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类 閱世心語   》 第75節: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1)      季羨林 Ji Xianlin

  學術良心或學術道德
  "學術良心",好像以前還沒有人用過這樣一個詞,我就算是"始作俑者"吧。但是,如果"良心"就是儒傢孟子一派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中的"性"的話,我是不信這樣的"良心"的。人和其他生物一樣,其"性"就是"食、色,性也"的"性";其本質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人的一生就是同這種本能作鬥爭的一生。有的人勝利了,也就是說,既要自己活,也要讓別人活,他就是一個合格的人。讓別人活的程度越高,也就是為別人着想的程度越高,他的"好",或"善"也就越高。"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是地道的壞人,可惜的是,這樣的人在古今中外並不少見。有人要問:既然你不承認人性本善,你這種想法是從哪裏來的呢?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沒有十分滿意的解釋。《三字經》上的兩句話"性相近,習相遠"中的"習"字似乎能回答這個問題。一個人過了幼稚階段,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會感到,人類必須互相依存,纔都能活下去。如果一個人衹想到自己,或都是絶對地想到自己,那麽,社會就難以存在,結果誰也活不下去。
  這話說得太遠了,還是回頭來談"學術良心"或者學術道德。學術涵蓋面極大,文、理、工、農、醫,都是學術。人類社會不能無學術,無學術,則人類社會就不能前進,人類福利就不能提高;每個人都是想日子越過越好的,學術的作用就在於能幫助人達到這個目的。大傢常說,學術是老老實實的東西,不能摻半點假。通過個人努力或者集體努力,老老實實地做學問,得出的結果必然是實事求是的。這樣做,就算是有學術良心。剽竊別人的成果,或者為了沽名釣譽創造新學說或新學派而篡改研究真相,偽造研究數據,這是地地道道的學術騙子。在國際上和我們國內,這樣的騙子亦非少見。這樣的騙局决不會隱瞞很久的,總有一天真相會大白於天下的。許多國傢都有這樣的先例。真相一旦暴露,不齒於士林,因而自殺者也是有過的。這種學術騙子,自古已有,可怕的是於今為烈。我們學壇和文壇上的剽竊大案,時有所聞,我們千萬要引為鑒戒。
  這樣明目張膽的大騙當然是决不允許的。還有些偷偷摸摸的小騙,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戒心。小騙局花樣頗為繁多,舉其犖犖大者,有以下諸種: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在公開學術報告中聽報告人講演,平常閱讀書刊雜志時讀到別人的見解,認為有用或有趣,於是就自己寫成文章,不提老師的或者講演者的以及作者的名字,仿佛他自己就是首創者,用以欺世盜名,這種例子也不是稀見的。還有,有人在談話中告訴了他一個觀點,他也據為己有。這都是沒有學術良心或者學術道德的行為。
  我可以無愧於心地說,上面這些大騙或者小騙,我都從來沒有幹過,以後也永遠不會幹。
  我在這裏補充幾點梁啓超在他所著的《清代學術概論》中談到的清代正統派的學風的幾個特色:"隱匿證據或麯解證據,皆認為不德。" "凡采用舊說,必明引之,說認為大不德。"這同我在上面談的學術道德(梁啓超的"德")完全一致。可見清代學者對學術道德之重視程度。
  此外,梁啓超上書中還舉了一點特色:"孤證不為定說。其無反證者姑存之。得有續證,則漸信之。遇有力之反證則棄之。"可以補充在這裏。
  思想傢與哲學家
  我又有了一個怪論,我想把思想傢與哲學家區分開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人生第2節: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第3節:不完滿纔是人生
第4節:走運與倒黴第5節:緣分與命運第6節:牽就與適應
第7節:謙虛與虛偽第8節:時間第9節:成功
第10節:愛情(1)第11節:愛情(2)第12節:知足知不足
第13節:漫談倫理道德(1)第14節:漫談倫理道德(2)第15節:漫談倫理道德(3)
第16節:漫談倫理道德(4)第17節:論朋友第18節:談孝
第19節:老年談老第20節:老年四"得"第21節:老年十忌(1)
第22節:老年十忌(2)第23節:老年十忌(3)第24節:老年十忌(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