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讲义   》 子路第十三(5)      Li Li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称为士人呢?孔子说,做人做事要有羞耻心,出使四方诸侯国能够不辜负君主的委托,这就可以称为士了。这是说士人要有德有才,“行己有耻”是德,“使于四方”是才。子贡又问:那次一等的标准是什么呢?孔子说,宗族亲人都称赞你孝顺父母,乡党邻里都称赞你尊敬兄长。这是说士人如果无才也必须有德。子贡又问:再次一等的标准是什么?孔子说,说话必定算数,行动一定坚决,像石头一样老老实实的百姓,或许可以说是最次一等的士人了。“硁”读kēng,表示石头坚实的样子。这是说士人如果无自觉的道德修养,那么最起码也要有朴实的品德。这里的“小人”不是指品德有问题,而是指百姓。子贡又问:那当今的为政者怎么样呢?孔子说,哼,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呢?“斗”,量器,能装十升。“筲”,竹器,装一斗二升,都是容量不大的小器皿,以此指器量狭小。这是孔子对当时那些充满野心、不守礼法的士大夫的描述,其实子贡问这段话的目的就在询问孔子对当时士大夫的看法,但又不好直言,故先问士,然后层层递减,直到最后始得出答案。也就是说当时那些所谓的士大夫连“言必信,行必果”的小老百姓都不如,也足见春秋末年天下的混乱,斗筲之人当道,孔子这样的圣人当然也就不得其位而不能行其政了。子贡聪颖,所以问问题总是含蓄而巧妙。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说,不能与得到中道的人交往,那就只有狂狷的人了。“中行”的“行”当“道”讲。中道即不过不及。“狂”和“狷”是孔子讲的两种不能得中道的偏颇之行。狂,就是只知进不知退;狷,则是只知退不知进。一般的人不能得中道,不是狂就是狷,不是过分地骄傲自大就是过分地自暴自弃。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孔子说,南方的人曾经说,人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中国古代巫、医是不分的,巫、医是一家,巫主人之命,医主人之病,命和病是相连的,什么样的命就可能生什么样的病。朱子说:“巫,所以交鬼神;医,所以寄生死。”巫是用来和鬼神相交流,医生可以掌握人的生死。《黄帝内经》里面有很多章节巫和医是并讲的,命和病是同看的。孔子说一个人没有恒心就连巫和医都不能做,这句话说得对啊。在孔子看来,巫医百工都是技,而不是道。如果没有恒心,连巫、医这种技术活都不能够去做的话,何况于修道呢?“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这是引用《易经》里恒卦第三爻的爻辞来说明这个道理,如果一个人不能恒守他的德行的话,必定招致羞辱,“承”就是“进”,进而遭到羞辱。孔子说一个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卜了,占不占都知道他不会成功的,因为没有恒心什么事都做不成。这是孔子讲恒的道理,人要有恒心,恒就是常,人要有一颗恒常之心。这是《论语》中第二次出现有关《易经》的言词,第一次是在《述而》篇中“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种兼收并容的很高的精神境界,“和”是求和睦、和谐,但是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呢?“不同”,对每个人都允许他个性的存在;对每个民族都允许其民族性存在,要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在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的情况下达到兼收并容,达到和谐。如果要求大家都一样,你必须和我一样,我必须和你一样,抹杀个性,只会谁也不服谁,那势必形成对抗,而不会有真正的和谐。中国儒家思想讲辩证,而且也讲得很深刻,只有真正的尊重、理解,求大同,存小异,才会有真正的和谐。互相尊重,既求大原则的相同,又允许差异的存在,就是君子的和而不同。小人却是只有表面上的相同,这两天,我们两个要好,什么都同,穿一样的,吃一样的,说一样的话,都讨厌同一个人,这样就交上朋友了。过两天,两人反目,什么都不一样了。小人追求的是利益上的相同,而不是达成谅解上的和谐,只有大义是恒久不变的,利益则可能随时变化,所以小人没有长久的朋友。小人尚利,安得和?君子尚义,求大义上的相和,不求小利上的相同,所以君子有长久的朋友。和而不同的真谛其实就是遵循宇宙的规律,万物只有各得其所,各顺其性的时候世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序一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1)序二 深入浅出 微言大义(2)序三 读《〈论语〉讲义》
序论(1)序论(2)序论(3)学而第一(1)
学而第一(2)学而第一(3)学而第一(4)学而第一(5)
学而第一(6)学而第一(7)学而第一(8)学而第一(9)
学而第一(10)学而第一(11)学而第一(12)学而第一(13)
学而第一(14)为政第二(1)为政第二(2)为政第二(3)
No.   [I]   [II]   III   [I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