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又因日講官王傢屏,敷奏誠摯,由神宗特拔,命為吏部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兩人相繼入閣,言官衹望錫爵得權,抵製時行,不防錫爵卻與時行和好,互為倚助,遂令全臺御史,大失所望。萬歷十四年正月,鄭妃生下一子,取名常洵,神宗即晉封鄭妃為貴妃。大學士申時行等,以皇長子常洛,年已五歲,生母恭妃,未聞加封,乃鄭妃甫生皇子,即晉封册,顯見得鄭妃專寵,將來定有廢長立幼的事情,遂上疏請册立東宮。時行初意,原是不錯。疏中有雲:
臣等聞早建太子,所以尊宗廟,重社稷也。自元子誕生,五年於茲矣,即今麟趾螽斯,方興未艾,正名定分,宜在於茲。祖宗朝立皇太子,英宗以二歲,孝宗以六歲,武宗以一歲,成憲具在。惟陛下以今春月吉,敕下禮部早建儲位,以慰億兆人之望,則不勝幸甚!
神宗覽疏畢,即援筆批答道:“元子嬰弱,少待二三年,册立未遲。”批旨發下,戶科給事中薑應麟,及吏部員外郎瀋璟,復抗疏奏道:
竊聞禮貴別嫌,事當慎始。貴妃所生陛下第三子,神宗第二子常漵,生一歲而殤。猶亞位中宮,恭妃誕育元嗣,翻令居下,揆之倫理則不順,質之人心則不安,傳之天下萬世則不正,請收回成命,先封恭妃為皇貴妃,而後及於鄭妃,則禮既不違,情亦不廢。陛下誠欲正名定分,別嫌明微,莫若俯從閣臣之請,册立元嗣為東宮,以定天下之本,則臣民之望慰,宗社之慶具矣。
這疏一上,神宗瞧了數語,便拋擲地上,勃然道:“册封貴妃,豈為立儲起見?科臣等怎得妄言謗朕呢!”當下特降手敕道:“鄭貴妃侍奉勤勞,特加殊封,立儲自有長幼,薑應麟疑君賣直,着降處極邊,瀋璟亦降級外調,飭閣臣知之!”申時行、王錫爵等,接奉此敕,又入朝面請,擬減輕薑應麟罪名。神宗怫然道:“朕將他降處,並非為了册封,衹恨他無故推測,疑朕廢長立幼。我朝立儲,自有成憲,若以私意壞公論,朕亦不敢出此。”既不敢以私廢公,何不徑立皇長子。申時行等唯唯而出,遂謫應麟為廣昌典史,瀋璟亦降級外調。既而刑部主事孫如法,又上言:“恭妃生子五年,未得晉封,鄭妃一生皇子,即册貴妃,無怪中外動疑”雲雲。神宗復動惱起來,立謫為朝陽典史。御史孫維城、楊紹程等,續請立儲,統行奪俸。禮部侍郎瀋鯉,再上書請並封恭妃,神宗實不耐煩,復召申時行入問道:“朕意並不欲廢長立幼,何故奏議紛紛,屢來絮聒?”時行道:“陛下立心公正,臣所深佩,現請明詔待期立儲,自當加封恭妃,此後諸臣建言,止及所司職掌,不得越俎妄瀆,那時人言自漸息了。”時行此言,未免迎含意旨,與初意不符。神宗點首,遂命時行擬旨頒發。為了這事,言官愈加激烈,你上一疏,我奏一本,統是指斥宮闈,攻擊執政。神宗置諸不理,所有臣工奏疏,都擲諸敗字簏中。會鄭貴妃父鄭承憲,為父請封,神宗欲援中宮父永年伯王禕故例,擬封伯爵。禮部以歷代貴妃,嚮無祖考封伯的故事,不便破例,乃衹給墳價銀五百兩。
小子閱明朝稗史,載有鄭貴妃遺事一則:據言貴妃父承憲,傢甚貧苦,曾將女許某孝廉為妾,臨別時,父女相對,不勝悲慟。某孝廉素來長厚,看這情形,大為不忍,情願卻還,不責原聘。鄭女感激萬分,脫下衹履,贈與孝廉,誓圖後報。已而入宮,大得寵幸,雖是貴賤有別,終究是個側室。追懷前情,耿耿未忘。不意孝廉名字,竟緻失記,衹有一履尚存,特命小太監嚮市求售,索值若幹。過了一年,無人顧問,不過都下卻傳為異聞。某孝廉得着消息,乃袖履入都,訪得小太監售履處,出履相證,果然湊合。小太監遂問明姓氏,留住寓中,立刻報知鄭貴妃。貴妃泣訴神宗,備言前事,並雲:“妾非某孝廉,哪得服侍陛下?”算是知恩報恩。神宗為之動容,遂令小太監通知某孝廉,令他謁選,即拔為縣令,不數年任至????運使。這也是一種軼聞,小子隨筆錄述,作為看官趣談,此外無庸細敘。
單說鄭貴妃既身膺殊寵,又生了一個麟兒,意中所望,無非是子得立儲,他日可做太後,便與李太後的境遇相同。有時宮闈侍宴,及枕席言歡,免不得要求神宗,請立己子常洵為太子。這也是婦人常態。神宗恩愛纏綿,不敢忤逆貴妃,用不敢忤逆四字甚妙。自然含糊答應。到出了西宮,又想到廢長立幼,終違公例,因此左右為難,衹好將立儲一事,暫行擱起。偏偏禮科都給事王三餘,御史何倬、鍾化民、王慎德,又接連奏請立儲。還有山西道御史除登雲,更劾及鄭宗憲驕橫罪狀。神宗看了這種奏摺,衹瞧到兩三行,便已拋去,一字兒不加批答。獨李太後聞了這事,不以為然。一日,值神宗侍膳,太後問道:“朝廷屢請立儲,你為什麽不立皇長子?”神宗道:“他是個都人子,不便册立。”太後怒道:“你難道不是都人子麽?”說畢,投箸欲起。神宗慌忙跪伏,直至太後怒氣漸平,方纔起立。原來內廷當日,統呼宮人為都人,李太後亦由宮人得寵,因有是言。神宗出了慈寧宮,轉入坤寧宮,與王皇后談及立儲事,王皇后亦為婉勸。後性端淑,善事兩宮太後,就是鄭貴妃寵冠後宮,後亦絶不與較。所以神宗對於皇后,仍沒有纖芥微嫌。此次皇后援經相勸,神宗亦頗為感動。
待至萬歷十八年正月,皇長子年已九歲,神宗親禦毓德宮,召見申時行、許國、王錫爵、王傢屏等,商議立儲事宜。申時行等自然援立嫡以長四字,敷奏帝前。神宗道:“朕無嫡子,長幼自有次序,朕豈有不知之理?但長子猶弱,是以稍遲。”時行等復請道:“元子年已九齡,蒙養豫教,正在今日。”神宗點頭稱善。時行等叩首而退,甫出宮門,忽有司禮監追止道:“皇上已飭宣皇子入宮,與先生們一見。”時行等乃再返入宮。皇長子皇三子次第到來,神宗召過皇長子,在禦榻右面,嚮明正立,並問時行等道:“卿等看此子狀貌如何?”時行等仰瞻片刻,齊聲奏道:“皇長子竜姿鳳表,岐嶷非凡,仰見皇上仁足昌後呢。”神宗欣然道:“這是祖宗德澤,聖母恩庇,朕何敢當此言?”時行道:“皇長子春秋漸長,理應讀書。”王錫爵亦道:“皇上前正位東宮,時方六齡,即已讀書,皇長子讀書已晚呢。”神宗道:“朕五歲便能讀書。”說着時,復指皇三子道:“是兒亦五歲了,尚不能離乳母。”乃手引皇長子至膝前,撫摩嘆惜。時行等復叩頭奏道:“有此美玉,何不早加琢磨,畀他成器?”神宗道:“朕知道了。”時行等方纔告退。
誰料這事為鄭貴妃所悉,一寸芳心,忍不住許多顰皺。用元詞二句甚妙。遂對了神宗,做出許多含嗔撒嬌的狀態,弄得神宗無可奈何,衹好低首下心,求她息怒。剛為柔剋,古今同慨。貴妃即乘勢要挾,偕神宗同至大高元殿,祗謁神明,設了密誓,約定將來必立常洵為太子。又由神宗親筆,載明誓言,緘封玉盒中,授與貴妃。仿佛唐明皇之對於楊妃。自此貴妃方變嗔為喜,益發竭力趨承。神宗已入情魔,鎮日裏居住西宮,瀋湎酒色,於是罷日講,免升授官面謝,每至日高三丈,大臣俱已待朝,並不見神宗出來;或竟遣中官傳旨,說是聖體違和,着即免朝。今日破例,明日援行,甚且舉郊祀廟享的禮儀,俱遣官員恭代,不願親行。女盅之深,一至於此。大理評事雒於仁,疏上酒色財氣四箴,直攻帝失,其詞略雲:
臣備官歲餘,僅朝見陛下者三,此外惟聞聖體違和,一切傳免,郊祀廟享,遣官代行,政事不親,講筵久輟,臣知陛下之疾,所以致之者有由也。臣聞嗜酒則腐腸,戀色則伐性,貪財則喪志,尚氣則戕生。陛下八珍在禦,觴酌是耽,卜晝不足,繼以長夜,此其病在嗜酒也。寵十俊以啓幸門,時有十小閹被寵,謂之十俊。溺鄭妃靡言不聽,忠謀擯斥,儲位久虛,此其病在戀色也。傳索帑金,括取幣帛,甚且掠問宦官,有獻則已,無則譴怒,此其病在貪財也。今日搒宮女,明日搒中官,罪狀未明,立斃杖下,又宿怨藏怒於直臣,如薑應麟、孫如法輩,一詘不申,賜環無日,此其病在尚氣也。四者之病,膠繞身心,豈藥石所能治?故臣敢以四箴獻陛下。肯用臣言,即立誅臣身,臣雖死猶生矣。
神宗覽疏大怒,幾欲立殺於仁,還是申時行代為解免,纔將他削職為民。後來吏部尚書宋纁,禮部尚書於慎行等,率群臣合請立儲,俱奉旨嚴斥,一律奪俸。大學士王錫爵,素性剛直,嘗與申時行言及,以彼此同為輔臣,總須竭誠報上,儲君一日未建,國本即一日未定,擬聯合閣部諸大臣,再行力奏雲雲。時行以曾奉上旨,稍延一二年,自當决議,此時不如暫行從緩。錫爵乃勉強容忍,既而耐不過去,特疏請豫教元子,並錄用言官薑應麟等,說得非常懇切。誰知奏牘上陳,留中不報。錫爵索性申請建儲,仍不見答。自知言終不用,乃以母老乞休,竟得準奏歸林。神宗衹知有妾,錫爵不能無母。未幾,申時行等再疏請立東宮,得旨於二十年春舉行。到了十九年鼕季,工部主事張有德,請預備建儲儀註,為帝所斥,奪俸示罰。適時行因病乞假,許國與王傢屏語道:“小臣尚留心國本,力請建儲,難道我輩身為大臣,可獨無一言麽?”遂倉卒具疏,竟不待與時行商及,即將他名銜首列。神宗以有旨在前,不便反汗,似乎有準請立儲的意思。看官!你想這鄭貴妃寵冠六宮,所有內外政務,哪一件不得知曉!當下攜着玉盒,跪伏神宗座旁,嗚嗚咽咽的哭將起來。但說是“生兒常洵,年小沒福,情願讓位元子,把從前誓約,就此取消。”神宗明知她是有心刁難,怎奈神前密誓,口血未幹,況看她一種淚容,仿佛似帶雨海棠,欺風楊柳,就使鐵石心腸,也要被她熔化。隨即親扶玉手,令她起立,一面代為拭淚,一面好言勸慰,委委婉婉的說了一番,决意遵着前誓,不從閣議。可巧申時行上呈密揭,略言臣在假期,同官疏列臣名,臣實未知等語。於是神宗順風使帆,竟將許國等原疏,及時行密揭,一並頒發出來,故事閣臣密揭,悉數留中,此次神宗違例舉行,明明是諷斥許國等人,教他自行檢過。給事中羅大紘,奮上彈章,疏陳時行迎合上意,希圖固寵,陽附廷臣請立之議,陰為自處宮掖之謀。中書捨人黃正賓,亦抗疏痛詆時行,有旨削大紘籍,廷杖正賓,亦革職為民。許國、王傢屏又有“臣等所言,不蒙采擇,願賜罷職”等語,神宗因他跡近要挾,竟下旨斥責許國,說他身為大臣,不應與小臣為黨,勒令免官。許國一去,輿論更不直時行。時行不得已求請解職,神宗一再慰留,到了時行三次乞歸,並薦趙志臯、張位等自代,纔邀神宗允準。時行之屢疏乞休,還算知恥。時行去後,即以趙志臯為禮部尚書,張位為吏部侍郎,並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
至萬歷二十年,禮科給事中李獻可,以宮廷並無建儲消息,特請豫教元子,不意忙中有錯,疏中誤書弘治年號,竟被神宗察出,批斥獻可違旨侮君,貶職外調。王傢屏封還禦批,具揭申救,大忤帝意。六科給事中孟養浩等,各上疏營救,神宗命錦衣衛杖孟百下,革去官職,此外一概黜退。王傢屏知不可為,引疾歸田。吏部郎中顧憲成、章嘉楨等,上言傢屏忠愛,不應廢置。神宗又恨他多言,奪憲成官,謫嘉楨為羅定州州判。憲成無錫人,裏中舊有東林書院,為宋楊時講道處,憲成曾與弟允成,發起修築,至被譴歸裏,即偕同志高攀竜、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於孔兼等,就院講學,海內聞風景附,往往諷議時政,裁量人物。朝士亦慕他清議,遙為應和,後來遂稱為東林黨,與大明一代江山,淪胥同盡。小子有詩嘆道:
盛世寧無籲咈時,盈廷交哄總非宜。
纔知王道泯偏黨,清議紛滋世愈衰。
內本未定,外變叢生,欲知當日外情,請至下回再閱。立嫡,古禮也。無嫡則立長,此亦禮製之常經。神宗溺於鄭貴妃,乃欲捨長立幼,廷臣爭之,韙矣,但必謂儲位一定,即有以固國本,亦未必盡然。兄摯廢而弟堯立,後世嘗頌堯為聖人,不聞其有背兄之惡玷。然則擇賢而嗣,利社稷而奠人民,尤為善策,寧必拘拘於立長耶?惟典學親師,最關重大,士庶人之子,未有年逾幼學而尚未就傅者,況皇子耶?廷臣爭請立儲,緻忤帝意,甚至豫教元子之請,亦遭駁斥,神宗固不為無失,而大臣之不善調護,徒爭意氣,亦未始不足疵也。至於東林講學,朝野景從,處士橫議,黨禍旋興,漢、唐末造,類中此弊,明豈獨能免禍乎。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
|
|
自序 | 第一回 揭史綱開宗明義 睏涸轍避難為僧 | 第二回 投軍伍有幸配佳人 捍孤城仗義拯主帥 | 第三回 攻城掠地迭遇奇材 獻幣釋嫌全資賢婦 | 第四回 登雉堞語驚張天祐 探虎穴約會孫德崖 | 第五回 郭傢女入侍濠城 常將軍力拔采石 | 第六回 取集慶朱公開府 陷常州徐帥立功 | 第七回 朱亮祖戰敗遭擒 張士德縶歸絶粒 | 第八回 入太湖廖永安陷沒 略東浙鬍大海薦賢 | 第九回 劉伯溫定計破敵 陳友諒挈眷逃生 | 第十回 救安豐護歸小明王 援南昌大戰偽漢主 | 第十一回 鄱陽湖友諒亡身 應天府吳王即位 | 第十二回 取武昌移師東下 失平江闔室自焚 | 第十三回 檄北方徐元帥進兵 下南閩陳平章死節 | 第十四回 四海歸心誕登帝位 三軍效命直搗元都 | 第十五回 襲太原元擴廓中計 略臨洮李思齊出降 | 第十六回 納降誅叛西徼揚威 逐梟擒雛南京獻俘 | 第十七回 降夏主蕩平巴蜀 擊元將轉戰朔方 | 第十八回 下徵書高人抗志 泄逆謀姦相伏誅 | 第十九回 定雲南沐英留鎮 徵漠北藍玉報功 | 第二十回 鳳微德杳再喪儲君 鳥盡弓藏迭興黨獄 | 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 | 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 | 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