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國學智慧與當下生活:百傢講壇   》 孫立群:呂不韋、李斯的人生之路(11)      張曉傑 Zhang Xiaojie

  從公元前230年到秦統一後的七八年間,是李斯人生最輝煌的時期,他對秦王朝的歷史貢獻將永載史册。這時,他在官職上已由廷尉升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受到秦始皇的高度信任。秦始皇還與李斯結為兒女親傢,李斯“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
  不過李斯並沒有昏昏然,飄飄然,他很清楚,他的一切是與秦始皇分不開的,他的命運實際與秦始皇緊密連在一起的。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這樣一件事:李斯的兒子擔任三川郡守,有一次,李由請假回鹹陽時,李斯在傢中設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給李斯敬酒祝賀。門前的車馬數以千計,熱鬧非凡,面對這一番景象,李斯喟然而嘆曰:
  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謂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這話的意思是:“哎呀!我聽荀卿說過‘事情不要搞得過了頭’。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裏的百姓,皇帝不瞭解我才能低下,纔把我提拔到這樣高的地位。現如今做臣子的沒有人比我職位更高,可以說是富貴榮華到了極點。然而事物發展到極點就要開始衰落,我還不知道歸宿在何方啊!”
  從戰國末年到秦朝初年,李斯幫助秦統一天下,製定鞏固統治的各項制度和措施,促進了歷史的發展。同時也顯示了李斯不愧為傑出的政治傢。但在,李斯人生的輝煌時期,內心卻對前途産生了惶恐,這是為什麽呢?
  原來,李斯很清楚,他能夠一步一步由低級小吏成為朝廷大臣,靠的是秦始皇的信任和提拔,要想保住富貴,必須緊緊依靠秦始皇,迎合秦始皇,如果一旦秦始皇出現意外,自己的一切就全完了。從他信奉的“老鼠哲學”出發,他一方面要設法迎合秦始皇,取得信任,保住高位;另一方面,他也要敏銳地觀察環境,像老鼠那樣巧妙地保護自己。在這種心態支配下,李斯顯得格外小心翼翼,誠惶誠恐。
  四,李斯與焚書坑儒
  焚書是秦朝發生的一件大事,焚書事件的起因是朝廷中的大臣對治理國傢的方式有不同意見。具體講,不同意見就是統一的秦王朝究竟是全部實行中央集權下的郡縣製,還是在實行郡縣製的基礎上一些地區實行分封呢?
  秦統一中國那一年,即公元前221年,就對這個問題在朝廷展開過討論。
  丞相王綰嚮秦始皇建議:“現在,諸侯剛剛被打敗,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不給他們設王,就無法鎮撫那裏,請立各位皇子為王,希望皇上恩準。”
  細讀王綰的建議,發現他不是要求實行全面分封,而是在偏遠的燕、齊、楚讓秦始皇的兒子們去鎮守,並沒有提出全面分封,其本意還是要鞏固秦政權。秦始皇當時對這個建議沒有表態,而是交給群臣商議。這時,廷尉李斯站出來,發表了與衆不同的意見。他說:“當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了不少同姓子弟為王,可是他們的後代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像仇人一樣。諸侯之間彼此徵戰,周天子也無法禁止。現在,天下靠您的神靈之威獲得一統,都劃成了郡縣,對於皇子功臣,用公傢的賦稅重重賞賜,這樣就很容易控製了。要讓天下人沒有邪異之心,這纔是使天下安寧的好辦法啊。設置諸侯沒有好處。”
  李斯的話引起了秦始皇的警覺,秦始皇感到,滅六國的戰爭剛剛結束,天下剛實現統一,不打仗了,再實行分封不就又要挑起戰爭嗎?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李斯的意見得到皇帝的肯定,於是一場爭論也就告一段落。秦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了郡縣製。
  主張分封的意見雖然被否定了,但朝廷中仍有人認為可以搞分封,他們還在尋找時機表達自己的意見。果然,八年之後,圍繞着搞不搞分封問題又在朝廷上發生了爭論。
  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213年,在鹹陽宮殿舉行盛大酒會,這次大會不僅文武官員全部出席,還邀請了幾十位有名望有地位的博士參加。在宴會進行中,70位博士上前嚮秦始皇獻酒頌祝壽辭。僕射(博士長官)周青臣走上前去頌揚說:“從前秦國土地不過千裏,仰仗陛下神靈明聖,平定天下,驅逐蠻夷,凡是日月所照耀到的地方,沒有不臣服的。把諸侯國改置為郡縣,人人安居樂業,不必再擔心戰爭,功業可以傳之萬代。您的威德,自古及今無人能比。”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1)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2)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3)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4)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5)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6)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7)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8)
於丹:儒道相濟——構築人格兩岸(9)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2)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3)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4)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5)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6)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7)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8)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9)
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0)錢遜:儒學的當代價值(11)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1)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2)
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3)姚淦銘:老子智慧與人生成功(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