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75节:江汉汤汤,问鼎中原唱大风(4)      刘绪义 Liu Xuyi

  莫敖派人通告全军:"敢于进谏者要受刑。"到达鄢水后,军队一哄而上渡过河后,就乱糟糟地不成行列了,哪里顾得上设防。刚到达罗国,罗军与卢戎两军两面夹击,把楚军打得一败涂地。莫敖畏罪自缢于荒谷,其它领军将领自囚于冶父等待处罚。楚王下令道:"这都是孤的罪过。"全部赦免了他们。
  公元前689年,七十岁的楚武王壮心不减,再次亲征随国。行前,楚武王自感心率不齐,有些力不从心,便告诉夫人邓曼。邓曼对武王说:"大王的福寿怕是要到头了,只要将士没有损失,即使大王不幸途中与世长辞,国家也算是有福的"。这样楚武王仍然出征。
  到汉水东岸后不久,心疾猝发,坐在一棵满树下歇息,当即去世。协助武王伐随的楚令尹斗祁,秘不发丧,率楚师仍按原计划东进。楚军兵临随都城下,随侯不胜惶恐,被迫派人与楚人签订合约,臣服于楚。屈瑕派屈重代表武王进入随都,与随侯会盟。会盟既毕,楚人才收兵回国。到汉水西岸后,才为武王发丧。
  楚始图霸
  楚武王在位之时,觊觎着中原这块肥肉,一边稳定自己的后方,把楚国的势力伸向江汉;一边为突破周王室设立的"马其诺"防线,展开了第一次对外扩张的灭国高潮。至楚武王死时,"天下之势尽在楚矣"。只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楚武王病死军中后,其子熊赀即位,是为楚文王。
  楚文王同样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史载其人"强硬如挟雷带电,诡谲如翻云覆雨。"但年青时候他也是一个花花公子。《吕氏春秋·直谏篇》说他"淫于田猎,得茹黄之狗,箘路之矢,以田于云梦,三月不反。得舟之姬淫,期年不朝",有人说"良犬、利弓和美女舟之姬"是他的"三宠"。楚文王得到了茹邑的良犬,宛邑制作的利箭,喜不自胜,带着到云梦去打猎,三个月不回都;他得到一位被称为"丹之姬的美女,宠爱逾常,一整年不上朝。保申就是文王的老师对文王说:先王命臣做大王的师傅,占卜利吉兆。现在大王有罪,臣请大王受罚。文王说:寡人不是小孩了,已经与诸候同列,寡人改过就是,请师傅免罚吧!保申说:臣受命于先王,不敢稍违。大王如不受罚,就是违先生之命了。臣宁开罪于大王,决不开罪于先王。文王无奈,表示"敬诺",趴在地席上,保申把50根细荆条扎成一捆,自己先中跪下,然后举起地捆细荆条;轻轻放下,让它落在文王背上,这样重复了一次,才说:请大王起身吧!文王觉得这么表演一下无关痛痒,便说受罚不受罚一个样,保申听了,深感痛心,对文王说;臣听说君子受苔为辱,小人受苔为痛。现在大王不以为耻,说痛不痛还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保申快步走出门去,说要投水以请死罪。文王这才认了错,把保申请固来,随即杀死了那条良犬,折断了那些利箭,还放逐了丹之姬。自此后,楚文王顿时像换了一个人,开始励精图霸。
  关于这个人,历史上有一段"完壁归赵"的故事早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故事中的那块"和氏壁"不仅令秦王垂涎三尺,也给现代人以无限的暇思。虽然和氏壁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早已遗失,不知所终,但它的横空出世却与蔺相如护壁而归一样,同样也是令后人叹为观止。
  《韩非子·和氏篇》记载了这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公元前七百多年前,在一个现在叫"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今湖北南漳县西南的地方,附近住着一个石匠,叫卞和。卞和到山上采石的时候,经常看见有一对凤凰栖落在附近的一个石台上,他想起了古人所说的"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就仔细地观察,结果惊奇地发现了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块,他凿取出来后,抱回家让知宝的爷爷辨别,爷爷惊呼:"这是千古罕见的宝石"。经全家商议,决定由卞和把它献给楚王。然而一次、二次的献宝,都被玉尹说成只是一块顽石,以欺君之罪刖去了双足。五十多年后,楚文王即位时,卞和已有七八十岁,成了生活潦倒的一个残废人,伤心地抱着璞石在荆山脚下哭泣,哭了三天三夜,不仅眼泪干涸了,而且流出了血泪。哭声惊动了楚文王,派人去问,卞和说:"我不是哭我自己呀,我哭的是普天之下竞然没有识玉的明君。"文王受其哭声感动,便叫人剖开璞石,果然就发现了里面所深藏的宝玉,后经楚国最有名气的工匠琢成了一块宝璧。
  文王十分高兴,因玉是卞和献上的,就将这块壁命名为"和氏璧",准备封卞和为官,但卞和却不愿接受,说:"宝玉面世了,我的心愿也实现了,我就满足了。"卞和献玉的故事本身是个悲壮的故事,但是我们从这个故事里面却能够看到楚文王的闪光点,他不偏听偏信,不唯上的作法向我们昭示出他是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的明君。此外,楚文王还是一个颇能识人用人之君,如《左传·哀公十七年》说文王任命从申国俘获过来的申人彭仲爽为令尹,楚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职权很大,楚文王敢于所自己国家的朝政交给一个俘虏,可见其用人识人的气魄,后来彭仲爽也不负所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