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講義 》
子路第十三(6)
李裏 Li Li
人而無恆,不能為巫醫。 共和國五十一年,裏從成都雙流應天寺八十五歲老尼仁學法師習中醫,及今已七年矣。七年之間,漂泊浪跡,師父圓寂。又從成都名老中醫溫如秀習醫理,雖略有得,終未能升堂入室。始深悟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之理。今繪此圖,以紀念師父殷殷誨教之恩。共和國五十八年暮春時節,李裏繪並記於川師東籬居中。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子貢問,同鄉的人都喜歡、都稱道這個人或這件事,或者同鄉的人都討厭、厭惡這個人或這件事,對此,你怎麽看啊?孔子說,這不一定要得,大傢都稱贊的,不一定真好,大傢都厭惡的,不一定真壞。儒傢很智慧,因為世上總是善惡並存,美醜同在,任何地方都有善人,有惡人。一個鄉裏有這麽多人,必定有好人、有壞人、有善人、有惡人,善人說他好,而惡人也說他好,但這個人未必就好。善人、惡人都說他好,這本身就有問題。好人喜歡他說明他真好,壞人喜歡他就有問題了,說明他總是給了你什麽利益,誘惑你,你纔說他好。小人是見利的,君子是見道的,所以總是有什麽利益的誘惑,故而纔稱贊。鄉人皆討厭他——好人討厭他可以理解,他有問題,但壞人也討厭他,或者,壞人討厭他可以理解,那為什麽好人也討厭他呢?所以孔子說,同鄉之中善良的人喜歡他,不善的人討厭他,說明這個人才是真好,這是對人的品評,孔子講得很深刻。不要大傢都說他壞就跟着說他壞,大傢說他壞的時候就要想一下,為什麽大傢都說他壞呢,是什麽道理呢?因為每個人的價值標準是不一樣的。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孔子說,君子你很容易和他相處,為他辦事很容易,因為君子他不苛求,他很寬容,所以你很容易和他相處,很容易與之共事,但卻不容易取悅於他。你給他小恩小惠,君子是會不高興的,你不以正道取悅他,給他小恩小惠,請他大吃大喝,衹會讓他不高興,你想走歪門邪道讓他高興,那不行。這裏的“說”字,通喜悅的“悅”字。君子使用人時,總是按其才能來使用,是個什麽器皿就給他派什麽用場,是個杯子就讓它裝水,根據他的才能來給他安排工作,這叫“器之”。君子用人是因其材而用。小人難以侍奉,因為小人是很苛刻的,他自己不好,但他對別人要求極嚴格。小人使用人的時候求全責備,他看你全身都是問題。小人苛刻、心胸狹窄,對人異常尖酸,但是很容易取悅他,你衹要去拍馬屁、獻媚、說好話,給他恩惠,就能讓他高興。所以凡是小人當領導的,後面都有一群拍馬屁的,拍得屁顛兒屁顛兒的。這段話說得太生動、太貼切、太深刻了,放到今天的現實中也的確如此,這也可以看出聖人對生活的體察入微與概括的精練準確。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說,“君子泰而不驕”,“泰”是一種內心的安詳、和平、自在,一點不驕傲、不驕矜。小人往往驕橫跋扈,你看他的樣子很傲慢,趾高氣揚的,可是內心是恐懼、緊張的,一點兒不安詳、不自在。君子是坦蕩蕩的,內心安詳,外表平和。外表的平和是內心安詳的流露。往往外表很驕傲的人,其實內心很渺小,內心很不安。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孔子說,剛毅木訥的形象就近於仁德了。註意,“近”很關鍵,不是說剛、毅、木、訥就是仁者了,而是接近於仁者,“近”是孔子很考究的用字。“剛”就是不屈於物;“毅”就是堅韌,剛強堅韌。“木、訥”,“木”就是質樸;“訥”就是遲鈍,言語不輕易出口。既質樸訥於言,又剛強堅忍,這種人近於仁者,但還不完全是仁者。因為仁者是很溫潤的,此時剛毅木訥還衹是仁者之質,還未得仁者的全貌,真正達到仁者以後有一股溫潤之氣,此時剛毅木訥的狀態已被化於無形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 | 序三 讀《〈論語〉講義》 | 序論(1) | 序論(2) | 序論(3) | 學而第一(1) | 學而第一(2) | 學而第一(3) | 學而第一(4) | 學而第一(5) | 學而第一(6) | 學而第一(7) | 學而第一(8) | 學而第一(9) | 學而第一(10) | 學而第一(11) | 學而第一(12) | 學而第一(13) | 學而第一(14) | 為政第二(1) | 為政第二(2) | 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