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疏證   》 第75節:子罕篇第九(6)      楊樹達 Yang Shuda

  《論衡?問孔篇》曰:孔子疾道不行於中國,恚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為陋乎?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史記?孔子世傢》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上采契、後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裧席。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漢書?禮樂志》曰:周道始缺,怨刺之詩起;王澤既竭,而詩不能作;王官失業,《雅》、《頌》相錯,孔子論而定之。故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
  《禮記?中庸篇》曰:子曰: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睏。
  《鄉黨篇》曰:惟酒無量,不及亂。
  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孟子?離婁下篇》曰: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捨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荀子?宥坐篇》曰: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何也?”孔子曰:“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盡,似道;若有决行之,其應佚若聲嚮,其赴百仞之𠔌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大戴禮記?勸學篇》、《說苑?雜言篇》文同。)
  《春秋繁露?山川頌》曰:水則源泉混混沄沄,晝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後行,既似持平者;循微赴下,不遺小間,既似察者;循溪𠔌不迷,或奏萬裏而必至,既似知者;防山而能清淨,既似知命者;不清而入,潔清而出,既似善化者;赴千仞之壑,入而不疑,既似勇者;物皆睏於火,而水獨勝之,既似武者;鹹得之而生,失之而死,既似有德者。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此之謂也。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衛靈公篇》曰:子曰:已矣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禮記?大學篇》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史記?孔子世傢》曰:居衛月餘,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也。”於是醜之,去衛。
  《後漢書?宋弘傳》曰:弘當見,禦坐新屏風圖畫列女,帝數顧視之。弘正容言曰:“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帝即為徹之。笑謂弘曰:“聞義則服,可乎?”對曰:“陛下進德,臣不勝其喜。”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先進篇》曰: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樹達按:教而不能相說以解,則惰生焉。顔淵於夫子之言無所不說,焉有惰之理哉!
  ○子謂顔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牟子?理惑論》曰:顔淵有不幸短命之記,苗而不秀之喻。
  禰衡《顔子碑》曰:亞聖德,蹈高蹤,秀不實,振芳風。
  樹達按:漢唐人皆以此章為孔子為顔淵夭死言之,是也。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新序?雜事五篇》曰:齊有閭丘邛,年十八,道遮宣王曰:“傢貧親老,願得小仕。”宣王曰:“子年尚稚,未可也。”閭丘邛對曰:“不然。昔有顓頊,行年十二而治天下;秦項橐七歲為聖人師。由此觀之,邛不肖,年不稚也。”宣王曰:“未有咫角驂駒而能服重致遠者也。由此觀之,夫士亦華發墮顛而後可用耳。”閭丘邛曰:“不然。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驊騮緑驥,天下之俊馬也,使之與狸鼬試於釜竈之間,其疾未必能過狸鼬也。黃鵠白鶴,一舉千裏,使之與燕服翼試之堂廡之下,廬室之間,其便未必能過燕服翼也。闢閭巨闕,天下之利器也,擊石不闕,刺石不銼,使之與管决目出眯,其便未必能過管也。由此觀之,華發墮顛與邛何以異哉?”宣王曰:“善。子有善言;何見寡人之晚也。”邛對曰:“夫雞豚嗷,即奪鐘鼓之音;雲霞充咽,則奪日月之明。讒人在側,是以見晚也。”宣王拊軾曰:“寡人有過。”遂載與之俱歸而用焉。故孔子曰:“後生可畏,安知來者不如今?”此之謂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曰:三十、四十之間而無藝,即無藝矣;五十而不以善聞,則無聞矣。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曰:懼之而不恐,說之而不聽,雖有聖人,亦無若何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已見捲一《學而篇》。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禮記?緇衣篇》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又《儒行篇》曰:儒有令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
  《後漢書?龐參橋玄傳》曰:參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於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拔大本薤者,欲吾擊強宗也。抱兒當戶,欲吾開門恤孤也。”於是嘆息而還。參在職,果能抑強助弱,以惠政得民。玄為漢陽太守,郡人上、薑岐守道隱居,名聞西州,玄召以為吏,稱疾不就。玄怒,敕督郵尹益逼致之。曰:“岐若不至,趣嫁其母。”益固爭,不能得,遽曉譬岐,岐堅臥不起。郡內士大夫亦競往諫玄,乃止。時頗以為譏。論曰:任棠、薑岐,世著其清,結甕牖而辭三命,殆漢陽之幽人乎!龐參躬求賢之禮,故民悅其政;橋玄厲邦君之威,而衆失其情。夫豈力不足歟?將有道在焉。如令其道可忘,則疆梁勝矣。《語》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子貢曰:“寧喪千軍,不失士心。”昔段幹木逾墻而避文侯之命,泄柳閉門,不納穆公之請。貴必有所屈,賤亦有所伸矣。
  ○子曰:“衣敝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裏仁篇》曰: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節:前 言第2節:陳寅恪序第3節:自 序第4節:學而篇第一(1)
第5節:學而篇第一(2)第6節:學而篇第一(3)第7節:學而篇第一(4)第8節:學而篇第一(5)
第9節:學而篇第一(6)第10節:學而篇第一(7)第11節:學而篇第一(8)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第14節:為政篇第二(1)第15節:為政篇第二(2)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第18節:為政篇第二(5)第19節:為政篇第二(6)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第22節:八佾篇第三(1)第23節:八佾篇第三(2)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