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书评论 》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
第75節: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林語堂 Lin Yutang
"如果沒有至道,天就不能高大,地就不能廣博,日月也不能運行,萬物更無法壯大。"
"道比天地先生,卻不算長久;比上古的年歲大,可也並不算年老。"
二、道名為"大":不朽的循環
少知說:"那麽稱它為道,可以嗎?"
太公調回答道:"不行。我們所說的'萬物',並不是衹限於一萬種的物類,而是因為它'多',所以纔這麽稱呼它。稱呼天地的原因,是由於它們乃形體中最大的。稱呼陰陽,是因為它們乃氣體中最大的。總括天地陰陽就稱為道。稱它道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大。如果拿這個有了名字的道和無名的理來區別,那就好像狗馬一樣,完全是兩回事了。"
少知又問:"萬物是如何從四方的裏面、大地的中間産生出來的呢?"太公調回答說:"陰陽之氣,互相感應,相消相長;四時的循環,相生相殺;於是産生了欲、惡、去、就。然後雌雄相交,便産生萬物。萬物的安危是互易的;禍福是相生的;生聚死散,也都是息息相關的。它們不但有名字,有實體,而且還可記載下來。
至於那四時的變化,五行的運轉,物極必反,終則復始等現象,都是萬物具有的本質。而那些能用言語和智慧表達出來的,衹不過是萬物的表面現象而已。
觀察大道運行的人,既不追求物的終止,也不推究物的起源,這就是言論所以止息的原因。"(《莊子》雜篇第二十五章《則陽》)
三、周、遍、
周、遍、鹹三個字,名稱不同,實質卻一樣,它們曾遊於什麽都沒有的地方。但是,他們可曾無休無止地爭論?可曾清靜無為以致心靈調和安適?可曾和平相處度過沉悶的歲月?
調和安適是我的心志。它來時不知停留何方,去時又不知何往。我的心意往來其間,也絲毫不知它終始的情形,仿佛處於廣大虛無的境地,而這個境界即使聖人走入,也不會知道它的窮盡。
主宰物的和物沒有界限,但是物與物的本身卻有界限,這就是所謂的"物的界限"。如果把沒有界限的道,寄托在有界限的物中,道仍舊是沒有限製的。譬如充盈和空虛、衰退和腐敗:道雖寄托在充盈和空虛中,但它並不充盈和空虛;雖寄托在衰退腐敗中,也並不會衰退和腐敗。
道可說是開始和終結,但卻不是開始和終結的本身;它也是物的聚積和消散,可又不是積聚和消散的本身。(《莊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遊》)
註釋
(1)耶穌會會員認為"夷"、"希"、"微"這三個字的發音與希伯來字"耶和華"極為相似。
(2)紀,乃"傳統的主體"、"組織"、"紀律"之意。
(3)另有古本作"士"解。
(4)敦,如硬器之"厚",與人的純樸有關。其反義字"薄",代表的則是狡猾、老道和詭辯。
(5)樸,最重要的道傢思想,有未雕、未飾、自然的善、誠實等意。一般均解作心靈的純潔與樸實。
(6)渾:混沌的意思。正因為混沌,所以能"逍遊自在"、"不特別"。道傢智言:大智若愚。
(7)自滿,自誇。
(8)常:不變的意思。乃萬物生存,及腐朽之法則,亦可解釋為"一般自然的法則"或"人類的內在法則"。二者也可合為一。
(9)全:周遍的意思。
(10)天:自然的意思。
(11)陰、陽、風、雨、晦、明。
(12)鴻蒙在此被稱作"天"。
(13)有些古本為:"天不知有之"。
(14)儒傢的主要學說。通常解釋為"博愛"和"公正"。
(15)素:沒有經過修飾的天生本質。在本來的"素絲背景"後加上彩色畫面,就叫"揭露"或"領悟"。
(16)這兩句為道傢的實際學說。
(17)公元前481年。
(18)在這兒的"時代"稍微有點出入。因為莊子衹見到田成子第九代。"十二"必是近代作傢安插進去的。
(19)魯、趙兩國都獻酒給楚王。楚國的酒吏藉"趙酒薄,香酒厚"(酒吏私下將兩國的酒交換)之名,奏請楚王。楚王而圍困邯鄲。
(20)請參閱三十六章。
(21)請參閱四十五章。
(22)玄同。請參看五十六章。
(23)三代:夏、商、周。(公元前2205一前222年)。
(24)"阿"本是不贊成的聲音。
(25)想象嬰兒之得母,正知人從自然之母得道一般。
(26)德為道的表現,也是道德的原則。
(27)以形表現。
(28)一:萬物均歸於一。
(29)明有兩個意思:一為清楚(明亮、純正);一為明朗(聰明、敏銳)。
(30)這段若與下章前兩句"企者不立,誇者不行",對照表看,其意將更為明顯。
(31)另有古本以"人"代替"王"。
(32)自然,按字面的意思是:"自我如此"或"自我形成"。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 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 | 第3節:想象的孔老會談(2) | 第4節:想象的孔老會談(3) | 第5節:第一章 導言(1) | 第6節:第一章 導言(2) | 第7節:第一章 導言(3) | 第8節:第一章 導言(4) | 第9節:第一章 導言(5) | 第10節:第一章 導言(6) | 第11節:第一章 導言(7) | 第12節:第一章 導言(8) | 第13節:第一章 導言(9) | 第14節:第一章 導言(10) | 第15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 | 第16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2) | 第17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3) | 第18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4) | 第19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5) | 第20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6) | 第21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7) | 第22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8) | 第23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9) | 第24節:第二章 孔子的一生(10)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