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75節:江漢湯湯,問鼎中原唱大風(4)      劉緒義 Liu Xuyi

  莫敖派人通告全軍:"敢於進諫者要受刑。"到達鄢水後,軍隊一哄而上渡過河後,就亂糟糟地不成行列了,哪裏顧得上設防。剛到達羅國,羅軍與盧戎兩軍兩面夾擊,把楚軍打得一敗塗地。莫敖畏罪自縊於荒𠔌,其它領軍將領自囚於冶父等待處罰。楚王下令道:"這都是孤的罪過。"全部赦免了他們。
  公元前689年,七十歲的楚武王壯心不減,再次親徵隨國。行前,楚武王自感心率不齊,有些力不從心,便告訴夫人鄧曼。鄧曼對武王說:"大王的福壽怕是要到頭了,衹要將士沒有損失,即使大王不幸途中與世長辭,國傢也算是有福的"。這樣楚武王仍然出徵。
  到漢水東岸後不久,心疾猝發,坐在一棵滿樹下歇息,當即去世。協助武王伐隨的楚令尹鬥祁,秘不發喪,率楚師仍按原計劃東進。楚軍兵臨隨都城下,隨侯不勝惶恐,被迫派人與楚人簽訂合約,臣服於楚。屈瑕派屈重代表武王進入隨都,與隨侯會盟。會盟既畢,楚人才收兵回國。到漢水西岸後,纔為武王發喪。
  楚始圖霸
  楚武王在位之時,覬覦着中原這塊肥肉,一邊穩定自己的後方,把楚國的勢力伸嚮江漢;一邊為突破周王室設立的"馬其諾"防綫,展開了第一次對外擴張的滅國高潮。至楚武王死時,"天下之勢盡在楚矣"。衹可惜壯志未酬身先死,楚武王病死軍中後,其子熊貲即位,是為楚文王。
  楚文王同樣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史載其人"強硬如挾雷帶電,詭譎如翻雲覆雨。"但年青時候他也是一個花花公子。《呂氏春秋·直諫篇》說他"淫於田獵,得茹黃之狗,箘路之矢,以田于云夢,三月不反。得舟之姬淫,期年不朝",有人說"良犬、利弓和美女舟之姬"是他的"三寵"。楚文王得到了茹邑的良犬,宛邑製作的利箭,喜不自勝,帶着到雲夢去打獵,三個月不回都;他得到一位被稱為"丹之姬的美女,寵愛逾常,一整年不上朝。保申就是文王的老師對文王說:先王命臣做大王的師傅,占卜利吉兆。現在大王有罪,臣請大王受罰。文王說:寡人不是小孩了,已經與諸候同列,寡人改過就是,請師傅免罰吧!保申說:臣受命於先王,不敢稍違。大王如不受罰,就是違先生之命了。臣寧開罪於大王,决不開罪於先王。文王無奈,表示"敬諾",趴在地席上,保申把50根細荊條紮成一捆,自己先中跪下,然後舉起地捆細荊條;輕輕放下,讓它落在文王背上,這樣重複了一次,纔說:請大王起身吧!文王覺得這麽表演一下無關痛癢,便說受罰不受罰一個樣,保申聽了,深感痛心,對文王說;臣聽說君子受苔為辱,小人受苔為痛。現在大王不以為恥,說痛不痛還有什麽用處呢?於是,保申快步走出門去,說要投水以請死罪。文王這纔認了錯,把保申請固來,隨即殺死了那條良犬,折斷了那些利箭,還放逐了丹之姬。自此後,楚文王頓時像換了一個人,開始勵精圖霸。
  關於這個人,歷史上有一段"完壁歸趙"的故事早已是傢喻戶曉,婦孺皆知。故事中的那塊"和氏壁"不僅令秦王垂涎三尺,也給現代人以無限的暇思。雖然和氏壁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早已遺失,不知所終,但它的橫空出世卻與藺相如護壁而歸一樣,同樣也是令後人嘆為觀止。
  《韓非子·和氏篇》記載了這個流傳千古的故事:公元前七百多年前,在一個現在叫"玉印岩"(又名抱璞岩,今湖北南漳縣西南的地方,附近住着一個石匠,叫卞和。卞和到山上采石的時候,經常看見有一對鳳凰棲落在附近的一個石臺上,他想起了古人所說的"鳳凰不落無寶之地",就仔細地觀察,結果驚奇地發現了一塊與衆不同的石塊,他鑿取出來後,抱回傢讓知寶的爺爺辨別,爺爺驚呼:"這是千古罕見的寶石"。經全家商議,决定由卞和把它獻給楚王。然而一次、二次的獻寶,都被玉尹說成衹是一塊頑石,以欺君之罪刖去了雙足。五十多年後,楚文王即位時,卞和已有七八十歲,成了生活潦倒的一個殘廢人,傷心地抱着璞石在荊山腳下哭泣,哭了三天三夜,不僅眼淚幹涸了,而且流出了血淚。哭聲驚動了楚文王,派人去問,卞和說:"我不是哭我自己呀,我哭的是普天之下競然沒有識玉的明君。"文王受其哭聲感動,便叫人剖開璞石,果然就發現了裏面所深藏的寶玉,後經楚國最有名氣的工匠雕琢成了一塊寶璧。
  文王十分高興,因玉是卞和獻上的,就將這塊壁命名為"和氏璧",準備封卞和為官,但卞和卻不願接受,說:"寶玉面世了,我的心願也實現了,我就滿足了。"卞和獻玉的故事本身是個悲壯的故事,但是我們從這個故事裏面卻能夠看到楚文王的閃光點,他不偏聽偏信,不唯上的作法嚮我們昭示出他是一個能夠明辨是非的明君。此外,楚文王還是一個頗能識人用人之君,如《左傳·哀公十七年》說文王任命從申國俘獲過來的申人彭仲爽為令尹,楚國的令尹相當於宰相,職權很大,楚文王敢於所自己國傢的朝政交給一個俘虜,可見其用人識人的氣魄,後來彭仲爽也不負所望。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