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國   》 第74節:第七章."中國威脅論"--當代的兩種"中國想象"(下)(9)      陳季冰 Chen Jibing

  當前流行於西方、特別是流行於美國的"中國威脅論"主要基於下述推論:由於中國經濟對國際的依賴度越來越大,為了保持經濟的持續高增長,中國必須確保能源、原材料和糧食進口供應的安全。這將迫使中國將目光更多地投嚮國外,並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為了能夠更好地確保貿易航路免受威脅及保護越來越多的海外利益,中國將大力發展軍力,"資源和原材料,特別是石油的利益會促使中國海軍走嚮世界各個角落。"而當中國對地區和世界的主導權提出更強硬的要求時,就將不可避免地與目前的主導者美國發生衝突。這種衝突總有一天會上升到不可調和的地步,隨着中美兩國實力的消長,當中國確信自己已足夠強大時,它就會對美國發起全方位的挑戰,中美兩個"當下"和"潛在"的超級大國之間有可能為爭奪未來世界的霸主地位而發生全面衝突。西方的一些鷹派戰略傢甚至"預見"並描繪了這一全球爭霸的綫路圖,在他們看來,中國當前的第一步訴求是建立自己在東亞的霸權地位,因為這不僅事關中國自身的安全,也是解决臺灣問題的最有效途徑。而要實現這一步目標,首要前提就是必須將美國"趕出"這一地區,以目前的情勢來看,美國很有可能在東亞的"爭奪戰"中輸給中國。同時,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目標,並為幾十年以後的全球爭霸奠定必要的基礎,中國將與俄羅斯結盟,控製中亞能源生命綫,並對中東石油出口地區施加更大的影響力;中國還將"強勢"進入非洲,並很快使那一地區傳統上處於優勢的歐美力量邊緣化;最後,中國將試探性地在拉美擴張地盤,由於這一地區一直以來是美國的"後院",眼下中國力量"滲透"的主要目的是"牽製"美國的精力,從而使美國無暇顧及中國在東亞的崛起。
  正是基於這樣的戰略邏輯,很多在中國人看起來十分正常的事情,如中國學生反日遊行、"神六上天"、"嫦娥奔月"等等,到了一些西方人眼裏就變成了一種"威脅"的信號。建立在反恐和區域安全合作基礎上的"上海合作組織"被視為"東方北約";中國與東盟的合作被看成是古代東亞朝貢體係的復活;中國與俄羅斯雙邊關係的持續改善則更是被聯想成"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陣營";而中國與拉美的經貿發展已經使得美國國會在過去幾年裏多次舉行關於中拉關係的專門聽證會……除此之外,中國還"竊取"西方技術;中國的巨大能源需求促進了不民主的能源生産國如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等的實力增長,使得"莫斯科、德黑蘭和加拉加斯得以巧妙地利用能源武器為政治目的服務";中國還利用經貿關係把更遠地區的經濟體拉進它的經濟和政治軌道……坦率地說,若不是今天的美國被反恐議題所睏擾,"中國威脅論"在西方社會恐怕會有更大的市場,西方人對"中國威脅"的感受也一定會更強烈。
  這種彌漫於西方社會的受到"威脅"的感覺,最直接地反映在西方對於中國軍力增長的各種猜測上。按照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說法,蘇聯解體後,美國在剋林頓執政時期將國防預算削減了10%以上,而中國自1992年以來軍備支出每年增長10%至20%,中國目前每年用於軍隊建設的資金占國內生産總值的4%以上。(見《美專傢稱中國軍力發展"超出預料"》,載2007年5月12日《參考消息》第1版。)中情局用購買力平價(PPP)方式計算得出,中國目前的軍費開支是10年前的3倍,雖然與美國尚有很大差距,但考慮到中國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的迅速增長,衹需再過10年到20年,依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國防費用將與美國大致相當。而且,中國的軍事建設正在發生質變,即從過去對"量"的依賴轉嚮對"質"的要求:中國軍隊日益強調空戰、海戰和太空戰,這些正是目前美國處於無可爭議的優勢地位的領域。(見馬剋·赫爾普林:《一個崛起中的中國》,2005年12月14日《亞洲華爾街日報》,轉引自2005年1月6日《參考消息》第16版。)過去幾年裏,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出爐的各類"軍力分析報告"也在反復重彈着上述調子。五角大樓2006年2月初發佈的《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甚至直截了當地說:"在主要的新興大國中,中國最有可能在軍事上與美國抗衡,並采用破壞性的軍事技術,如果美國沒有相應的戰略,那麽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將抵消美國傳統的軍事優勢。"(見《五角大樓視中國為最大潛在對手》,2006年2月5日《參考消息》第1版。)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Henry Rumsfeld)的話最典型地代表了持"中國軍事威脅"的西方鷹派人士的猜忌和憂慮。2005年6月4日,他在新加坡舉行的一個會議上說:"中國的國防開支遠遠高於中國官方公佈的數字。據估計,中國的國防預算位居世界第三,亞洲第一。既然沒有哪個國傢對中國構成威脅,中國為什麽要持續增加軍費預算?"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