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太平御覽   》 捲七百五十七 ◎器物部二      李昉 Li Fang

  ○鑊
  《周禮》曰:烹人掌供鼎鑊。(所以煮肉及魚臘之器。既熟,乃脀於鼎。脀,音蒸。)
  《儀禮》曰:雍人陳鼎五,三鼎在羊鑊之西,二鼎在豕鑊之西。
  《史記》曰:藺相如謂秦王曰:"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郡與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當誅,臣請就湯鑊,惟大王群臣熟計議之。"
  《晉書》曰:張平自稱豫州刺史,樊雅自號譙郡太守,元帝皆版為四品將軍。豫州刺史祖逖出屯廬州,遣參軍殷義詣平、雅。義意輕平,視其屋雲:"當持作馬廄。"見大鑊雲:"欲鑄作鐵器。"平曰:"此是帝王大鑊,天下定後方當用之,奈何打破?"乂曰:"卿能保頭而不惜大鑊耶?"平大怒,於坐斬乂,阻兵固守歲餘。逖攻平,殺之,而雅據譙城。
  《文子》曰:養魚於沸鑊之中,棲鳥於炎爐之上,雖欲其生,養理失矣。
  陸機《洛陽記》曰:宮墻外以大鐵鑊盛水以救火。鑊受百斛,百步一置。(楊竜驤《洛陽記》雲:鐵鑊合一百八十枚也。)
  《搜神記》曰:武帝從南嶽著廬江潛,霍山之上無水,廟有四鑊,可受四十斛。至祭時,水輒自滿,用之足了,事畢即空,塵土樹葉莫之污也。積五十歲,歲作四祭。後但作三祭,一鑊自敗。
  《朱崖傳》曰:朱崖大傢有銅鑊,多者五三百,積以為貨。
  《南越志》曰:竜川縣營崗北有巨鑊,恆有懸泉註之,終歲不滿。嘗有采薪者欲推動之,忽然震電,迷失路,十許日乃至傢。
  《湘州記》曰:伍子胥廟中有大銅器。元嘉中,沙門釋亮啓乞此廟器鑄丈六金像。始,廟所有大銅鑊,可容三百斛許,即陷入地中。僧亮夢神語雲:"今捨此器,相與發願,免此神刑!"
  殷斌《當山記》曰:魏興反照山上有三公鐵鑊,常有水數十斛,雖大旱而不減。長老雲:"有天子女,欲來此山,愁思而死。三公衛送,故於此烹之。"
  《羅浮山記》曰:有石鑊,容千餘斛,溢為瀑布。
  《墨子·死守》曰:二十五步一竈,竈有鐵鑊,容二石以上,為湯。
  ○釜
  《說文》曰:鍑,(音富)如釜而大口,釜也。一曰:鼎大上小下若甑曰鬵,(音尋)三足釜也。
  《方言》曰:釜,自關而西或謂之釜,或謂之鍑。(鍑亦釜之總名也。)
  《廣雅》曰:錪、(他典切。)鉼、(音餅)鬲、(音歷)鍑、(音富)鏕、(音鹿)鏝鍪、(漫牟二音。){規金}、(音規。)錡、釜也。
  《埤蒼》曰:鎢釒莽,小釜也。
  《易·說卦》曰:坤為釜。
  《詩》曰:於以湘之?維錡及釜。(錡,釜屬也。有足曰釒奇。)
  又曰:誰能烹魚?溉之釜鬵。(鬵,釜屬也。)
  《左傳》曰: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
  《三禮圖》曰:釜,《制度》雲三斛,或曰二斛。
  《春秋繁露》曰:夏求雨,曝釜於術(音遂)十日。
  《史記》曰:項籍救巨鹿,沉船破釜甑,以示必死。
  《古史考》曰:黃帝始造釜、甑。
  《戰國策》曰:蔡澤入韓、魏,遇奪釜鬲於途。
  《東觀漢記》曰:梁鴻少孤,詣太學受業。同房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鴻曰:"童子不因人熱者也!"滅竈,更燃火。
  又曰:鄧遵破匈奴,得釜鑊二三千枚。
  謝承《後漢書》曰:範丹為萊蕪長,遭黨錮,有時絶糧。閭裏歌之曰:"釜中生魚,範萊蕪!"
  又曰:鬍邵為淮南太守,使群下閣外炊曝作乾飯,閣中不設釜竈。潁川馮暹為徐州刺史,以小銅釜甑十日一炊。
  《後漢書》曰:王莽納言將軍嚴尤欲據宛,伯升乃陳兵誓衆,焚積聚,破釜甑,鼓行而前。(破釜甑,示必死也。)
  《魏略》曰:鍾繇為相國,以五熟鼎範因太子鑄之。釜成,太子與繇書曰:"昔有黃三鼎、周之九寶,鹹以一體調一味。豈若斯釜,五味時芳!蓋鼎之烹飪,以享上帝。今之嘉釜,有逾茲義。"
  《晉諸公贊》曰:尚書杜預欲為平底釜,謂於薪火為省。黃門郎賈彝於世祖前面質預曰:"釜之尖下,以備沃洗;今若平底,無以去水。"預亦不能折之。
  《前秦錄》曰:處士張忠隱於太山,鑿石為釜,容六鬥四升。
  《河圖》曰:漢高祖觀汶水,見一黃釜,驚卻反,化為一翁,責言曰:"劉季,何不受《河圖》?"
  《莊子》曰:曾子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鍾不洎親,吾心悲。"
  《韓子》曰:智伯圍襄子於晉陽,决晉水以灌之。城中巢處,懸釜而炊。
  《呂氏春秋》曰:晉文公反國,介之推不肯受賞。或遇之山中負釜。
  《淮南子》曰:鉛不可以為刀,木不可以為釜。
  又曰:太王亶父處邠,狄人攻之,杖策而去,百姓負釜甑,逾梁山,而國乎歧。
  《淮南萬畢術》曰:牛膽鳴。(取牛膽以塗熱釜,即自鳴矣。)
  《風俗通》曰:俗說齊人有空車行,魯人有負釜者,便持釜置車中,行二三百裏,臨別取釜,不相問為誰,亦不謝。後車傢係獄當死,釜主徑往,募人取之,穿壁未達。車者怒,不肯出。釜主慚,欲俱死。明日,主者以事白齊君,義而原之。
  《魏子》曰:鼎以為希出,而世貴之;釜鬲常用,而世輕之。
  《兵書》曰:初出軍行,日三炊,釜不得覆。覆釜,軍敗。
  《物理論》曰:堯世洪水,民登木而棲,懸釜而爨。
  《茅君內傳》曰:欲合九轉,先作神釜。
  《郭文傳》曰:文以石為釜。
  《婁承先別傳》曰:昔山越民反,所過殘毀。至婁氏之裏,往中庭,顧見釜甑,尚著於竈,曰:"恐他遠寇取之!"仍為取洗,瀋著井中而去。婁傢後還,皆盡得之。
  《朱崖傳》曰:朱崖俗多用土釜。
  裴淵《廣州記》曰:東官郡煮????,織竹為釜,以牡蠣屑泥之,燒用七夕一易。
  《異苑》曰:長山朱郭夫妻,恆采藻澗濱。見二銅釜沿流而下,取之而歸。有圓蓋,滿中銅器,光輝耀目,自然作聲。郭懼,運著北山埋之。而後賣釜與人,方載出為貨。船無故自覆,失釜所在。
  又曰:薛願傢有虹飲釜中,水盡,以酒灌之,便吐金滿釜,而願因之豐富。
  《離騷》曰:黃鍾毀棄,瓦釜雷鳴。
  ○鬲(音歷)
  《爾雅》曰:鼎,款足者謂之鬲。(郭璞曰:麯腳也。或曰:款,定也。犍為捨人曰:鼎足相去疏闊曰鬲。)
  《方言》曰:鍑,或謂之鏤,吳楊之間謂之鬲。
  《周禮》曰:鬲實五觳,(苦角切。)厚半寸,唇寸。
  《漢書》曰:空足之鬲。(蘇林曰:足中空不實。)
  《傢語》曰:"魯有儉者,瓦鬲煮食祀之,自謂甚美,盛之土鉶之器,以進孔子。孔子受之,欣然有悅,如受太牢。"子路曰:"瓦甑,(音邊)陋器也。夫子何喜如此乎?"孔子曰:"夫食美者念其親;以食其美者而念,其我思也。"
  盛弘之《荊州記》曰:湘東陰山縣西,有鬲口溪。昔有大鬲,容百斛,出於此水,故因為名。
  ○鐺(與鎗同)
  《通俗文》曰:鬴(音輔)有足曰鐺。
  《齊書》曰:明帝每存儉約,欲鑄壞太官元日上壽銀酒鐺,尚書令王晏等鹹稱盛德。蕭穎胄曰:"朝廷盛禮,莫過三元。此一路器,既是舊物,不足為侈。"帝不悅。預麯宴,銀器滿席,穎胄曰:"陛下前欲壞酒鐺,恐宜移在此器也。"帝甚慚。
  《唐書》曰:薛大鼎為滄州太守,政化大行,百姓利之。賈敦頤為瀛州刺史,鄭德本為冀州刺史,俱有異政,時人號曰:"鎗腳刺史。"
  《東宮舊事》曰:皇太子初拜,給銅竜頭鎗。
  《孝子傳》曰:陳遵母好食鐺底焦飯。
  《孔氏志怪》曰:有人苦心腹病。死後,剖視之,得銅鐺一枚,容數合許。(疾病部廢門中備雲其事。)
  《述異記》曰:諸葛景亡後,宅上常聞語聲:"當酤酒還,而無溫鎗。"鬼雲":卿無溫鎗,那得飲酒?"見一銅鎗從空中來。
  《續齊諧記》曰:王敬伯夜見一女子,命婢取酒,須臾持一銀酒鎗。
  《笑林》曰:太原人夜失火,欲出銅鎗,設得熨鬥,便大驚怪,曰:"異事!火未至,已被燒失腳!"
  梁王筠《以服散鎗贈殷鈞別詩》曰:玉鉉布交文,金丹煥仙說。九沸翻成緩,七轉良為切。執以代疏麻,長貽故人別。
  ○鎢錥(烏育二音)
  《廣雅》曰:鎢錥之銼釒臝。
  《說文》曰:銼(纔禾切。)釒臝,(力禾切。)鍑也。
  《纂文》曰:秦人以鑽釒莽為銼釒臝。
  《魏略》曰:徐晃性嚴,驅使將士不得閑息。於時軍中為之語曰:"不得餉,屬徐晃。"晃聞此語,笑曰:"我槌破汝鎢錥耶?"
  杜預《奏事》曰:藥杵臼、澡盤、熨鬥、釜、甕、銚盤、鎢錥,皆亦民間之急用也。
  江逌《表》曰:昔康皇帝玄宮內金烏育。
  ○銚
  《廣雅》曰:鋗(血涓切。)謂之銚。
  《說文》曰:銚,溫器也。
  《嵩高山記》曰:嶽左右有古人住處,銅銚器物猶存。
  《衡山記》曰:有人採藥,暮宿石室中,見一銅銚,是煮藥處。蠻人聞之,取銚還用,舉村盡病,送返乃已。
  《夢書》曰:夢見得新銚鋗,取婦好也。
  魏武《上獻帝表》曰:臣祖騰有順帝賜器。今上四石銅鋗四枚,五石銅鋗一枚,禦物有鈍銀粉銚一枚。
  束晳《貧傢賦》曰:執偏隳之漏鋗。
  ○釒盧
  《說文》曰:釒盧,方釒盧也。鏇,(似絹也。)圜釒盧也。
  《周禮》曰:宮人掌王之六寢,凡寢中之事,掃除、執燭、共釒盧炭凡勞事。(勞事,勞褻之事也。)
  《左傳》曰:邾子在門臺,臨廷。閽以瓶水沃庭,邾子望見之,怒。閽曰:"夷射姑旋焉。"(旋,小便也。)命執之,弗得,滋怒,自投於床,廢於釒盧炭,爛,遂卒。
  《魏略》曰: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太祖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釒盧炭上耶?"
  崔豹《古今註》曰:漢成帝顧成廟有二真金釒盧。
  《拾遺錄》曰:周靈王出於宣昭之臺,望東方雲氣蓊鬱,俄而有二人乘飛遊之輦,上帝酣。其一人能為霜雪,坐者皆噤,乃命青金洪釒盧。青金洪者,出青零淵,石色皆如紺,中有金,鑄為大。
  《異苑》曰:龐猗,義熙中為宜都太守。禦人牧馬於野,見一銅釒盧上焰帶鎖而行。持歸以呈猗。遂檻盛,送下荊州。至都北界,夜忽風雨,有叫聲,光火燭天,徑來趨船,失釒盧所在。
  《????鐵論》曰:歐冶能因國君之銅鐵以為金釒盧大鐘,而自不能為壺鼎盤盂,無其用也。
  桓譚《新論》曰:元帝求方士,漢中道人王仲都,大暑日,使暴坐,又環以十釒盧,不言熱。
  《論衡》曰:當風鼓箑,嚮日燃釒盧,而天終不為鼕夏易氣。
  又曰:推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似以夏進釒盧,以鼕奏扇。
  賈誼《鵩鳥賦》曰:且夫天地為釒盧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甑
  《說文》曰:窐,(戶圭切。)甑空也。
  《古史考》曰:黃帝始作甑。
  《方言》曰:甑,自關而東謂之甗,(魚蹇切。)或謂之鬵,或謂之酢餾。(力救切。)
  《爾雅》曰:(與甑同。)謂之鬵。朁,鉹也。(郭璞註曰:涼州呼鉹音侈。)
  《周禮》曰:陶人為甗,實二鬴,厚半寸,唇寸。甑,實二鬴,厚半寸,唇寸,七穿。(量六鬥四升曰鬴。鄭司農雲:甗無底甑也。)
  《左傳》曰:晉師從齊師,入自丘輿,擊馬陘。齊侯使賓媚人賂以紀甗。(杜預註曰:甗,玉甗也,滅紀所得。)
  《漢書》曰:項羽引兵渡河,皆瀋船,破釜甑,燒廬捨,示士卒勝去,不勝死,無回心。
  《後漢書》曰:範史雲為萊蕪長,時人歌曰:"甑中生塵範史雲。"
  袁山鬆《後漢書》曰:"荀淑與陳寔神交,棄官,常命駕相就,令元方侍側,季方作食。"嘗一朝食遲,季方跪曰:"嚮聞大人與荀君言,甚善,竊聽之,甑壞飯縻。"寔曰:"汝聽談,解乎?"答曰:"解。"令說之,不誤一言,公悅。
  《韓詩外傳》曰:舜甑無膻。
  《淮南子》曰:粟得濕而,(音罕。)甑得火而液。
  《白虎通》曰:王者德至,山陵丹甑見。
  京房《易逆刺》曰:天雨釜甑,歲一熟。
  《益部耆舊傳》曰:任文公知有王莽之變,悉賣奇物,惟存銅甑簑笠。
  《郭林宗別傳》曰:鉅鹿孟敏容居太原,林宗見而問之,對曰:"甑已破矣,視之無益!"林宗以其分决,勸使學,果為美士。
  《郭文傳》曰:文以竹為甑。
  《錄異傳》曰:隆安中,吳縣張君林,忽有鬼來,助其驅使。林傢甑破,無何用,鬼乃撞盆底穿以充甑。
  《錢塘記》曰:石姥(莫補切。)山有甑,大數十圍,下有三石支足。一人搖之輒動,縱使千百人引之,與一人不異。
  《離騷》曰:圭璋雜於甑窐。(窐,土甑孔也。)
  ○箅
  《說文》曰:箅,蔽也,所以蔽甑底也。
  《淮南子》曰:明鏡可鑒形,蒸食不如竹箅。(裴玄論雲:尹氏鏡,蒸食不如三錢竹箅。)
  《夢書》曰:夢見新箅,婦女憙。
  孔融《同歲論》曰:弊箅徑尺,不足以救????池之鹹。
  ○甑帶
  《淮南子》曰:琬琰之玉,汙泥土之中,雖廉者弗釋。(琬琰,美玉。釋,捨也。)弊箅甑瓾,在旃茵之上,雖貪者不搏。(瓾,甑帶也。搏,取也。瓾,讀蛙黽之蛙也。)美之所在,雖汙辱,世不能賤;惡之所在,雖高隆,世不能貴。
  《夢書》曰:夢見甑,欲娶婦;夢見甑帶,媒妁來。
  《太平御覽》 宋·李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一捲二 ◎天部二捲三 ◎天部三
捲四 ◎天部四捲五 ◎天部五捲六 ◎天部六
捲七 ◎天部七捲八 ◎天部八捲九 ◎天部九
捲十 ◎天部十捲十一 ◎天部十一捲十二 ◎天部十二
捲十三 ◎天部十三捲十四 ◎天部十四捲十五 ◎天部十五
捲十六 ◎時序部一捲十七 ◎時序部二捲十八 ◎時序部三
捲十九 ◎時序部四捲二十 ◎時序部五捲二十一 ◎時序部六
捲二十二 ◎時序部七捲二十三 ◎時序部八捲二十四 ◎時序部九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IX]   [10]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IXX]   [20]   [XXI]   [XXII]   [XXIII]   [XXIV]   [XXV]   [XXVI]   [XXVII]   [XXVIII]   [XXIX]   [30]   XXXI   [XXXII]   [XXXIII]   [XXXIV]   [XXXV]   [XXXVI]   [XXXVII]   [XXXVIII]   [XXXIX]   [40]   [XLI]   [XL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