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类 》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76節:江漢湯湯,問鼎中原唱大風(5)
劉緒義 Liu Xuyi
由於其父楚武王在位長達51年,因而等到文王即位,早已是人到中年,積纍了豐富的政治經驗。即位後便將都城遷至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郢地處鄂中江漢平原腹地,兼有水陸交通之便,東接雲夢,西扼巫巴,北連中原通衢,南臨長江天險,自然條件優越,戰略地位突出。楚文王定都郢後,楚國已牢固控製了江漢地區。
接下來,為承繼乃父"欲觀中國之政"的大志,楚文王隨即開展了北進的徵途。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北上伐申。
申就是當年幫助外甥周平王殺父的那個申國,是河南南陽境內的封國。楚文王伐申自然是想將觸角伸嚮中原腹地。但楚申之間還隔着一個鄧國,如果伐申,必須假道於鄧。楚文王和其父一樣,都想伐鄧,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尤其是此時的鄧國國君還是楚文王的舅舅。鄧國對楚文王提出的過路要求非常緊張。鄧國作為楚的近鄰,又扼守着漢江水道,本就是楚國北進第一個應該消滅的國傢。鄧國很擔心楚國會藉機滅亡自己,國內的大臣竭力勸說鄧侯設計殺掉楚文王。但鄧侯膽怯,不敢應允。
《左傳·莊公六年》載當時鄧國極力主機乘機殺掉楚文王的三位大夫騅甥、聃甥、養甥見此無可奈何,說:"亡鄧國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圖,後君噬齊,其及圖之乎?"。楚文王很順當的從鄧國國土經過攻打了申國,除掉了周朝南土最大的一個異姓國,將申變成楚國的一個大縣。回兵途中果然攻打鄧國。
公元前684年,楚文王舉兵伐蔡。蔡國在楚文王的北伐計劃裏是本來排名比較靠後的國傢,也沒有想到這麽早對蔡國動手。文王伐蔡純粹事出偶然。
原來,息國和蔡國本是友好鄰邦,蔡侯、息侯分別娶陳國一對美女姐妹做夫人,兩傢因此成了"連襟"。有一年,息侯夫人息媯(媯是姓,息為息國之意)回陳國娘傢探親,途經蔡國,就順道去探望姐姐和姐夫。史載息夫人面若桃花,嬌豔動人,是一位絶色美女,楚國人至今都口口相稱她為桃花夫人。趕巧了她的這個姐夫蔡侯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色狼,一見美麗小姨子不由得大為感嘆,在傢宴上對息媯鬍言亂語、動手動腳。息媯大感恥辱,拂袖而去,回到息國後就嚮丈夫哭訴姐夫的無禮。息侯一聽,深感欺人太甚,頓時火冒三丈。正所謂兄弟之妻不可欺,何況兩傢還是連襟,蔡侯竟做出這等事來,此仇不報不是男人!息侯决意報復。
可是怎麽報復呢?兩傢刀兵相見?息侯想了個藉刀殺人計,他邀請楚文王去攻打蔡國。說:"蔡自恃與齊聯姻,不肯朝貢於楚。若楚軍攻我,我求救於蔡,蔡侯年輕而又勇敢,必然親自來救。我與楚合兵攻蔡,就可以俘虜蔡侯。既俘虜了蔡侯,就不怕蔡國不朝貢。"楚文王一聽,好事呀,於是依計北上伐蔡。
小小的蔡國哪是楚國的對手?很快,蔡哀侯在莘地被俘。做了人傢的階下囚,蔡侯也顧不得什麽面子,他深知自己的下場是怎麽回事,便在楚文王面前盛贊美化息媯。楚文王動了心:"我若能得見息夫人,雖死無恨。"便趁息侯答謝之機來到息國,主動設享禮招待息侯,在席中對息侯加以襲殺,滅了息國。把息媯帶回楚國,還生下了兩個兒子堵敖和成王。
息媯到楚文王身邊之後幾年時間裏,息媯都沒有主動和楚王說過話,楚文王便問她何故。讀到這裏,我不禁又想起周幽王身邊也有一個不笑的褒姒,二者何其相似啊。不笑的褒姒與不說話的息媯,對於男人來說無疑都是心頭的一種痛。息媯見文王發問,便說:我一個女人,侍候兩個丈夫,即使不能死,又能說什麽呢?楚文王聽了,大為感慨,認為息媯說的是真心話,自己因為蔡侯的一句話纔滅亡了息國,這一切都是好色的蔡侯使的鬼。於是文王又率兵攻打蔡國,入其國,滅之。
春秋時的君子感嘆蔡哀侯,《商書》說"惡的蔓延,如同火的燎原,不可以接近,難道還可以撲滅?恐怕說的就是蔡哀侯吧。"後來大唐才子詩人杜牧作詩嘆息媯雲:
細腰宮裏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
畢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𠔌墜樓人。
就因為一個男人好色,陰差陽錯成就了一段凄美的故事。此事對楚國、對息媯、對息國、對蔡國乃至當時的國際形勢産都生了深遠的影響。
楚文王十一年,齊桓公稱霸。《史記·楚世傢》雲:"齊桓公始霸,楚亦始大。"
見此情勢,楚文王加快了北上的進程。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出其不意,滅鄧,這一年是楚文王十二年,齊桓公八年。齊楚兩大國一西一北同時嚮中原展開了爭鋒。
至此,北進中原的大門完全洞開。同年,楚文王以鄭厲公復位"緩告於楚"(《左傳·莊公十六年》)為由,發兵討伐鄭國,直抵棟(今河南禹縣)而還。鄭是姬姓國,又是春秋初期大國,楚文王竟藉口懲罰,足見楚國已挺進中原與齊國爭霸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 | 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 | 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 | 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 | 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 | 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 | 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 | 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 | 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 | 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 | 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 | 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