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75節:成王敗寇與仁義的功利(4)      吳建雄 Wu Jianxiong

  接下來是子張和滿苟得的對話,這兩人一個立足於名,一個立足於利。莊子藉此剖析帶着功利色彩的說教,這兩人的話時時充滿了"反語",讓人對虛偽的儒傢惡心到了極點。子張和滿苟得一個比一個"坦白",一個比一個"無恥"。
  子張問滿苟得:"怎麽可以不修煉那些合於仁義的德行呢?沒有德行,就不容易得到別人信賴,得不到信任就不會得到任用,得不到任用又談何利益?所以,從名譽和利祿的角度來考慮,當然要修煉仁義道德。倘若拋棄名利,從內心反思,那麽士大夫的所作所為也不能一天不修煉仁義道德啊!" 所以仁義終究還是要講的,倘若沒有仁義,誰知道好與壞呢?沒有仁義,我就沒名譽了。
  滿苟得說:"這個時代不要臉的人常常得意。不知羞恥的纔會富有,善於吹捧的纔會顯貴。凡是有名氣的人差不多都靠一張無恥多言的嘴來的。所以,從名譽與利祿的角度來看,要想有錢,就先要學會能夠吹捧。假如棄置名利,從內心反思,那麽士大夫的所作所為也就衹有保持他的天性了!" 子張又說:"當年桀與紂貴為天子,富得流油,占有天下;如今對地位卑賤的奴僕說他們的品行如同桀紂,那麽他們會慚愧不已,會不服氣,這是因為桀紂的所作所為連地位卑賤的人都瞧不上。孔子和墨子和普通百姓一樣窮睏,如今對官居宰相地位的人說他的品行如同孔子和墨子,那麽他一定會除去傲氣,謙恭地說:'沒有沒有,我遠遠比不上他們啊!'這是因為士大夫確實有可貴的品行。所以說,勢大為天子,未必就尊貴;窮睏為普通百姓,未必就卑賤;尊貴與卑賤的區別决定了德行的美醜。"
  滿苟得說:"在我們生活的社會裏,小的盜賊小打小鬧,結果被定罪拘捕;而大的強盜搶奪江山,卻化身為諸侯。原來諸侯的門內方纔存有道義之士!當年齊桓公殺哥哥娶嫂嫂,如此荒唐,而管仲卻做了他的臣子;田常殺齊簡公後自立為國君,而孔子卻接受他送的布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說的和做的往往相互矛盾。所以,《尚書》上衹有以成敗論英雄,說:誰壞誰好?誰對誰錯?勝者為王,成功的居於尊上之位,稱王稱侯;敗者為寇,失敗的淪為卑下之人,做牛做馬。"
  子張一聽,深感英雄所見略同,又說:"你不推行合於仁義的德行,就等於在或疏遠或親近之間失去了人倫關係,好比在或尊貴或卑賤之間失去了做人的規範和準則。長幼失序,五倫六位又拿什麽加以區別呢?" 最後,滿苟得總結道:"堯殺了親生的長子,舜流放了同母的兄弟,親疏之間還有倫常可言嗎?商湯逐放夏桀,武王殺死商紂,貴賤之間還有準則可言嗎?王季被立為長子,周公殺了兩個哥哥,長幼之間還有序列可言嗎?儒傢偽善的言辭,墨傢兼愛的主張,這樣的五倫和六位還能有什麽區別嗎?況且你是為了名,我是為了利,名與利的實情都不合於理,也不明於道。我往日跟你在無約面前爭論:'小人為財而死,君子為名獻身。然而他們變換真情、更改本性的原因卻沒有不同,這和捨棄該做的事、不惜生命地追逐不該尋求的東西是同樣的。'所以說,不要去做小人做的事情,反尋你自己的天性;不要去做君子所做的事情,或麯或直,順其自然,隨四時變化而消長。或是或非,牢牢掌握循環變化的中樞;獨自完成你的心意,跟隨大道往返進退。比幹被剖肚挖心,子胥被挖掉了雙眼,這是忠的禍患;直躬出證父親偷羊,尾生被水淹死,這是信的禍患;鮑焦抱樹幹枯而死,申生寧可自縊也不申辯委屈,這是廉的毒害;孔子不能為母送終,匡子發誓不見父親,這是義的過失。這些都是上世的傳聞,是當代百姓議論的話題;別認為士大夫必定言論正直,別讓自己的行動跟着士大夫的模版,否則定會遭緻禍患。"
  這段對話內容比較稠密,要理解好,需歸納一下。兩人在對話中體現的觀點無非這幾條:一、仁義存在的必要性是為了讓奬賞繼續,不能讓喜好名譽的人丟飯碗,仁義必須保持下去。由此看來,仁義是帶有功利色彩的。二、越是無恥越是滿口仁義的人才能大富大貴,在這個醜陋的社會,你要想富貴就必須學會裝着仁義。三、衹有很少人有自信懂得治國,所以他們不願和桀紂相比。但人人都覺得自己很懂仁義,你拿他們去和孔子和墨子比,他們很樂意。四、不仁義的人一旦成了掌權者也就等於仁義了。換句話說,仁義沒有標準,號稱仁義的人還要去接受不仁義的人的酬勞。可見,仁義是人說了算的,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五、仁義標準不一,迷亂人心,呆板地去遵守所謂的仁義容易丟失性命。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