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七编 雄关要隘(1)      Dong Yaohui

  为什么会有两个鸦鹘关?
  鸦鹘关,原位于辽宁新宾县西南近百里处,是明长城辽东镇上的一个重要关隘。此关东西面是连绵不断的群山,峰峦叠嶂,唯此处有一形势险要的山口,可通南北。明代时,这里是辽东镇通往建州卫的主要通道,亦为朝鲜使臣入贡的必经之路。鸦鹘关自1468年建关后,因其军事地位重要,明廷同建州女真在此发生了十分频繁的争夺战,到万历末年,辽东武备逐渐废弛,而建州女真部却日益强盛起来。1618年努尔哈赤率部攻下鸦鹘关,然后进攻清河,鸦鹘关由此为女真所据。自鸦鹘关失守之后,当时任辽东总兵的李成梁又在旧关西南25公里,今本溪市金斗峪附近,重建新关,又在新关附近重修一条长城,以作为清河堡边防的屏障,并将新关仍命名为鸦鹘关。
  抚顺关的含义是什么?
  抚顺关位于辽宁抚顺市东10公里的前甸乡关岭村附近,关隘设在浑河河谷要冲之北的制高点上。明朝时抚顺关是女真建州卫通往辽沈平原的重要通道。明灭元后,对已退居长城之外但实力仍很强大的蒙古族,明政府主要采用武力和经济封锁的政策,迫使其就范,而对当时还不够强大的其他少数民族,则是采取怀柔政策。抚顺即“抚绥连疆,顺导夷民”之意。抚顺关建筑于1464年,而抚顺关西坐落于浑河河谷冲积平原上的抚顺城,则建于1384年。明初大将军徐达率部平定辽东后,为确保在该地区站住脚,从山东等地迁来大量的移民进行屯田,并筑了辽东18城,抚顺城即为其中之一。抚顺关和抚顺城在绝大部分和平时期里,是明王朝向建州女真开放马市贸易的主要关隘。抚顺关今已不存,当地称其遗址为南城地。
  山海关是怎么命名的?
  山海关,古时又称渝关。位于华北与东北的交界处,据辽西走廊西端通道,扼海陆咽喉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的名称,源自明朝初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一万五千多人,修永平、界岭等32关时,见此处踞山临海,形势险峻,如天造地设,以其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规方度势,因险制塞,建关设卫,接引长城,即形成了卫佐京师的东大门。并因其负山襟海,雄关耸峙,于是命名为山海关。
  山海关共发现多少种长城铭文砖?
  解放后,山海关所辖明长城全长26公里,南起渤海之滨的老龙头,东北至与抚宁、辽宁绥中县交界的九门口止,在此段长城中,有12公里的土筑砖包墙。明代修筑长城时,出于明确责任和区分每一筑城单位需要,采取了在城砖上模印铭文的做法。经过对山海关所辖长城的多次调查,已发现16种铭文城砖。这些文字多系军事编制的名称,也有征调的民夫所在各州县名称。这对于研究明代山海关的军事防御无疑是重要的实物佐证。
  “中”字砖,1984年清理角山关遗址时发现,城砖规格:39×18×9厘米。“中”字印在砖的大面中部,阳文,楷书体。
  “右”字砖,1985年修复老龙头滨海段长城时发现,城砖规格:39×18×9厘米。“右”字印在砖的大面中部,阳文,楷书体。
  “河”字砖,1985年修复老龙头滨海段长城时在4号台附近发现,城砖规格:39×18×9厘米。“河”字印在砖的大面中部,阳文,楷书体。
  “永固砖”,1987年修复老龙头长城时在南海口关南侧内墙体上发现,城砖规格:40×20×9厘米。“永固砖”三字印在砖的小面中部,阴文,楷书体。
  “左”字砖,1991年发现于角山主峰南坡长城城面上,城砖规格:39×18×9厘米。“左”字印在砖的大面中部,阳文,楷书体。
  “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万历十二年德州营造”、“万历十二年滦州造”、“万历十二年燕河路造”、“万历十二年卢龙县造”、“万历十二年抚宁县造”、“万历十二年乐亭县造”、“万历十二年迁安县造”、“万历十二年台头路造”、“万历十二年建昌车营造”等10种铭文砖,此外,还有一种砖仅模印“德州营造”四字,解放后均于东罗城墙体上陆续发现。城砖规格:38×18×10厘米,文字全部印在砖的小面中部,阴文,规整楷书体。
  “万历十二年石门路造”砖,1984年于临闾楼遗址处发现,城砖规格:38×18×10厘米,文字印在砖的小面中部,阴文,规整楷书体。
  有的印模铭文砖不但有确切纪年,又有烧制单位,如“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等文字;有的仅一单字,如“左”、“右”等;有的系标明质地(也许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如“永固砖”。这些铭文砖多由驻防的军队所烧制,部分系由永平府管辖内各州县所征调的筑城民夫烧制。
  九门口长城为什么又叫“一片石”?
  九门口长城是明长城蓟镇的重要关隘。在河北抚宁县与辽宁绥中县交界的地方,它南边离山海关仅有15公里。九江河穿过这里,历史上曾是东北进入中原的咽喉,与山海关唇齿相依。九门口因有一座长达110米,高出水面10米的过河城桥,桥有水门9个,所以叫九门口。又因9座泄水门底部是用12000多块花岗岩条石铺砌的近7000平方米的过水铺石,每块石上凿有马蹄榫卯并灌铁水连接、固定,所以又叫一片石。一片石起初仅见于文献记载,又没指明它的确切地点。1986年发现万历四十三年(1615)和天启六年(1626)修筑长城记事碑的文字材料,如“真定民兵营春防奉文派修一片石九门”,“九门一片石”。从这些记载与辽宁省博物馆所藏明嘉靖十三年(1534)许论绘制的《九边图》上看,一片石不仅从九江河上通过,而且与九门口同为一地。这使考古人员想到几百年来历史学界一直在寻找而始终不见踪迹的一片石当在九门口。不久,在地表下1.5米至5米深处,发现了人工铺砌的联片条石。1987年元旦,经过发掘,在地下沉睡了几百年的一片石全貌,终于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九门口长城工程浩大,巧思绝伦,为万里长城沿线地区所罕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