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评传 解读苏东坡:女性情感卷   》 仙子初降:一朵彩云下巫峰(1)      东方龙吟 Dong Fanglongyin

  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丰湖之上栖禅山寺之东南。生子遁,未期而夭。盖常从比丘尼义冲学佛法,亦粗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
  ——《朝云墓志铭》,《苏轼文集》卷七十五
  这是东坡先生在其侍妾朝云病故于惠州后,对她一生所作的简要概括。绍圣三年为1096年,由于古人计龄多数虚岁,我们上溯三十三年,知道朝云生于1063年,也即宋仁宗嘉祐八年。从她“事先生二十有三年”推算,可知朝云于宋神熙宁六年(1073)来到身为杭州通判的苏轼身边,当时虚龄十一岁。
  苏轼说朝云姓王,钱塘人,但在他的现存诗文中,找不到任何有关朝云家人的记载,可见她是个孤儿,自小便被卖到青楼之中。
  据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载:“《燕石斋补》谓朝云乃名妓,苏轼爱幸之,纳为常侍 。”十一岁的女孩子,用“名妓”称之当属过分,然这多少透露出朝云的出身与杭州某一著名妓馆有关。
  “朝云”这个名字,无论是她原来的称呼,还是苏轼后来给她取的,都与风尘女子脱不了干系。她的芳名,来自宋玉的《高唐赋》: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宋玉此赋流传极广,魏晋以来,凡言及男女幽欢之事,总要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之词,梁武帝萧衍和他的词臣沈约,都专门写过《朝云曲》 。这个故事,后来被浓缩成“巫山云雨”四字,屡屡出现在唐五代吟咏情爱之事的诗词里:
  一枝红艳露凝霜,云雨巫山枉断肠。
  ——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二
  目断巫山云雨,空教残梦依依。
  ——和凝《何满子》
  苏轼诗文中第一次提及高唐神女,是他考中进士、回眉山给母亲守丧期满,与父亲和弟弟带着举家老小沿江而下,行经巫峡之时。看到峡江两岸云雾间的崇山峻岭,尤其是见到神女庙等后人建造的胜迹,他与苏辙乘兴做诗,盛赞造化的神奇和传说的美丽。除了“上帝降瑶姬,来处荆巫间 ”的感叹外,还有这样六句,值得我们注意:
  遥观神女石,绰约诚有以。
  俯首见斜鬟,拖霞弄修帔。
  人心随物改,远觉含深意。
  ——《巫山》,《苏轼诗集》卷一
  从这几句诗里,我们似乎能发现“朝云,字子霞”的奥秘。长年屹立在巫山上的那块神女石,并没有什么衣饰,可苏轼却见到她“俯首”低头,鬟髻斜坠,身上还拖着长长“霞帔”,这意味着苏轼在看神女峰时,正值朝霞初现;要不然,就是他当时心中产生了神女身着霞帔的幻觉。如果将他的诗句与苏辙同时写下的《巫山庙》对比观看,更是大异其趣:弟弟在诗中歌颂“神仙洁清非世人”,她来自“西方真人古王母”,最后以“神君尊贵岂待我,再拜长跪神所劳”结束,主动拉远了自己与神女的距离;而哥哥不仅见到神女在向自己俯首,还用“人心随物变,远觉含深意”之句,表明他感觉到神女在向自己垂青,仿佛他就是楚襄王再世,神女正向她脉脉传情达意。难怪后来他得到朝云,便在词中每每以襄王自喻:
  今夜巫山真个好,花未落,酒新篘。
  ——《江城子》
  间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
  ——《祝英台近·惜别》
  云鬓裁新绿,
  霞衣曳晓红。
  待歌凝立翠筵中。
  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南歌子》
  嫩脸羞蛾,因甚化作行云,却返巫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百家讲坛
毋庸回避:少年苏轼曾逃婚(1)毋庸回避:少年苏轼曾逃婚(2)流连山寺:古庙蛇洞存遣踪
逼娶对象:邻郡太守之好女(1)逼娶对象:邻郡太守之好女(2)苏洵明智:妙语婉转除婚约(1)
苏洵明智:妙语婉转除婚约(2)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1)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2)
晚年追忆:寂寞莲灯半在亡(3)爱妻王弗:自主相恋结姻缘(1)爱妻王弗:自主相恋结姻缘(2)
定情之时:窃窃私语明月夜定情之地:永生难忘短松冈(1)定情之地:永生难忘短松冈(2)
正月二十:终生梦寻难遗忘(1)正月二十:终生梦寻难遗忘(2)绿眉未开:好风闲处任人猜
关系平等:自主恋爱作根基亡妻之痛:为君哀毁因君衰(1)亡妻之痛:为君哀毁因君衰(2)
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1)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2)贤淑继室:妻却差贤胜敬通(3)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