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庄周的欢乐生活禅:人间庄子 》
第75节:成王败寇与仁义的功利(4)
吴建雄 Wu Jianxiong
接下来是子张和满苟得的对话,这两人一个立足于名,一个立足于利。庄子借此剖析带着功利色彩的说教,这两人的话时时充满了"反语",让人对虚伪的儒家恶心到了极点。子张和满苟得一个比一个"坦白",一个比一个"无耻"。
子张问满苟得:"怎么可以不修炼那些合于仁义的德行呢?没有德行,就不容易得到别人信赖,得不到信任就不会得到任用,得不到任用又谈何利益?所以,从名誉和利禄的角度来考虑,当然要修炼仁义道德。倘若抛弃名利,从内心反思,那么士大夫的所作所为也不能一天不修炼仁义道德啊!" 所以仁义终究还是要讲的,倘若没有仁义,谁知道好与坏呢?没有仁义,我就没名誉了。
满苟得说:"这个时代不要脸的人常常得意。不知羞耻的才会富有,善于吹捧的才会显贵。凡是有名气的人差不多都靠一张无耻多言的嘴来的。所以,从名誉与利禄的角度来看,要想有钱,就先要学会能够吹捧。假如弃置名利,从内心反思,那么士大夫的所作所为也就只有保持他的天性了!" 子张又说:"当年桀与纣贵为天子,富得流油,占有天下;如今对地位卑贱的奴仆说他们的品行如同桀纣,那么他们会惭愧不已,会不服气,这是因为桀纣的所作所为连地位卑贱的人都瞧不上。孔子和墨子和普通百姓一样穷困,如今对官居宰相地位的人说他的品行如同孔子和墨子,那么他一定会除去傲气,谦恭地说:'没有没有,我远远比不上他们啊!'这是因为士大夫确实有可贵的品行。所以说,势大为天子,未必就尊贵;穷困为普通百姓,未必就卑贱;尊贵与卑贱的区别决定了德行的美丑。"
满苟得说:"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小的盗贼小打小闹,结果被定罪拘捕;而大的强盗抢夺江山,却化身为诸侯。原来诸侯的门内方才存有道义之士!当年齐桓公杀哥哥娶嫂嫂,如此荒唐,而管仲却做了他的臣子;田常杀齐简公后自立为国君,而孔子却接受他送的布帛。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说的和做的往往相互矛盾。所以,《尚书》上只有以成败论英雄,说:谁坏谁好?谁对谁错?胜者为王,成功的居于尊上之位,称王称侯;败者为寇,失败的沦为卑下之人,做牛做马。"
子张一听,深感英雄所见略同,又说:"你不推行合于仁义的德行,就等于在或疏远或亲近之间失去了人伦关系,好比在或尊贵或卑贱之间失去了做人的规范和准则。长幼失序,五伦六位又拿什么加以区别呢?" 最后,满苟得总结道:"尧杀了亲生的长子,舜流放了同母的兄弟,亲疏之间还有伦常可言吗?商汤逐放夏桀,武王杀死商纣,贵贱之间还有准则可言吗?王季被立为长子,周公杀了两个哥哥,长幼之间还有序列可言吗?儒家伪善的言辞,墨家兼爱的主张,这样的五伦和六位还能有什么区别吗?况且你是为了名,我是为了利,名与利的实情都不合于理,也不明于道。我往日跟你在无约面前争论:'小人为财而死,君子为名献身。然而他们变换真情、更改本性的原因却没有不同,这和舍弃该做的事、不惜生命地追逐不该寻求的东西是同样的。'所以说,不要去做小人做的事情,反寻你自己的天性;不要去做君子所做的事情,或曲或直,顺其自然,随四时变化而消长。或是或非,牢牢掌握循环变化的中枢;独自完成你的心意,跟随大道往返进退。比干被剖肚挖心,子胥被挖掉了双眼,这是忠的祸患;直躬出证父亲偷羊,尾生被水淹死,这是信的祸患;鲍焦抱树干枯而死,申生宁可自缢也不申辩委屈,这是廉的毒害;孔子不能为母送终,匡子发誓不见父亲,这是义的过失。这些都是上世的传闻,是当代百姓议论的话题;别认为士大夫必定言论正直,别让自己的行动跟着士大夫的模版,否则定会遭致祸患。"
这段对话内容比较稠密,要理解好,需归纳一下。两人在对话中体现的观点无非这几条:一、仁义存在的必要性是为了让奖赏继续,不能让喜好名誉的人丢饭碗,仁义必须保持下去。由此看来,仁义是带有功利色彩的。二、越是无耻越是满口仁义的人才能大富大贵,在这个丑陋的社会,你要想富贵就必须学会装着仁义。三、只有很少人有自信懂得治国,所以他们不愿和桀纣相比。但人人都觉得自己很懂仁义,你拿他们去和孔子和墨子比,他们很乐意。四、不仁义的人一旦成了掌权者也就等于仁义了。换句话说,仁义没有标准,号称仁义的人还要去接受不仁义的人的酬劳。可见,仁义是人说了算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五、仁义标准不一,迷乱人心,呆板地去遵守所谓的仁义容易丢失性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苏文艺出版社 |
|
|
第1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1) | 第2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2) | 第3节:无挂无碍,自在而精彩(3) | 第4节:蝶舞翩跹幻亦真(1) | 第5节:蝶舞翩跹幻亦真(2) | 第6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1) | 第7节:安时处顺不为哀乐所困(2) | 第8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1) | 第9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2) | 第10节:行器物之用必遭损杀(3) | 第11节:平常心是大智慧(1) | 第12节:平常心是大智慧(2) | 第13节:平常心是大智慧(3) | 第14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 | 第15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 第16节: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 | 第17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1) | 第18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2) | 第19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3) | 第20节:不强加于人便是善待自己(4) | 第21节:修剪矫作易伤身害命 | 第22节:管教而不能施暴(1) | 第23节:管教而不能施暴(2) | 第24节:智慧在纣即为虐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