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 媒體人許知遠的青春自述: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
靈魂導遊者(1)
許知遠 Xu Zhiyuan
我對於1995年的9月印象深刻。那是個不太炎熱的秋天,19歲的我背着一個破爛軍挎書包在北京大學第三教學樓裏亂串。這時候,我剛剛成為不可一世的大一新生。因為第一個月沒有安排正式課程,於是,我開始在三教裏尋找消遣。
我無比懷念那時候自己擁有的勇氣與熱忱。我常常是上課時間在樓道裏逡巡,一雙拖鞋和我左搖右晃的身體完美地搭配着。我會一個教室挨一個教室地觀察授課教師的樣子,或者是教室裏女生的漂亮程度,衹要有一方讓人滿意,我就會搖搖晃晃地推門進去。看一眼老師,或者幹脆誰也不看地走到最後一排,直挺挺地坐下,開始聽課。這種舉動在大多數情況下,衹是暫時中斷了老師的授課,有幾天,我甚至迷戀上被衆人註視的感覺。
當然,除了觀察女生外,我在課堂上得到了當時自己無法意識到的收穫。在一個月的時間裏,我聽了十幾門課程,其中涉及了文學、歷史、政治、法律、計算機,甚至還有一門有機化學。當然,大多數課我都沒有聽完,我常常是在把凳子坐熱之前就離開。這些課程,讓我生硬地知道了一些名詞,聽到了一些朦朧的概念……
我懷疑,這一個月耗盡了我對上課的所有熱忱。因為在接下來的四年時間裏,上課衹給我帶來了無休止的厭倦與疲憊。我和宿舍裏的同學們,積極去搶占教室的最後一排位置,然後通過睡眠與交流色情笑話熬過漫長的50分鐘,大多數時間裏,我們幹脆逃避上課。我總覺得,講臺上那個正在說話的人,與我缺乏關聯,他講的東西衹是為了幫助我通過考試,獲得某項資格證書。
快結束大學生活的時候,我閱讀到阿蘭·布魯姆的一段話,這位芝加哥大學教授認為作為老師,他得到的最大奉承,是他最欣賞的一個學生在遊歷意大利時寄給他的一張明信片,上面寫道:“你不但是一個政治哲學教授,而且還是導遊。”阿蘭感慨道:“作為一個教育者,沒有什麽比這能更好地表達我的動機。他認為我已經為他的所見所聞作好了準備,然後他可以獨立地思考了……在我們的時代,教育應該去發現學生們渴望完美的任何東西,重建一種知識體係,能讓他們自發地去追求完美。”
這段略顯噦唆的話精確地說明了我厭倦的原因——我缺乏靈魂上的導遊者。我回憶起入學的第一個月,如果說得誇張與抽象一點,那應該是顆充滿稚氣靈魂在三教裏遊蕩,它本能地在尋找着些東西,它渴望與某些目標發生親近。我想起來了,我當時執着地在三教裏遊蕩的一個主要原因,源於對大學的幻覺。
對於一個懵懂的19歲少年來講,前方的道路光明卻無序。他希望在這充滿分叉的路口尋到一條歸屬自己雙腳的路。而在此之前,我閱讀到的一切書籍都嚮我暗示,大學是這樣一個地方。在這裏,有許多充滿智慧的長者,嚮你傳達他們積纍多年的經驗,幫助你辨明方向。他們可以激發出你的熱情,激活你的心智。我懷疑,我不知疲倦地在三教裏亂串,正是處於這一本能性的渴望。
顯然,我渴望尋找方向的靈魂遭受了粗暴的冷遇。我的老師似乎更習慣於讓我的大腦塞人各種公式數據或者理論。他們沒有熱情或者沒有能力,賦予這些公式數據理論以意義,更糟糕的是,他們似乎壓根看不出臺下那群頭髮亂蓬蓬、滿臉一觸即發地熱情傢夥們,是一顆顆靈魂,而這些靈魂是如此渴望被引入某種奇特的旅行之中……
我不知道阿蘭·布魯姆是如何去充當這個靈魂的導遊者的。但是後來,我讀到一本有關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艾德勒的書。這位教授的授課方式是這樣的,他每周佈置一本經典著作讓學生閱讀,在下周的課堂上,將就這本書展開討論。每個學生都必須闡述其獨特的觀點,而艾德勒像一位窺探者一樣,深入每一個發言者的內心世界,逼迫它進行更深入地思考,誘導他進入一個更寬廣的空間。於是,每一次討論都演化成了一次心智上的格鬥。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海南出版社 |
|
|
目錄 | 自序:46年之後 |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一(1) |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一(2) | 那些曾經年輕的人啊 二 | 一條人文主義狗(1) | 一條人文主義狗(2) | 沒有顔色的青春(1) | 沒有顔色的青春(2) | 荒原上的我們(1) | 荒原上的我們(2) | 男人快樂原則(1) | 男人快樂原則(2) | 生於70年代(1) | 生於70年代(2) | 優雅的愛情到哪裏去了(1) | 優雅的愛情到哪裏去了(2) | 曖昧的懷舊 | 砸爛背後的眼睛 | 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1) | 古登堡、互聯網與資訊焦慮(2) | 窺探者的狂歡節(1) | 窺探者的狂歡節(2) | 鏡 子 | |
| 第 [I] [II] III [IV] [V] 頁
|
|