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老子校釋 》
第七十五章
朱謙之 Zhu Qianzhi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
嚴可均曰:“民之饑”,禦註作“人之”。 羅振玉曰:禦註本、敦煌辛本諸“民”字均作“人”。“饑”,諸本均作“饑”,下同。
謙之案:景福、慶陽、樓正、柰捲、河上、顧、趙、諸王本均作“民”,遂州、邢玄、嚴及後漢書郎顗傳引並作“人”,傅、範本“ 饑”下有“者”字。畢沅曰:“‘饑’,河上公、王弼諸本皆作‘饑’。案古‘饑饉’字作‘饑’,‘饑餓’字作‘饑’,此應作‘饑’。”今案:畢說是也。字林:“饑,餓也。”“饑,𠔌不熟。”“民之饑”正作饑餓解,宜作“饑”,不作“饑”。禦註、景福、邢玄、慶陽、樓正、柰捲、河上、顧、嚴、傅、範、趙、群書治要、後漢書郎顗傳引並作“饑”。又道藏王本二“饑”字亦並作“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是以難治。
嚴可均曰:“上有為”,河上、王弼、高翿作“上之有為”。
羅振玉曰:“民”,敦煌辛本作“百姓”。“上之”,景竜本、敦煌辛本均無“之”字。
謙之案:嚴本作“百姓難治,以上有為,是以不治”。傅、範本作“民之難治者,以其上之有為也,是以難治”,與諸本稍異。
彭耜曰:“五註無此十五字。”又道藏宋張太守匯刻四傢註引王弼註:“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由其下也,民從上也。”下云:“疑此非老子之所作。”
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嚴可均曰:“生生之厚”,各本作“求生”。
羅振玉曰:“求生”,景竜本、敦煌辛本作“生生”。謙之案:遂州、彭、範作“生生”,柰捲、王羲之、趙孟俯作“求生”,高翿作“生求”,傅作“求生生”。嚴無“以其”二字,傅、範、彭、柰捲“厚”下有“也”字。案作“生生之厚”是也。
易順鼎曰:按“求生之厚”當作“生生之厚”。文選魏都賦“生生之所常厚”,張載註引老子曰:“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也。”謂通生生之情以自厚也。足證古本原作“生生”。淮南精神訓、文選鷦鷯賦註、容齋隨筆並引作“生生之厚”,皆其證。五十章雲“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又其證之見於本書者矣。
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吳雲曰:傅本作“無以生為貴者,是賢於貴生也”,王弼無第一“貴”字。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為”下更有“生”字。“貴生”,景福本“生”下有“也”字。
謙之案:首句廣明、景福、王羲之、趙孟俯同此石。邢玄同敦煌辛本。“貴生”下,柰捲、彭、傅、範及治要引均有“也”字,淮南道應訓引有“焉”字。又案淮南精神訓:“夫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壽命而中道夭於刑戮者,何也?以其生生之厚。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語亦本此。惟淮南以父諱長,故變“長”言“修”。俞樾曰:“‘修得生’,本作‘得修生’,‘得修生’即得長生也”。文子十守篇正作“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得長生”。疑老子古本在“賢於貴生”上本有此一句。七章“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五十九章“長生久視之道”,“長生”一語,得此而三。又此章每段三句,“是賢於貴生”與上文“是以輕死”為對句。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姚文田、鄧廷楨、奚侗同。陳柱:饑、饑韻,治、治韻,死、死韻。謙之案:“饑”當作“饑”,說見前。又敦煌辛本“生為”下更有“生”字。“賢於貴生”上據文子十守篇有“即所以得長生”一句,是生、生亦韻也。
右景竜碑本不分章,五十二字,敦煌本註五十三字(實五十四字),河上、王本五十三字,傅本六十三字,範本六十字。河上本題“ 貪損第七十五”,王本題“七十五章”,範本題“民之饑章第七十五”。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唐易州竜興觀道德經碑本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五章 | 第六章 | 第七章 | 第八章 | 第九章 | 第十章 | 第十一章 | 第十二章 | 第十三章 | 第十四章 | 第十五章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 第十八章 | 第十九章 | 第二十章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