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法苑珠林   》 第七十三      釋道世 Shi Daoshi

  十惡篇第八十四(此有一十三部)
  述意部業因部果報部殺生部偷盜部邪淫部妄語部惡口部兩舌部綺語部慳貪部瞋恚部邪見部述意部第一悲夫迷徒障重。棄三車而弗禦。漂淪苦海。任焦爛而不疲。若蟾蠅之樂臭屍。似飛蛾之投火聚。良由迷瀋多劫備歷艱辛。具受衆苦迄今燒煮。故如來大悲不忍永棄。示其苦樂令其欣厭。故於此篇略明十惡罪福二行也。
  業因部第二惟凡夫造業乃有多種。自有心與身口相稱。亦有身口與心違者。據此而論。
  凡動身口皆由心使。若心不善方能損物。若內有善方能順福。雖復損益不同。然三業之本。以心為源。故業起不同。略須料簡。如成實論雲。有三人俱行繞塔。
  一為念佛功德。二為盜竊。三為清涼。雖復身業同行。而有善惡無記三性殊別。
  當知罪福由心。身口業相善惡不定。是故四分律及成業等。若無心者。雖誤殺父母。不得逆罪。亦如嬰兒捉母乳身。則不得罪。以無染心故。若依毗曇。即說依報色起方便色。以為身業。聲為口業。心是罪福體。隱而不說。若依大乘教中實說。身口色聲。常非罪福。若說善惡皆唯是意。如意地思量發動身口。即此意思。是身口業體。若直意思不欲發身口者。但名意業。故唯識論雲。如世人言。
  賊燒山林聚落城邑。不言火燒。此義亦爾。唯依心故善惡業成。故經偈雲。
  諸法心為本諸法心為勝離心無諸法唯心身口名故論釋雲。但有心識無身口業。身口業者。但有名字。實是意業。身口名說。亦如臨終生邪見心則墮地獄。起正見心即生善處。是故論雲。離心無思則無身口業。又遺教經云。縱此心者。喪人善事。製之一處。無事不辦。又正法念經云。有五因緣。雖殺無罪。一謂道行無記心。二無心傷殺蠕動蟻等命。三若擲鐵等無心殺生而斷物命。四醫師治病為利益故與病者藥因打命終。五然火蟲入。無心殺蟲。蟲入火死。如是五種雖斷生命不得殺罪。故知所造發業皆由心起。又如殺中約心境。心境不同有上中下。初據境說。如殺畜生。比丘得波逸提。殺凡夫學人得波羅夷。殺害父母羅漢得五無間重罪。殺邪見斷善根人。得罪最輕。不如殺畜生罪。故涅槃經云。菩薩知殺有三。謂下中上。下者蟻子乃至一切畜生。唯除菩薩示現生者。是諸畜生有微善根。是故殺者。具受罪報。中殺者。謂從凡夫至阿那含。上殺者。父母羅漢闢支畢定菩薩。若有能殺一闡提。則不墮此三種殺中。譬如掘地刈草斫樹斬截死屍無有罪報。闡提亦爾(謂無重報非無輕苦)第二約心者。結罪由心。業有輕重。如瞋重則罪重。瞋輕則罪輕。故成論雲。或以事重故有定報。如於佛及佛弟子。若供養若不供養。若輕毀心。或以心重故有定報。如人以深厚纏毒殺害蟲蟻。重於輕心殺人。若心無瞋。雖殺上境乃至父母。
  亦不成逆(自下諸罪例有輕重文煩不述類準可知)又正法念經。雲何不殺。若稻穀黍麥生微細蟲。不搗不磨。知其有蟲。護此蟲命。不轉與人。復不殺生。若牛馬駝驢擔負背瘡中生蟲。若以漿水洗此瘡時。不以草藥斷此蟲命。以鳥毛羽洗拭取蟲。置餘臭爛敗肉之中。令其全命兼護此驢牛。恐害其命復護蟲命。乃至蟻子。若晝若夜。不行放逸。心不念殺。若見衆生欲食其蟲。以其所食。而貿易之。令其得脫。
  果報部第三如彌勒問經論雲。十不善業道。有其三種。一果報果。二習氣果。三增上果。果報果者。若生地獄中名果報果。習氣果者。若從地獄出還生人中。依殺生故有短命果。依偷盜故無資生果。乃至依邪見故癡心增上。如是一切名習氣果。
  又如薩婆多論雲。如牛□比丘常作牛□。以世世牛中來故。如一比丘雖得漏盡。
  而常以鏡自照。以世世從淫女中來故。如目連比丘。雖得神通猶常戲跳。以前世時曾獼猴中來故。增上果者。依彼十種不善業道。一切外物無有氣勢。所謂土地高下霜雹棘刺塵土臭氣多有蛇蝎。少𠔌細𠔌。少果細果。及以苦果。如是一切名增上果。復有相似果。且如殺者。故與所害衆生種種諸苦。因彼苦故。生地獄中受種種苦。以斷命故。後生人中得短命報。由斷他暖觸性也(餘準可知亦如上受報篇中地持論說也)。
  故涅槃經。雲何名為煩惱餘報。若有衆生習近貪欲。是報熟故墮於地獄。從地獄出受畜生身。所得鴿雀鴛鴦鸚鵡青雀魚鱉獼猴獐鹿之屬。若得人身受黃門形女人二根無根淫女。若得出傢犯初重戒。是名餘報。若有衆生以殷重心習近瞋恚。是報熟故墮於地獄。從地獄出受畜生身。所謂毒蛇具四種毒。一見毒。二觸毒。三嚙毒。四螫毒。虎狼師子熊羆貓狸鷹鷂之屬。若得人身具足十二諸惡律儀。若得出傢犯第二重戒。是名餘報。若有習近愚癡之人。是報熟時墮於地獄。
  從地獄出受畜生身。所謂象豬牛羊水牛蚤虱蚊虻蟻子等形。若得人身聾盲喑啞癃殘背傴。諸根不具不能受法。若得出傢諸根暗鈍。喜犯第三重戒。是名餘報。若有修習憍慢之人。是報熟時墮於地獄。從地獄出受畜生身。所謂糞蟲駝驢犬馬。
  若生人中。或入奴婢身。貧窮乞丐。或得出傢。常為衆人之所輕賤。喜犯第四重戒。是名餘報。疑使大意同癡。不勞別述。亦名五鈍使報。
  又菩薩藏經云。復次長者。我觀世間。一切衆生。由於十種不善業道。而能建立安處邪道。多墮惡趣。何等為十。一者奪命。二者不與取。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離間語。六者粗語。七者綺語。八者貪着。九者瞋恚。十者邪見。長者。我見衆生由是十種不善業故。乘於邪道。多趣多嚮。多墮惡道。為欲證得阿耨菩提超出一切諸邪道故。以淨信心。捨釋氏傢。趣無上道。
  又智度論雲。佛語難提迦優婆塞。殺生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絶。二者衆生憎惡眼不喜見。三者常懷惡念思惟惡事。四者衆生畏之如見蛇虎。五者睡時心怖寤亦不安。六者常有惡夢。七者命終之時狂怖惡死。八者種短命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墮泥犁獄。十者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如佛說不與取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物主常瞋。二者生人疑。三者非時非處行不籌量。四者朋黨惡人遠離賢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於官。七者財物沒入官。八者種貧窮業因緣。九者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勤苦求財為人所共。
  若王若賊。若水若火。若不愛子用。乃至藏埋亦爾。
  如佛說邪淫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常為所淫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婦不睦常共鬥諍。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産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所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愛喜。八者種怨傢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女多人共一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如是等種種因緣不作是名不邪淫。
  如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口氣常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便。三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謀議常不參豫。五者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聞天下。六者人所。不敬。雖有教敕人不承用。七者常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因緣。
  九者身壞命終當墮地獄。十者若出為人常被誹謗。如是種種不作是為不妄語。名曰善律儀。如佛說飲酒有三十六過失(具如下五戒中說之)如是四罪不作是身善儀。妄言不作是口善律儀。為五戒律儀。
  又業報差別經云。復有十業。能令衆生得外惡報。若有衆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為十。一者以其殺生業故。令諸外報大地鹼鹵藥草無力。二者以其偷盜業故。感外霜雹螽蝗蟲等令世饑饉。三者以其邪淫業故。
  感惡風雨及諸塵埃。四者以其妄語業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穢。五者以其兩舌業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山陵堆埠株杌丘墟。六者以其惡口業故。感生外報瓦石沙礫粗澀惡物不可觸近。七者以其綺語業故。令諸所有草木稠林枝條棘刺。八者以其貪多業故。感生外報令諸苗稼子實微細。九者以其瞋恚業故。令諸樹木果實苦澀。十者以其邪見業故。感生外報苗稼不實收穫鮮少。如是十業得外惡報。
  殺生部第四(此別二部)
  述意部第一夫稟形六趣。莫不戀戀而貪生。受質二儀。並皆區區而畏死。雖復升瀋萬品愚智千端。至於避苦求安。此情何異。所以驚禽投案。猶請命於魏君窮獸入廬。
  乃祈生於區氏。漢王去餌。遂感明珠之酬。楊寶施華。便緻白環之報。乃至沙彌救蟻見壽長生。流水濟魚天降珍寶。如此之類。寧可具陳。豈容縱此無厭供斯有待。斷他氣命絶彼陰身。遂令抱苦就終銜悲嚮盡。大地雖廣無處逃藏。旱天既高靡從啓訴。是以經云。一切畏刀杖。無不愛壽命。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但凡俗顛倒邪見無明。或為吉兇公私祭祀。瞻待賓客營理庖廚。烹宰雜類之身。供擬衆人之膳。或復年移歲晚事隙時閑。天慘慘以降霜。野炎炎而通燒。於是駕追風之駛馬。捧奔電之良鷹。劍則巨闕幹將。弓則烏號繁弱。遂傾諸藪薄罄彼林叢。顛覆巢居剖破窟宅。罝羅亙野。^3□網彌山。或前絡後遮。左邀右截。埃塵漲日。煙火衝天。遂使鳥失侶而驚飛。獸離群而奔透。雁聞弦而競落。猿抱樹而哀吟。莫不臨嶮𠔌而悲號。對高林而絶噭。於是箭非茍發。弓不虛彈。達腋洞胸解頭陷腦。或復垂綸濁渚散餌清潭。學釣鯉於河津。同射鮒於井𠔌。朱鱗已挂。
  無復待信之能。素質既懸。長罷躍舟之瑞。霏膾形軀。有招盤而雨散。或復獫狁孔熾。宜申薄伐。邊境虔劉。事資神武。雖復賢帝聖主。尚動幹戈。哲後明君。
  猶須徵伐。所以升陑之役。乃着高名。牧野之師。方稱盛德。其中或有擁百萬而橫行。提五千而深進。碎曹公於尺壁。撲項帝於烏江。懸莽首於高臺。橫卓屍於都市。並皆英雄一旦威武。當時如此之流。弗可為記。莫不積骨成山流血為海。
  今者王師雷動掃殄妖逆。揚兵擁節佑境沾邊。既預前驅叨居後勁。雲旗之下寧敢自安。霜刃之間信哉多嶮。故刀下叩頭槊下乞命。如斯之罪不可具陳。凡是衆生有相侵害。為怨為隙。負命負身。或作短壽之因。便招多病之果。願從今日永斷相續。盡未來際為菩提眷屬。不壞良緣法城等侶矣。
  引證部第二如鼻柰耶律雲。昔佛在世時。捨衛國中有一婆羅門。常供養迦留陀夷。其婆羅門唯有一子。長為取婦。時婆羅門臨終敕子。吾死之後汝看尊者迦留陀夷。如我今日。莫使有乏。父母亡後。子奉父母教還復供養迦留陀夷。如父在日。等無有異。後於異時婆羅門子出行不在。囑婦供養。是日便有五百群賊。中有一賊面首端正。婦遙見之。遣使喚來。便共私通。迦留陀夷數往其傢。婦恐沙門漏泄此事。後共此賊方便殺之。波斯匿王聞於尊者迦留陀夷為賊所殺。王憶尊者瞋恚懊惱。即時便誅婆羅門傢。並殺左右十八余家。捕五百賊斬截手足擲着塹中。比丘見已而白佛言。迦留陀夷。本造何惡。為婆羅門婦所殺耶。佛告比丘。迦留陀夷。乃往過去作大天祀主。有五百人牽其一羊。截於四足將詣天祀。而共乞願。
  祀主得已即便殺之。由殺羊故墮於地獄受無量苦。昔天祀主今迦留陀夷是。雖得羅漢餘殃不盡。今得此報。爾時羊者今婦是也。昔五百人截羊足者。今日為王截其手足五百賊是。佛告比丘。若人殺害。所受果報終不朽敗。
  又賢愚經云。昔佛在世時。捨衛城中有一長者。名黎耆彌。有七頭兒。皆以婚娶。最小兒婦字毗捨離。甚有賢智。無事不知。時黎耆彌以其傢業悉皆付之。
  由其賢智。波斯匿王敬禮為妹。有時懷妊。月滿生三十二卵。其一卵中出一男兒。顔貌端正勇健非凡。一人之力敵於千夫。長為納婦。皆是國中豪賢之女。時毗捨離。請佛及僧。於捨供養。佛為說法。閤家悉得須陀洹果。唯最小兒未得道跡。乘象出遊。逢輔相子乘車橋上。便捉擲着橋下塹中。傷破身體。來告其父。
  輔相語子。彼人力壯。又是國親。難與諍勝。當思密報。即以七寶作馬鞭三十二枚。純鋼作刀着馬鞭中。人贈一枚。諸人愛之歡喜納受。常捉在手出入見王。國法見王禮不帶刀。輔相見受便嚮王讒。毗捨離兒。年盛力壯一人當千。今懷異計謀欲殺王。各作利刀置馬鞭中。事審明矣。王即索看。果如所言。王意謂實。皆悉殺之。殺竟便以三十二頭。盛着一函。封閉印之送與其妹。當日毗捨離請佛及僧。就捨供養。見王送函。謂王助供。即欲開看。佛止不聽。待僧食竟。飯食訖已佛為說法無常苦等。時毗捨離得阿那含果。佛去之後開函見兒三十二頭。由斷欲愛不至懊惱。但作是言。痛哉悲矣。人生有死不得長久。驅馳五道何苦乃爾。
  三十二兒婦傢親族。聞此事理懊惱唱言。大王無道。枉殺善人。共集兵馬欲往報仇。王時恐怖走嚮佛所。諸人引軍圍繞衹桓。阿難見王殺毗捨離三十二子。婦傢親族欲為報仇。合掌問佛。有何因緣。三十二兒為王所殺。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三十二人。盜他一牛共牽將到一老母捨。欲共殺之。老母歡喜為辦殺具。臨下刀時牛跪乞命。諸人意盛遂爾殺之。牛死誓言。汝今殺我。我將來世終不放汝。死已共食。老母食飽。歡喜之言。由來安客。未如今日。佛告阿難。爾時牛者今波斯匿王是。盜牛人者今毗捨離三十二子是。時老母者今毗捨離是。由殺牛故。五百世中常為所殺。老母歡喜。五百世中常為作母。兒被殺時極懷懊惱。今值我故得阿那含果。婦傢親族聞佛所說。恚心便息。各作是言。此人自種今受其報。由殺一牛今尚如是。何況多也。波斯匿王是我之王。雲何懷怨而欲殺害。即投王前求哀懺悔。王亦釋然不問其罪。阿難白佛。復修何福。豪貴勇健值佛得道。佛告阿難。乃往過去。迦葉佛時。有一老母。合集衆香。以油和之。欲往塗塔。路中逢值三十二人。因而勸之。共往塗塔。塗竟發願。所生之處尊榮豪貴。常為母子值佛得道。從是以來五百世中生常尊貴。常為母子。今值佛故各得道跡。
  正報頌曰。
  戲笑殺他命悲號入地獄臭穢與洋銅灌註連相續奔刀赴火焰擘裂碎楚毒億載苦萬端傷心不可錄習報頌曰。
  殺生入四趣受苦三塗畢得生人道中短命多憂疾疫病嬰艱苦壽短常沉沒若有智情人殺心寧放逸感應緣(略引一十七驗)
  宋撫軍將軍劉毅驗梁時有人沐發用雞卵白驗梁時有人賣^3□為業驗梁時有客食炙肉驗梁時有人殺牛係剎柱下驗梁時有部麯截盜賊手驗齊時有人殺牛食卒驗齊時有人捕魚見魚嚙驗唐時殷安仁停客殺驢驗唐時都督酇公竇軌好殺驗唐時潘果殺羊舌縮驗唐時賀悅勒牛舌斷啞驗唐時果毅孝政蜂驗唐時有人為仇傢所害驗唐時齊土望燒雞子驗唐封元則盜羊殺驗唐京城西路店上人殺羊驗宋高祖平桓玄後。以劉毅為撫軍將軍荊州刺史。到州便收牛牧寺僧主雲。藏桓傢兒度為沙彌。並殺四道人。後夜夢見此僧來雲。君何以枉見殺貧道。貧道已白於天帝。恐君亦不得久。因遂得病不食。日爾羸瘦。當發楊都時。多有諍競侵凌宰輔。宋高祖因遣人徵之。毅敗夜單騎突出投牛牧寺。僧白撫軍。昔枉殺我師我道人。自無執仇之理。然何宜來。此亡師屢有靈驗雲。天帝當收撫軍於寺殺之。毅便嘆咤。出寺後崗。上大樹自縊而死(右一驗出冤魂志中)。
  梁時有人。常以雞卵白和沐雲。使發光。每沐輒破二三十枚卵。臨終但聞發中啾啾數千雞雛聲。
  梁時江陵劉氏。以賣^3□為業。後生一兒。頭具^3□。自頸以下方為人耳。
  梁時王剋為永嘉郡。有人餉羊。集賓欲宴。而羊繩解來投一客。先跪兩拜。
  便入衣中。此客竟不言之。固無救請。須臾宰羊為灸。先行至客一臠入口。便下皮內。周行遍體痛楚號噭。方復說之。遂作羊鳴而死。
  梁時有人為縣令。經劉敬躬縣廨被焚。寄寺而住。民將牛酒作禮縣令。以牛係剎。屏除形像鋪設床座。於堂上接賓。未殺之頃牛解徑來。至階而拜。縣令大笑。命左右宰之。飲啖飽酒便臥檐下。投醒即覺體癢。把搔癮眕。因爾須臾變成大患。經十餘年便死。
  梁楊思達為西陽郡。值侯景亂。時復旱儉。饑民盜田中麥。思達遣一部麯守視。所得盜者。輒截手腕。凡戮十餘人。部麯後生一男。自然無手。
  齊時有一奉朝請。傢甚豪侈。非手殺牛則啖之不美。年三十許病篤。大見牛來。舉體如被刀刺。噭呼而終。
  齊時江陵高偉。隨吳入齊。凡數年。嚮幽州。澱中捕魚。後病每見群魚嚙之而死(右七驗出弘明雜傳)。
  唐京兆殷安仁傢富。素事慈門寺僧。以義寧元年初有客寄其傢停止。客盜他驢於傢殺之。驢皮遺安仁傢。至貞觀三年。安仁遂見一人於路。謂安仁曰。追汝使明日至。汝當死也。安仁懼徑至慈門寺。坐佛殿中經宿不出。明日果有三騎並步卒數十人。皆兵仗入寺。遙見安仁呼出。安仁不應而念誦逾進。鬼相謂曰。昨日不即取。今日修福如此。何由可得。因相與去。留一人守之。守者謂安仁曰。
  君往日殺驢。驢今訴君。使我等來攝君耳。終須共對。不去何益。安仁遙答曰。
  往者他盜自殺驢。但以皮與我耳。本非我殺。何為見追。倩君還為我語驢。我本不殺汝。然今又為汝追福。於汝有利。當捨我也。此人許諾曰。驢若不許。我明日更來。如其許者。不來矣。言畢而出。明日遂不來。安仁於是為驢追福。而舉傢持戒菜食雲爾。盧文勵說之。安仁今現在。
  唐雒州都督酇公竇軌。性好殺戮。初為益州行臺僕射。多殺將士。又害行臺尚書韋雲起。至貞觀二年鼕。在雒州病甚睏。忽自言。有人餉我瓜來。左右報鼕月無瓜也。公曰。一盤好瓜。何故無耶。既而驚視曰。非瓜也。並是人頭。從我索命。又曰。扶我起。見韋尚書。言畢而薨。
  唐京師有人。姓潘名果。年未弱冠。以武德時任都水小吏。下歸傢與少年數人出田遊戲。過於塚間見一羊。為牧人所遺。獨立食草。果因與少年捉之。將以歸傢。其羊中路鳴喚。果懼主聞乃拔卻羊舌。於是夜殺食之。後經一年果舌漸消縮盡。陳牒解吏。富平縣令鄭餘慶。疑其虛詐令開口驗之。乃見全無舌。根本纔如豆許不盡。官人問之因由。果取紙書以答之元狀。官人一時彈指教令為羊追福寫法華經等。果發心信敬齋戒不絶。為羊修福。後經一年舌漸得生。平復如故。
  又詣官陳牒。縣官用為裏正。餘慶至貞觀十八年為監察御史。自嚮臨說耳(右三驗出冥報記)。
  唐武德年中。隰州大寧人賀悅永興。為鄰人牛犯其稼穡。乃以繩勒牛舌斷。
  永興後生子三人。並皆喑啞不能言語。
  唐雍州陸孝政。貞觀年中為右衛隰川府左果毅。孝政為性躁急。多為殘害。
  府內先有蜜蜂一龕。分飛聚於宅南樹上。孝政於時遣人移就別龕。其蜂未去之間。孝政大怒遂煮熱湯一盆。就樹沃蜂。總以死盡。殆無遺子。至明年五月。孝政於廳晝寢。忽有一蜂螫其舌上。遂即洪腫塞口。數日而卒。
  唐隴西李義琰。貞觀年中為華州縣尉。此縣忽失一人莫知所在。其父兄疑一仇冤傢所害。詣縣陳請。義琰案之不能得决。夜中執燭委細窮問。至乙夜義琰據案俯首不覺死人即至。猶帶被傷之狀雲。某被傷性名。被打殺置於某所井中。公可早撿。不然恐被移嚮他處。不可覓得。義琰即親往覓。果如所陳。尋而仇傢雲始具伏。當時聞見者。莫不驚嘆。
  唐魏州武強人齊士望。貞觀二十一年死。經七日而蘇。自云。初死之後被引見王。即付曹司別遣勘當。經四五日勘簿雲。與合死者同姓字。然未合即死。判官語士望曰。汝生平好燒雞子。宜受罪而歸。即命人送其出門。去曹司一二裏。
  即見一城。聞城中有鼓吹之聲。士望欣然趨走而入。既入之後城門已閉。其中更無屋宇。遍地皆是熱灰。士望周章不知所計。燒灼其足殊常痛苦。士望四顧城門並開。及走嚮門其扉既掩。凡經一日。有人命門者曰。開門放昨日罪人出。既出。即命人送歸。使者辭以路遙。遷延不送之。始求以錢絹。士望許諾。遂經歷川塗踐履荊棘。行至一處。有如環堵。其中有坑深黑。士望懼之。使者推之。遂入坑內。不覺漸蘇。尋乃造紙錢等待焉。使者依期還到。士望妻亦同見之。
  唐封元則。渤海長河人也。至顯慶中為光祿寺太官掌膳。時有西蕃客於闐王來朝。食料餘羊。凡至數十百口。王並托元則送於僧寺。放作長生。元則乃竊令屠傢烹宰。收其錢直。竜朔元年夏六月。雒陽大雨震雷霹靂元則。於宣仁門外大街中殺之。折其項裂血流灑地。觀者盈衢莫不驚愕(右五驗出冥報拾遺錄)。
  唐顯慶年中。長安城西路側店上有傢。新婦誕一男。月滿日親族慶會。買得一羊欲殺。羊數嚮屠人跪拜。屠人報傢內。傢內大小不以為徵。遂即殺之。將肉釜煮。餘人貪料理蔥蒜餅食。令産婦抱兒看煮肉。抱兒火前。釜大極牢。忽然自破。釜湯衝灰火直射母子。母子俱亡。親族及鄰人。見者莫不酸切。信知交驗。
  豈得不慎。店人見聞之者。永斷酒肉葷辛不食(在同店人嚮道自說)。
  法苑珠林捲第七十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
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
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