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读《金瓶梅》品明朝社会   》 三寸金莲引时尚(2)      Mei Chaorong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
  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明朝的制度:“男子以读书,女子以缠足与否”作为社会贫富阶级的划分。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
  讲到“三寸金莲”,人们不禁要问,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是倍感兴趣,却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被称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因此,后来的小脚迷们往往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从此以后,缠足带来的痛苦也越来越大,有道是:“小脚一双,眼泪一缸。”但是,社会风尚如此,如果女孩子不缠足,就会被社会嘲笑、遗弃,甚至寺庙中的尼姑也不能免俗。
  男人们没有缠足的痛苦,自然可以放心欣赏,清代李渔写道:“瘦欲无形越看越怜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无骨,愈亲愈耐抚摩,此用之在夜者也。”女人为悦己者容,自然戮力同心,大缠小脚了。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这件事,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降”——清兵入关,有“剃发令”,在武力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故而男子剃发,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禁止,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
  裹足之所以能在宋元明清流行不衰,是由于传统农业到了后期,孕育出大量城市商镇,原先在农村下田劳动的妇女,进入城市商镇以后,家庭经济来源由丈夫经商、入仕等途径解决,妇女在家里专心带养子女和从事家务,尤其是有钱有势人的家庭,妇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妇女丧失了经济独立的生活能力,只能随男子的好恶而好恶。商业社会又滋生专门为男子服务的茶楼酒馆及娱乐消遣的歌伎娼女,小足的女子步行起来婀娜多姿,成为男性畸形欣赏的玩物,一旦形成了风气,是很难立即扭转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千古一奇梅
杀人不见血的刀(1)杀人不见血的刀(2)杀人不见血的刀(3)太监敢顶半边天(1)
太监敢顶半边天(2)太监敢顶半边天(3)玩主坯子皇帝命(1)玩主坯子皇帝命(2)
玩主坯子皇帝命(3)父母还是亲生好(1)父母还是亲生好(2)父母还是亲生好(3)
特务行业很吃香(1)特务行业很吃香(2)特务行业很吃香(3)平民组织闹党派(1)
平民组织闹党派(2)平民组织闹党派(3)亲兄弟得明算账(1)亲兄弟得明算账(2)
亲兄弟得明算账(3)别人挖坑自己跳(1)别人挖坑自己跳(2)别人挖坑自己跳(3)
No.   [I]   [II]   III   [IV]   [V]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