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國學智慧與當下生活:百傢講壇   》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的人生之路(12)      張曉傑 Zhang Xiaojie

  秦始皇聽了周青臣的這一番頌揚,心裏甜滋滋,臉上堆滿笑容,十分高興。可是,博士齊人淳於越上前,卻說了與周青臣完全相反的話。他說:“我聽說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殷周都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像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靠誰來救援呢?凡事不師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說過。剛纔周青臣又當面阿諛,以致加重陛下的過失,這不是忠臣。”
  淳於越的話,一是批評周青臣太愛拍馬屁,阿諛奉承;二是再次提出分封子弟為王,派他們鎮守地方。秦始皇聽了淳於越的話,沒有急於表態,把意見下交議論,“下其議”。這時,丞相李斯站了起來,他要發表意見。李斯的話很長,主要說了這幾個意思:
  第一,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五帝的制度不是一代重複一代,夏、商、周的制度也不是一朝因襲一朝,可是都憑着各自的制度治理好了,這並不是他們故意要彼此相反,而是由於時代變了,情況不同了。
  第二,現在陛下開創了大業,建立起萬世不朽之功,這本來就不是愚陋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況且淳於越所說的是夏、商、周三代的事,根本不值得效法!
  從前諸侯並起紛爭,纔大量招攬遊說之士。現在天下平定,法令出自陛下一人,百姓在傢就應該致力於農工生産,讀書人就應該學習法令刑禁。
  請註意,李斯的話頭要轉,他把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提出來了——儒生心懷鬼胎,別有用心!
  第三,李斯說:現在儒生們“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意思是現在這些儒生們不學習今天的,卻要效法古代,以此來誹謗當世,惑亂民心!這些人,“入則心非,出則巷議”。入朝就在心裏指責,出朝就去街巷談議,在君主面前誇耀自己以求取名利,追求奇異說法以擡高自己,在民衆當中帶頭製造謗言。像這樣的活動如果不去禁止,君主的權威就會下降,在下面朋黨的勢力就會形成。我認為應該禁止他們的活動,必須對他們采取措施!
  李斯在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充分的論證並上綱上綫後,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第一,把人們個人收藏的《詩》《書》、諸子百傢著作,全都送到地方官那裏去一起燒掉。有敢在一塊談議《詩》《書》的處以死刑示衆。
  第二,藉古非今的滿門抄斬。官吏如果知而不報,以同罪論處。命令下達30天仍不燒書的,處以黥刑(臉上刺字),處以罰作4年苦力,發配邊疆,白天防寇,夜晚築城。
  第三,醫藥、占卜、種植之類的書不在清除之列。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主張,製曰:“可。”這就是震驚中國歷史的焚書事件。
  如何看待李斯的焚書主張呢?
  首先,淳於越提出分封,和當年王綰一樣,都是從善意出發的,他們的目的不是要顛覆秦政權,而是要使秦政權鞏固。李斯卻認為這些人是完全照搬西周的制度,以古非今。李斯把問題的性質搞錯了,搞復雜化了。
  在焚書問題上,李斯小題大做,起了推波助瀾的惡劣作用。套用今天的一句話,是他忽悠了秦始皇。把本來可以討論的問題擴大化,變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似乎秦王朝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終於造成一場文化災難。
  李斯與秦始皇合謀的焚書政策從主觀上講是要加強統一和集權,但對不同意見,顯然沒有必要用燒書的方法來解决,這一作法對人心的傷害太大了。焚書之後,秦朝的社會矛盾日益顯現,不穩定因素開始增多;對秦始皇而言,這次事件之後,他由一個比較開明的君主開始變為專製暴君;對李斯而言,這次事件之後,他處處迎合、屈從最高統治者的心態進一步表露,他這樣做雖然可保全自身,但也暴露了自身的弱點,為秦朝,也為自己埋下了災難的種子。
  在秦朝歷史上,人們常常把另一個事件與焚書並稱,這就是坑儒。
  坑儒是怎麽一回事呢?
  焚書坑儒雖然一直被人們放在一起談論,普遍認為都屬於秦始皇的暴政,其實,焚書和坑儒不是同一年發生的事,而是兩個獨立的事件,而且事件的起因也不一樣。焚書事件的起因是淳於越等人提出要分封而惹怒了李斯和秦始皇,坑儒事件的起因則是方術士侯生、盧生謾駡了秦始皇,又逃得無影無蹤。秦始皇被駡得下不來臺,惱羞成怒,於是在鹹陽抓了460多個方士、儒生,並把他們坑殺。焚書和坑儒雖是毫不相幹的兩件事,但其性質是一樣的,都是秦專製政權對思想文化的摧殘,對讀書人的迫害,是秦始皇的暴政之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2)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3)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4)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5)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6)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7)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8)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9)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2)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3)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4)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5)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6)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7)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8)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9)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0)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1)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1)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2)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3)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