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閱世心語   》 第76節: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2)      季羨林 Ji Xianlin

  一般人大概都認為,我以前也曾朦朦朧朧地認為,所有的哲學家都是思想傢。哪裏能有沒有思想的哲學家呢?
  但是,最近一個時期以來,我的想法有了改變。
  古今中外的哲學史告訴我們,哲學家們大抵同史學家差不多,想"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方式稍有不同,哲學家們探討的是宇宙的根源,人生的真諦,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存在和意識的關係,等等。在這些問題上,他們時有精闢之論,頗能令人心折。但是,一旦他們想把自己的理論捏成一個完整的體係的時候--一般哲學家都是有這種野心的--便顯露出捉襟見肘,削足適履的窘態。
  我心目中的思想傢,卻不是這個樣子。他們對我在上面談到的那些問題也可能會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們决不硬搞什麽體係,决不搞那一套煩瑣的分析。記得有一副舊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覺得,思想傢就是洞明世事,練達人情的人。他們不發玄妙莫測的議論,不寫恍兮惚兮的文章,更不幻想捏成什麽哲學體係。他們說的話都是中正平和的,人人能懂的。可是讓人看了以後,眼睛立即明亮,心頭渙然冰釋,覺得確實是那麽一回事。
  空口無憑,試舉例以明之。我想舉出兩個人:一個是已故的陳寅恪先生,一個是健在的王元化先生,都是中國學術界知名的人物。
  寅恪先生是史學大師,考據學巨匠。但是,他的考據是與乾嘉諸大師不同的,後者是為考據而考據,而他的考據則是含有義理的。他從來不以哲學家自居。然而他對許多本來應屬於哲學範疇的問題的看法卻確有獨到之處,比如,對"中國文化",他寫道:
  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論,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
  言簡意賅,讓人看了就懂,非一般專門從事於分析概念的哲學家所能企及。此外,寅恪先生對中國歷史研究還有許多人所共知的見解。總之,我認為,寅恪先生不是哲學家,而是思想傢。
  王元化先生是並世罕見的通儒,他真可以說是學貫中西,古今兼通。他的文章我不敢說是全部都讀過,但是讀得確實不少。首先讓我心悅誠服的是他對五四運動的新看法。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對它有種種不同的議論和看法,至今仍紛爭不休。我自己於無意中也形成了一種看法。但是,讀了元化先生論"五四"的文章,我覺得他的看法確實鞭闢人裏,高人一籌。他對當前的許多問題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我從中都能得到啓發。總之,我認為,元化先生不是哲學家,而是思想傢。
  我崇拜思想傢,對哲學家則不敢贊一詞。
  2001年10月7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人生第2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第3節:不完滿纔是人生
第4節:走運與倒黴第5節:緣分與命運第6節:牽就與適應
第7節:謙虛與虛偽第8節:時間第9節:成功
第10節:愛情(1)第11節:愛情(2)第12節:知足知不足
第13節:漫談倫理道德(1)第14節:漫談倫理道德(2)第15節:漫談倫理道德(3)
第16節:漫談倫理道德(4)第17節:論朋友第18節:談孝
第19節:老年談老第20節:老年四"得"第21節:老年十忌(1)
第22節:老年十忌(2)第23節:老年十忌(3)第24節:老年十忌(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