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12.細????峻法(6)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由於院、監距????場、亭有一定的距離,為節省官府的轉輸之勞,政府鼓勵????商直接到場、亭等生産地採購食????,場、亭榷價比監院每鬥要低三十文。在一些僻遠的????場,有更大的優惠吸引????商前往。????商可以錢或以物支付榷價,劉晏時規定可納絹以代????利,但每緡加錢二百。包佶領????鐵使,更允許用漆器、玳瑁、綾綺代付????價。不過納物代錢,估價無固定標準,商人常會以次充優,結果粗製濫造的無用之物入了國庫。以至於運往邊地的絹帛,手一碰就破,氣得將士們一把火給燒了。結果呢,還得強調以錢納榷。
“飛錢”與“鈔引”
????商納錢比例增大後,錢幣的運輸成為大問題,沉重的銅錢長途轉輸,耗費巨大。興元元年(784),判度支元以為京師錢重貨輕,在江東監院收得現錢四十萬貫,想教江淮轉運史韓“轉送入關”。韓上奏說:“運千錢至京師,費錢至萬,於國有害。”運一千,要費一萬,運錢耗資如此之巨。於是,有一個便利的方法醖釀出來了,飛錢與便換便被運用到了榷????法中。
飛錢用於榷????法,????商大賈可以將銅錢交到指定地點,換領票券往????場兌????,免除了????商與官府的轉輸之勞,這個便利的辦法迅速得到推廣。
????鐵、度支、戶部等官署,本來都有分司駐於各地,便自然成為飛錢兌換的機構。商人於戶部、度支、????鐵三司飛錢,謂之“便換”。榷????法中的便換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巡院納榷,小鋪糶????”,納榷是付榷價後換取????券。揚州、白沙二處巡院曾一度改名為“納榷院”,諸巡院往往積蓄着大量錢幣。巡院多設於便於轉輸的交通要道,所儲錢幣隨時可以調入京師或就近贍軍。二是????商入錢京師,取券往????場兌????。榷????法還影響到榷茶法,榷茶法也援用了便換方式,方便了茶商。
榷????法中的便換方式,與後來北宋的鈔引製相似,宋人往往視鈔引同於飛錢,飛錢是北宋鈔引製的先聲。
蘇軾為民請命
宋代前期,????製行榷????法,與唐法相類似。不過鈔????之法正在醖釀之中,很多官員開始對榷????法提出廢止的建議。蘇軾便是這衆多官員中的一個。
蘇軾給朝廷寫過一個奏章,名為《乞罷登萊榷????狀》,為的是請求在山東登州萊州廢止榷????法。那是元豐八年,蘇軾當時在登州任軍州事。奏章大意是:
臣聽到有人說近年來京東之地推行榷????法,不僅獲得厚利,而且沒什麽妨害,以為可以在大範圍內實行。
依臣下看來,河北淮浙之地,因用????稀少,推行起來可能較為便利。可是人們卻不知道,京東過去販????小客,榷????後沒有了別的生計,大半去當了盜賊。獨有為臣所管領的登州,三百裏之地,地瘠民貧,沒有商賈到這裏來,這裏的????産,衹是本地居民吃用。
現在榷????入官,官府買????價賤,比起竈戶賣給百姓的價錢來,還不足三分之一,竈戶因此大量失業,竈戶逐漸逃亡,這是榷????的一個害處。
居民本來居住咫尺大海,卻強令他們吃很貴的食????,深山窮𠔌之民,甚至無????而食淡,這是第二害。
????商不到這裏來,煮好的????堆着運不出去,????倉有入不出,官倉全都裝滿了,許多????衹有露天堆放。如果賣不出去,這些????過一二年就糞土不如了。官府因此虧失本錢,官吏因此被責罰,這是第三害。
官府得不到一毫之利而民人要受此三害,榷????法是一定要廢止纔可。
聽說萊州的情形,也是如此。擬提請朝廷,以實情出發,先行廢止登萊兩州榷????,依舊法令竈戶直接賣與百姓,官府收取????稅。對於其餘州軍,再委派官員施行。
唐五代過渡時期,直到北宋初年,????法十分苛刻,以致民不聊生。東坡先生為民請命,就是這樣的一個背景。
蘇軾登州之任,衹不過匆匆五日。他一到登州,“入境問農,首見父老”(《登州謝上表》),瞭解民情,回朝後嚮皇帝提出兩項治理登州的建議。其中一條便是罷登萊榷????。他以為登州及鄰地萊州近海,地瘠民貧,如果實行一律的榷????政策,不獨加重了百姓的貧苦,對國傢財政收入也是有害無益,所以提出“先罷登萊兩州榷????,依舊令竈戶賣與百姓,官收????稅”。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